整理/付马佳莹 朱思恒 等
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
整理/付马佳莹 朱思恒 等
时间:2015年12月5日
主持人:詹艾斌 教授
参加者:
左剑峰 博士张勇生 博士硕士研究生:符鹏、周心驰、熊关曼、孙如萍、吴媛媛、李家安、查书雨
本科生:杨舒晴、余聪聪、付马佳莹、秦齐、王窈、郭燕萍、程意灵、杨晨、陈燕珍、林娜、吴欢欢、陈章佳、林芫如
詹艾斌:
大家知道,我希望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明确一些基本的而又带有方向性意味的问题。很显然,这对于人的培育是极为重要的;其实,它也是我个人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方式与途径。而且,我们还对这一日常性的活动进行了命名,叫做“对话中的文化建构”。今天,我们就进行第二场对话,它的主题是“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在“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样一个问题的考察之中,我个人有一种认识,或者说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价值选择和身份认同有一种基本的判断,即:很多同学没有办法明确、清晰地确定他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问题。无疑,这一缺失是严重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贯彻某种理念,学生表现出一种足够的因应能力,这样才能两相协调,相得益彰。大家应该很清楚,我们作为人的存在,其实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个人的某种价值选择和身份认同。而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之下,我们就更需要关注并明确这样的一个问题了。全球化语境下,并不必然地带来个人文化价值观的明确而合理的确立;对此,我们需要一种审慎的判断和选择。
王窈:
詹艾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改革发展最根本靠的是什么,当然是人。而人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它必须有赖于教育,也就是说,人是在培育中成长的。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在今天之所以讨论“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样一个命题的重要原因。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说,我们的文化建设也达到了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度。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实现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和经济实力相协调的文化发展力。而这个文化发展力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体现为什么?无疑,其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注,终结点也是人的发展状态。大家作为青年学生,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核心力量、主导力量,在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不积极因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每个人的价值选择和身份认同,能够和今天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话,往往意味着我们的选择与认同的与时俱进。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其实这也是社会个体自身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这个问题它并不是外在于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人的,而是深刻地植根于我们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
我们不能不从自身出发,来审视我们个人的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以及在此之下的身份认同问题。如果说一个人他具备了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性,那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达到了某种阶段甚至是某种高度。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人的这样的一种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有没有一种自觉呢?而且,这种自觉是否是在一个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的呢?在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人的主体性会因为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假如我们都能够做到在全球化语境之下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那么我就觉得,我们在这个时代实现了作为一个人本应存在的主体的选择与创造。以此而论,大家也就明白,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提出是有足够的依据的。
付马佳莹:
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思想教育,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当代青年。当代青年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此处与彼处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大范围自由传播,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和信息的互换与交流。因此,要实现全球化境遇中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从教育引导着手,实现教育的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引导全球化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是加强宏观筹划和战略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面临外部环境考验,又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只有抓好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把握趋势,从根本上找准症结,从整体上明确对策,才能架起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桥梁。为此,应在全面分析、主动适应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明确战略目标任务、总体实施方案和操作性行动计划等,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制版过程的主要污染源于化学蚀刻剂。随着半导体与电路板行业的兴起,成熟的金属蚀刻技术及污染处理方案,为我们探讨铜版画的化学制版方法提供了参考。作为为硝酸的替代材料,金属盐蚀刻剂逐步应用于铜版画的制版,当然,它们也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隐患。而新兴的无酸电解制版法,则代表了无毒制版的发展趋势。
熊关曼:
仅剩1艘服役的677型“拉达”级将改装不依赖空气推进动力系统(AIP),但不再进行其他改装。计划建造两艘该级潜艇。
