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 吴雪影
高校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压力管理策略研究
阜阳师范学院吴雪影
高校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压力大,压力源主要为学生安全保障、职称评定、学生日常管理及家庭工作冲突。这一群体压力过大的原因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学生管理工作的繁杂、女性性别特征的局限、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职称与职位晋升等方面有关。女性专职辅导员的压力应对和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调试和缓解,更需要组织的支持和关怀。
高校 女性专职辅导员 压力管理 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的多样化、高效性和创新性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逐渐增大。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不断地被肯定,社会、高校、学生及辅导员自身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应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高校辅导员中的特殊群体,女性专职辅导员由于自身生理特征、认知、性格和情绪特点、能力差异以及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相比男辅导员,面临更多的、特殊的、强度更大的压力。个体面临的压力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身心失调,产生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因此,研究女辅导员的压力及生存状态问题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研究者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女性专职辅导员调查发现,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的压力大,80%的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的压力在中度之上,35%的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的压力在重度水平。带学生数、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年龄及生育状况不同,辅导员群体承受的压力有所差异:带学生数量相对少的辅导员承受的压力高于带学生数量多的辅导员;工作年限低的辅导员承受的压力高于工作年限长的辅导员;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压力明显高于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辅导员,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辅导员群体承受的压力没有明显差异;讲师职称的辅导员承受的压力略高于助教职称,助教和讲师职称承受的压力均大于副教授职称。年龄处于31~35岁之间的辅导员承受的压力最大,未生育及孩子在6岁之内的辅导员群体压力略高于孩子在6岁以上的辅导员。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的压力源主要为学生安全保障、职称评定、学生日常管理、家庭与工作冲突以及兼职工作。
1.辅导员岗位的特殊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文件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五大要求和八大职责,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组织管理、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矛盾和突发事件处理等。新时期的辅导员要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辅导员群体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辅导员的一线工作中,无论是带班学生数、兼职其他管理工作,还是学校管理考核等,相对于兼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的任务相对更重一些,职业角色压力更大。究其原因,兼职辅导员一般主要有专任教师身份,往往带满一届或者由于工作、学习、家庭等原因可以正常退出。专职辅导员的岗位是固定的,工作是持续的,压力相应是持续的。
2.学生管理工作的繁杂
学生事务包罗万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事无巨细。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已不仅是简单重复性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这需要辅导员不断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头千根线,下头一根针。”各种工作角色重叠,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冲突,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时刻考验着辅导员,24小时轮番转,一刻不得放松,从一定意义上说,辅导员工作成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高压工作。
3.女性的性别特征
高校女辅导员在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方面,具有男辅导员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男性的理性思维相比,女性往往偏重感性思维。高校辅导员不仅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承担繁琐的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还面临大学校园频发的突发事件。当复杂的工作来临时,与男性辅导员相比,女性辅导员由于自信心缺乏,很难全盘考虑、果断决策,影响工作的开展。工作开展的不顺畅会加重辅导员的焦虑心理,使其体验到更大压力。从两性性别特征差异角度来说,相对于男性,女性具有更强的责任感。社会学研究显示,如果既定目标未能达到,男性一般趋向于矛盾外化,女性则倾向于将矛盾内化,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责成分更多。这种心理状态的差异,会加深她们的焦虑,使其产生更大的压力。
4.传统观念的束缚
随着女性逐渐走向职场,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当前社会男女性别之间趋向平等,但是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期待的不平等依然对职业女性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女性专职辅导员群体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观念依旧存在。虽然现在女性与男性一样走上了工作岗位,但高校女辅导员除与男辅导员承担同样的工作重任外,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在大量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女辅导员更容易身心疲惫。
5.职称与职位晋升方面遭遇的障碍
高校女辅导员在职称、职位晋升方面遭遇的障碍,是让她们感到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职称指标的饱和和缩减,对辅导员来说,评聘职称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一些学校没有将辅导员的职称单列,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一同竞争。辅导员的科研时间投入不能保证,且缺乏专业团队的支撑和帮扶。职称评定的压力成了女性专职辅导员的主要压力源。纵观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女性教师无论在高职称的教师群体中,还是在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中,所占据比例都较小。因为,无论在重大科研中还是在职务晋升方面,一些学校领导倾向于选择男性教师,这种含有性别倾向的用人选拔制度加重了女性专职辅导员的压力。
1.女性专职辅导员自身
(1)善于释放心理压力。女性专职辅导员可以通过积极寻找压力平衡点,建立适当的压力应对与缓解方式,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寻求家庭理解和支持,准确评价工作,用正确的方式体验成就感,寻求更专业的心理帮助,不断训练自己的能力,调试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情绪等,以此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工作和生活状态。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女性专职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积极的行动方式,提升工作水平,激发工作成就感和胜任感。女性专职辅导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业务进修、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提高理论素养和实战水平,弥补性别角色的缺陷,使自身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女性专职辅导员对工作的胜任不仅能缓解工作压力,对抗职业倦怠,更能带来工作成就感的积极体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2.高校方面
随着在校女生人数的增长、女性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扩大,女性专职辅导员已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如何帮助女性专职辅导员缓