在全球化语境中讨论文化价值观的确定问题,就必须落实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文化的全球化给青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其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青年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有赖于传统性与现代性在传承中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融合中的统一、东方性与西方性在融合中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给青年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机遇是:在现代性价值理念的灌输中,合理继承传统文化中可生长的优秀因素来巩固自己;在弘扬民族精神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中可生长的优秀因素来强化自己;在坚定东方价值理念时,吸取西方文化优秀因素来充实自己。然而,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学术思想、商业经济活动方式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对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以及文化价值观的确立。
林娜:
我们刚才提到,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一般性地来讨论这个问题,往往会停留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呢?或许它更多关注的、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就也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好像就是说,对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化及其价值取向是需要谨慎对待的,甚至是要提防的,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当刚才左老师说,对西方文化也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好,都要作一分为二,甚至是一分为三的这种多重的思维来分析的时候,大家就会意识到,问题讨论的深入往往需要这样来进行,这样我们才会明白,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需要怎样地超越于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之外来寻求思维自身的合理性,才会意识到在这样的思维倾向之下存在着的讨论问题的真正的合理性的可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在某种意义上称之为思维方式的必要转换。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在我们思维的延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讨论“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个命题中的“自觉”里面还包含着固化思维转换的自觉,没有这种自觉,我们很多问题的讨论以及从讨论中得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那都是有可能靠不住的。
陈燕珍:
全球化语境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积极的是它让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学术研究受到了市场经济规范和国际学术规范的制约,让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更为密切,学术研究更接近国际水平,但消极的一方面是,一部分精英文化和非市场文化产品的生产受到了阻碍,造成了新的等级对立。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就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和文化价值观重构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民族文化是提供个体成长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如果这种文化价值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造成精神和文化上的无家可归,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依托,青年学生在文化选择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
张勇生:
第3步:令Zi=P1i-P0i,计算的95%CI,若Zi>0,且大于的95%CI上限,则该患者被视作适合于A处理,用newsubgroup=1表示;若Zi<0,且小于的95%CI下限,则该患者被视作适合于B处理,用newsubgroup=2表示;其他个体被分至亚组C,用newsubgroup=3表示。
当前社会正处在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文化价值观因而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今天讨论的虽然是青年学生,实际上我觉得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二十一世纪,社会大变革,国内国外都如此。有两大因素对我们的全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是交通,一个是信息化。现在大家接触的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所以阅读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出现困惑的时候你怎么选择,你要走出来。如果具体到了怎么做的话,我觉得大家首先是学生,我们应该要保持一种清醒,所以重读经典,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为什么重视经典阅读,就是要清醒地面对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民族和世界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之下,个人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因此,文化价值选择就是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说好的当然应该坚持,不好的则要抛弃。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也是一个重要表现。要学会怎么选择,当你碰到问题如何看待,如何去清醒地认识,大家应该多去想想。
1.2.1.2 患者方面:携带物品较多;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习惯物品乱堆放;对医院规章制度和病房管理了解甚少,部分病人认为与自己无关。
左剑峰:
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我觉得缺少个体生命的觉醒。从小到大,我们很多选择恐怕都不是自己做出的。要么是父母,要么是老师,要么是社会无形的暗示力量,在替我们做某种选择。从小到大如果都没有做出自主的选择,那么自我意识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一直被淹没了。而一切价值追求若不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将不可能稳固和牢靠,也不利于建立成熟的独立人格。谈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民族传统,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第一位的问题。你看,当今的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再怎么要去弘扬它,都只停留在口号和表面文章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还是在于对当下自我缺乏关注。第一位的问题就是我应该追求什么?我应该做怎么的人?我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我向往怎样的幸福?应该说,这些才是我们关注传统乃至西方文化的动力之源、立足点。反过来,传统也只有在这种追问下方能开显出新的意义,方能葆有活力生机。梭罗的《瓦尔登湖》有一个根本的观点:人们往往被“幻设的生活图景”迷惑。比如,我们的很多生活观念都是在缺乏思考的状态下产生的,然后慢慢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谨守奉行。从这里很难看出对人生应有的严肃认真与热情。我们漫无休止地劳作,企图占有更多的财富,要创造出更多的家产。为什么要这样呢?实际上是出于贪婪,但我们更愿意自欺地把它理解为“命数”或“必需”。再如自我奴役。很多现状可以改变,我们却误以为只能如此;生活总有多种可能性,却总夸大“手上活计的重要性”;每个个体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却非得要跟在“成功人士”后面;当下即可展开的自由生活,却被为自由创造条件的努力所替代……“幻设的生活图景”,使我们迷途,偏离了生命的初衷,误解了生命的本意。古希腊的哲人告诉我们:“没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有这些都表明,有必要唤醒我们的个体生命意识,我们需要从生活的琐事当中回到生命的根本问题上来。面对纷扰的尘寰,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力不从心和恐惧,正因为一直被“我”之外的东西领着走,生命没有确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定准。要克服这些,就需要一番严肃的自我启蒙,获取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为自己及眼前的世界确立一个“法”(价值观念)。
詹艾斌:
大家应该能听得明白,两位老师刚才的发言针对“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个命题提出的原因或依据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张勇生老师说,这是一个在今天的语境之下必须要去探讨的重要问题;左剑锋老师从对生命本身的唤醒与否这样一个出发点或者说切入点也是一种根本的归结点来看待这个命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家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和想法看一看该怎么样的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张老师的提法,更多的表现为对当下的思考,而左老师的说法存在问题讨论的当下探讨这一切入点,但更多的显然是对社会个体自身生活的某种恒久的追问和思索的讨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一个命题的解读和探索,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与方向来进行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相互地交流沟通,从而深化认识,以达到对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现象的完备的追问。看一看大家对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针对两位老师的提法,先跟着走,慢慢地又走出来,回到自己发言的主题之上。
张勇生: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左老师思考的这些问题大家有思考过吗?或者听到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大家觉得什么是快乐的?大家追求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刚刚左老师说到那个自我,大家觉得现在这个自我是淡化了还是过于强调了呢?大家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实际上也是对左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一种回应。
左剑峰:
1.2.5青县苤蓝 叶丛较直立,有叶15片左右,灰绿色,有蜡粉,长圆形;叶柄细长。球茎扁圆形,皮浅绿色,肉质白色,细嫩,水分较多,味稍甜,适于生食、熟食及腌渍加工。该品种早熟,从定植到收获50~60天,宜作秋季栽培。单株球茎重700克左右。
自我的问题我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而且只有一次。关注自我并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生活价值观念一定是自己严肃思考而获得的。你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无论对错成败,哪怕伤害了别人、犯了罪,都愿意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并且从这一切中看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若此,在事情(“做事”)上你可能常常失败犯错,而在人格(“做人”)上你就是打不败的“桑提亚哥”。很多过着看似相同生活的人,其实生活完全不同!
球墨铸铁管:球墨铸铁管强度接近于钢管,抗腐蚀性能远高于钢管。球墨铸铁管安装连接方便,接口水密性好,有适应地基变形的能力,很少发生爆管、渗水和漏水现象,因此在城市供水管网以及依托于城市供水管网、通过管网延伸向农村供水的管网延伸工程中经常采用,但在规模较小的农村供水工程中未见采用。
张勇生:
刚刚听了老师们的观点,我想说一下我的想法,就是从大一到硕士生二年级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迷茫”,为什么会这样?这就需要联系刚刚老师提到的“自我”来思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一种自我的表现,而对自我的价值关注得越来越少,在越来越多的选择中陷入了迷茫。经济上的全球化使得文化也逐渐全球化,文化呈现为一种驳杂的现状。怎样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我认为,只有当其内涵、精神和智慧真正灌注到我们个体的人的生活和生命当中去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影响,它才能称得上是一种优秀文化。然而,当今青年的文化价值观日趋多元和多样,所以,在面对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选择的时候,它们就会在选择中迷失自我。
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将成果展示给教师及同学,展示形式可以是报告、论文及发明专利等,展示后设有答疑环节,以便验证及分享自己的成果。
詹艾斌:
两位老师刚刚首先是从我们明确的 “对话”的第一个话题出发的,即在今天要谈这么一个问题,谈青年学生文化选择的自觉,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一问题的基本来源。他们二位从人作为一种社会个体的发展的要求,和人应有的内在精神面貌出发来讨论,这当然来自于他们对生命的浓情关注。在听了左老师的发言之后,张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个体的生命问题,关注过生命的快乐问题。这个大家应该不会很陌生。我们都很认同关于文学的一种基本观念,即文学是对生命的评价形式。我也要求大家或者说期望大家在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当中,能够从进入他人的生命形态出发,来理解其他的生命形态,从而丰富和完满自身的生命形态。这样的话,你才会真正寻求到一种生命的高贵和神圣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你有了这么一种对自我生命的某种更高层次的认同的时候,你的快乐当然也就油然而至了。所以,左剑锋老师问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种问题,我想,我们是思考过的,只是我们的切入点确实有所不同,但我们在事实上却也是一直在回味、回应、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今天更多的是起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希望大家更加深入地去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刚才他们两位的发言很好地把这个问题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层次,大家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左剑峰:
价值意义的选择从人生的困惑、怀疑开始。现在就是有这种困惑的同学不多,或者说愿意承担这种困惑的同学不多,甚至大家都在回避,因为它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詹艾斌:
有的人可能更多地不是主动地回避,而是自身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他们都是鲁迅所说的那些关在铁屋子里幸福地沉睡着的人。
张勇生:
刚刚那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也是都要去面对的问题。只是说你面对了,你不知道该怎样做一种文化选择,实际上这种东西跟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熊关曼:
我刚刚想到的问题就是,你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之中或者说在追求自我的时候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学会承担,不仅是要对自己承担,还要为他人承担,大的方面还要为社会承担。我觉得是这样的,现在人都会去寻求一种快乐,这比我们那个时候强;而且,现在大家好像也慢慢地通过各种方式突出自我。但是,我认为,就是左老师刚刚那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学会承担,自己承担,哪怕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个体去承担。这是佛教禅宗提到的,禅宗也是特别强调自我的,别人没办法去帮助你,你只有自己去承担。
李家安:
我觉得一个人有迷茫有困惑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才二十来岁有困惑很正常,我有时候也很困惑,我也经常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为什么活着?所以我现在都没想明白。我们刚刚谈到自我,就像左老师说的,自我是一种自觉而并不是一种自私,它存在于个体的觉醒的过程中,存在于个体发展的历程中,自我是有担当的而不是平庸的。
詹艾斌:
这已经延伸到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说青年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之中还隐藏着某种前提性判断。讲到全球化,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和经济全球化相向而存在的还有文化的全球化。关于这一点,刚才有一两个同学也谈到了。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认识到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显然不是说世界文化只有一个模型,它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化,而是说,不同的民族文化应该有它各自存在的理由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才会讲青年学生为什么要有一种文化价值选择上的自觉,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样性的存在是一种基本的事实,正因为有多样的文化形态,我们才需要进行文化的选择,而且是自觉的选择。这就是我刚才隐约提到的,全球化并不必然地带来价值方向的明确性,而恰恰是价值的多元存在,我们需要在价值多元冲撞的局面下进行自觉的文化价值选择。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它就内在地隐藏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称之为前提性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了全球化语境之下要有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但我们先不急于去探讨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是可以去设想、去推论,青年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之下有了一种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会给他带来什么呢?或者说,人的面貌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去追问或者说憧憬那么一种人的存在于发展的可能。我们需要知道,如果社会个体有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那么他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个人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人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二个环节的问题。如果说社会个体具备了这样的对于生命的关注的警醒意识,生命也处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那他显然就存在文化价值自觉选择的可能了。我们应当始终意识到,我们讨论的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命题,它应当和我们的教育联系起来,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自觉的担当问题。不然的话,我们就只能是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学术命题的讨论,但它能不能更加内在地影响到社会个体自身的生命构造呢?这是需要存疑的。如果我们能够让对话的参与者做到有意识地进入这么一种话题,那效果或许是不同的。所以,正如同我刚刚提到的,我们需要始终意识到我们所做的讨论的对象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命题,而是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自然,这也就和教育相关了。上个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个概念,他所讲的文化自觉更根本的应当是全球化语境之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选择的自觉。受他的观点的触发,在我的理解中,文化自觉这一命题也自然地延伸到人的身上,它不仅仅是针对青年学生,也包括所有社会个体的文化选择问题。我们谈到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了某种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把这种可能性,把那种生命发展的某种可能的辉煌,加以憧憬,加以展示,那么大家就会积极地朝着这个有光亮的方向去,这就是教育应当有的功能。
左剑峰:
有困惑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能停留在困惑中,不是说困惑本身就是最终的价值,有困惑这只是一个很好的起点,然后从中走出,最终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那么,面对困惑,我们如何进行选择呢?面对那么多人生十字路口,我怎样辨别是非,做出选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借鉴经验和智慧。在我们的选择当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时期我们吸收西方文化都是停留在表层,更多的是去搬用它们既有的科技知识和政治观念,而没有吸收它们最为核心的理性精神。直到今天,仍可看见对表层东西的过度摄取,而对深层的东西兴趣不大。为引起足够的反思,我愿意将目前中国所处的时代夸张地称为“准人人如狼”的时代。一行整一行(例如我作为中小学老师要家长送红包,我去治病时又要给医生送红包),一行害一行(例如我用激素、抗生素养的鸡卖给你,而我又要买你用激素、农药培植出来的蔬菜)。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所以才更为迫切地需要引进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要避免民族主义情绪。弘扬传统文化很容易与商业炒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民族主义倾向,其实质是缺乏一种正确的方向指引。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它适应周围环境而积累起来的生存智慧,但因为年代在变,环境在变,其中有一些是不再适用的,但也有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民族不能指望其他的民族来发扬这些有价值的传统,只能自己来发扬它。这就不是个人兴趣的问题了。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天命”,我们既受了它的滋养,就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而且,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建立当代的价值观念必须依托深厚的传统,因为每一代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离开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我们就很难切入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去,就永远是漫无目的、虚张声势地停留在表层“趣味”上(例如穿古装,背几句诗,写几个繁体字)。一定要产生困惑!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妨先积极地接触社会,观察、了解形形色色的人,这样一来,你就有选择上的困惑了——既然世界如此丰富,我该做怎样的人?在困惑当中就产生了深入传统的动力。我们要用当下的困惑敲开传统经典的大门。惟其如此,再去读我们的文学经典、哲学经典,才会有心劲,才会怦然心跳,读书和你的生命才会绾结在一起。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而对哲学常识的教学而言,尤应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却未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这样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也难以使学生对哲学产生”好感”。
詹艾斌:
所谓价值观,即是人在心目中关于某类或者某种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根本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观点、信念、理想等,也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尺度和指导该主体行为的相应的价值追求方式。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多元文化也随之而来,“多元”不只是文化主体的多元,更是文化价值取向的异质性、多样性、复杂性。这种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是急迫而又重要的!无疑,这与当前的文化环境和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特质休戚相关。
通过对被招聘者多维度评价结果的展示,再对招聘岗位相关要求的分析,进行人岗智能匹配,由计算机计算该岗位的最佳人选,也可计算该位面试者最佳适应岗位。这一匹配模型可建立在第三方招聘平台,充分借助平台优势扩大人力资源供需双方信息量,提升匹配成功率。
当然,这是对左老师刚才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的某种分析和判断,然后,我们又需要从这个里面走出来,来看看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看法及看法之中所隐含的对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问题的回应。我们第二个环节的讨论是说,假设这么一个前提的存在,即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自觉的文化价值选择,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的可能?刚才左老师的发言里其实包含着或者说明朗地指向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维就会认识到,在今天,面对西方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进行选择?这其中是分明地隐含着在选择之后我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索的。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看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书中,马克思把人的类特性界定为自由自觉性。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这显然是和这样的对于人的类特性,对于人的应有的、应然的相关发展的可能密切相关的。“自觉”的前面还有个词叫“自由”,如果说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文化价值的选择,我们有刚才左老师提到的那样的一种生命的自觉的话,我们离生命的自由又有多远的距离呢?其实,这都是一些一衣带水的、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的问题。所以说,支撑第二个环节的讨论的根本愿望是,大家需要清醒而充分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语境下,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其实是我们在走向自由,即左老师所说的摆脱自我奴役状态的自由,这个自由就不是大家日常呐喊的口号了,而是和你的生命内质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类特性的最为根本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大家也就可以意识到,左老师刚才所说的大部分内容其实也是指向我们所说的第二个环节的问题的,它也体现在我们能不能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积极创造一种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的可能之中。
杨舒晴:
我们都知道,费孝通先生就“文化自觉”提倡和强调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应对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的趋向。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文化自觉应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及其文化存在状态、现实使命、未来走向的自觉。这里更包涵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它“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经形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有深刻意义的文化理论。”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建设发展与创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就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而言,我们又可以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为是指青年学生对在中华民族文化转型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的自我认知和觉醒程度,即包括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和选择、对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等具有清晰的认识,也即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对民族文化进行认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自我觉悟、觉醒和反思,并在对异域文化予以批判与借鉴的过程中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丁昱心说:“我心里感觉轻松了不少。”董阳说:“我以为我的气球会爆掉,结果比想象中的还小。”
杨晨:
我接着舒晴学姐所说的往下讲,青年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的社会大工程。但显然的是,在高校中,教育者与大学生自身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两个要素。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塑造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需要塑造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大学生。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个体发展的程度。高等教育者必须重视与重塑文化的育人力量,加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大学生”既蕴含着一种历史性尺度,又是一个向文而化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主体的时代性发展中,也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动态统一中。也即是说,青年学生本身就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主体之一,因此,其应该在当前中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发挥有效的主体作用。
陈燕珍:
作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青年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拥有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对我们专业学习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像学习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等,我们在课堂上接受的大多数是知识性的内容,和我们的人生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有相当的文化自觉,拥有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反思精神,我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或许就更有自己的生命体验,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这个学科,这样,我们整个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教育才能充满活力。
付马佳莹:
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作为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个体,首先应当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鉴别输入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让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随意冲击自己的价值观。有人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失去了信仰的时代,很多人丧失了我们党和国家所希冀的主流的信仰或者说信念。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相应的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的文化自觉意识。作为教育者,也应该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好知识,更要在精神上确立正确坚定的信念或者信仰,让主流价值观更为清晰。
秦齐:
当前,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是浅层的,在追寻本民族文化时其实同样也是浅层的。最新兴起的“国学热”、“汉服热”等,大家只热衷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在表象,而对于民族精神缺乏主动认知与主动选择。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甚至本科教育阶段都显现出应试化的倾向,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精神渗透,这样的教学现状无疑是不利于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的。与学校教育环境相较而言,社会层面对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影响更大。
郭燕萍: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上的 “侵略”、价值观上的渗透都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境遇下的价值观教育应该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培养“全球价值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发挥作用,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人类的全球化。那么,何为“全球价值观念”,我认为,全球价值观念要求我们应当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来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而“全球价值观念”里面主要还应当涵盖“全球伦理观念”和“全球生态意识”。
在享受着经济和科技获得巨大发展的甜头之下,人们逐渐感到的是精神的空虚,信仰的危机和价值的虚无,“利”的观念得到了极度张扬和认可,人文价值却不断地被遮蔽,人文价值的迷失为工具理性的肆虐提供了温床。在全球化境遇之下,大学生仍应秉持人文价值理念,关注生命,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应当有健全的人格,全面自由发展。
放眼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显然是一种永恒的旋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表面上看是经济的竞争,究其根本,其实是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之下的人的竞争。这同样是一个很基本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学生作为现代生活主体的一个部分的构成和未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导力量,他们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青年人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教育,尤其是今天的教育,需要这种远瞻性,它必须认识到,在青年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哪些问题是根本性的,是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
当代青年应具备文化自主性,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并且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国家意识是青年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人或组织都不能离开国家这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归宿而存在,我们应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对边缘地带不漠视,开阔视野,关注现实。面对其他发达国家对我国人才的或显或隐的争夺和“迁移”愈演愈烈的局面,要保持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担负国家使命与责任,把自身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人力资本存量(A4)是指其自身拥有的、先天和后天积累的知识素养等能力的总和,包括性别(x11)、年龄(x12)、教育(x13)、健康(x14)、技能(x15)等。
张勇生:
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讨论的关键词是文化多样性,文化自觉,落脚点是教书育人。文化多样性是好的,不应该拒绝,文化单一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首先对于文化多样性要有一种拥抱的态度。文化多样性也带来很多问题,但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妥协,而是应该积极地应对。比如说麦当劳、肯德基传人中国后,中国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店。一种是文化输入时带有强制性,还有一种是不同文化的自由接触和交流,最后大致有三种结果:一是一种文化完全替代了另一种文化;二是两者相互妥协,同时存在;三是两者相互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在教书育人中,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融合,不好的直接拒绝。文化自觉是一种态度,应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多样性。
熊关曼: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要根据湿地的特点进行规划,规划要吸收当地专家、政府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参加,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我认为,要实现全球化境遇下青年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囯务院关于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湖南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省厅决定利用两年时间开展“湖南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基础数据建设项目”,在全面整合已有高清正射影像数据的基础上,对高清影像空白区开展航空摄影,实现1∶2000正射影像图的全省覆盖,并釆用航摄方法对全省农村分散居民点测制1∶2000数字线划图,作为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的工作底图,为下一步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一,教育引导: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出发。
我们的价值观选择是处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由此,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全球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首先,我们往往会想到经济的全球化,但是全球化它不只是经济这一个方面,它是一个多元发展的过程,它涵盖了各种信息资源文化甚至是制度。因此,我们的文化交流也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发地发展,各民族的交流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会在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交流得更多。所以,我觉得,在文化发展之中,在接受其他文化的发展之时要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一种发扬。
其二,文化熏陶: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随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接受者尤其是青年在接受时要具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中华文化进行长期反思并在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的过程提出来的。他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当前的文化冲突。文化自觉的提出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培育公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专门的论述,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自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把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作为切入点,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和意识来取舍多元文化中的对立与统一,以引导社会文化正确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总而言之,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当今的全球化境遇中,要使得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和谐发展,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化熏陶。而在文化熏陶中,处于其中重要一环的就是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精神。
其三,实践养成:在德育中确立青年学生的正确文化价值观。
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审美教育通过对未来世界建设者的培养,则可以建构起联系现实又能通向未来的桥梁。在教育中,德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而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理性的人、自由的人,是通过形成以审美意识为中介的科学意识和伦理意识和谐统一的完整的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作为全球化时代下的青年大学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与信息的异彩绽放,究竟应该如何坚守内心的那份道德执着和信念,而不至于在华丽登场的西化思潮面前迷失自我呢?这自然需要当代青年学生在德育中时刻要求自我、警醒自我、鞭策自我,进而净化自我和完善自我。
余聪聪:
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价值观和实践论。我们知道,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无疑也是一个文化和精神焦虑的时代,当代青年学生尤其需要构建和坚守明朗且合理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此,我们既需要亲近中国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情感,体悟历史的厚重,透析中国人的群体灵魂,也需辩证地看待西方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张并借鉴西方文化之价值,对中西文化做出理性的评价和选择。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宣告了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学生要主动地厘清大众文化的特质并着力培育当代文化选择之自觉。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元的选择,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需要从形而下的具体知识中,去思考、抽象和感悟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进而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坚韧的精神品质和宽广的生命境界,发挥人的主体性,建立一种全局视野,正视文化的多元性,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化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不在于造就人力机器,不是塑造单面的“有用”的人,而是培养鲜活的生命个体,培养时代与社会语境下的完整的人、自由发展的人。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青年学生要养成一种文化自觉,建立一种有质地的明朗的学习方向感,回归学习启蒙本质,追求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使自身充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关注更为广阔的外在世界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对自身的生命质地进行营构和谋划,从而在斑驳而繁复的多元文化充斥着的世界里保持相对独立而清醒的个人判断,自觉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选择及身份认同。
程意灵:
我觉得可以把当下的青年学生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然人、自在人和自为人。在自然人阶段里,我们需要依靠他人的意识来帮我们做出判断和选择,自我还处于朦胧的状态中,而自在人是对自然人的否定和超越,我们有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意识到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在文化价值选择上仍然有很多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会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开始崇尚个体的独立意识,但真正的自我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意识还是较差的,还无法将自我的意识内化为深层的意识,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自为人就是达到了这样的状态的人。很显然,由自在人向自为人的转化就需要教育的引导,这就要求价值观的教育回归到生命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确立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的关系,帮助学生由“人形动物”发展成“人”,由此引导学生有自我追求的意识,引导学生解读生命的本真。例如,将班级教育变成会议室教育,将教师的角色变为主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互相照亮双方的生命。
杨晨:
哈佛大学前任哈佛学院院长柯伟林教授2006年在北京大学发表了一个题为“哈佛的教育理念、制度与方法”的讲演。他指出,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素质,学会如何应对“变化”,而不仅仅是具备应付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素质。新一代公民必须为国家兴衰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具备“世界公民”的全面素质。这种素质包括:跨文化的视野和意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观、认同感、问题与挑战,都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应变力。
在美国的大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已经大体分化为道德价值观、公民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三种成分。其中,它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对于构成一个社会共通历史和经验的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它关注的是具有文化差异的个体和群体如何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以及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而在我国的现有学校教育中,其价值观教育显然偏离了这种状态。
大环境没有给予青年学生理想的价值观教育,然而,人是具体的文化中的人,同时,当人处于多元文化之中时,当人必须承担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历史责任时,一种关于文化的理性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与确立又是必要的。作为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并不能够成为其立场不定的借口。对此,我个人认为,我们青年学生要拥有自觉的理性文化价值观意识,如是,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迷失自我、不危害社会。
首先,面对全球化,面对各国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教人树立一种宽容、平和、冷静的心态。真正的文化不是以此消彼长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理解和宽容的方式所展现出的那种亦此亦彼的丰富性存在,这是文化的本意。文化的认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纳,而绝非猴子掰苞谷式的一弃一捡。全球化的本性是变动不居的,它随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奇事物,我们拥有了一种宽容、平和、冷静的心态来对待它,转“西化”为“化西”,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其次,摆脱无意义的冲动与盲目,做到一元价值与多样文化取向的辩证统一。我们青年学生要具备一种自觉的主体文化的认同,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做到不卑不亢,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具有健全的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能够理性辨别其中的优劣。这样,由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组成的世界,才能是一个各种民族文化都健康发展、相互理解、互相学习、和谐共存、共同繁荣的世界。最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观。多元文化本身并不可怕,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多元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意识形态是多元文化价值观中的灵魂。青年学生自觉的文化价值观树立起来了,才能积极地把智慧和力量贡献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詹艾斌:
看得出来,两位老师和不少同学对今天的这次“对话”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讨论是相对深入的,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继续保持和增进这种热情与愿望。限于时间,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只能进行到这里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对话”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既是时间上的——受制于时间,也表现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的开放性。在根本意义上,我们说,“全球化语境下青年学生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没有完成时态,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之中。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当下,不断地培植和壮大个人的文化价值选择的自觉。
谢谢大家!
(整理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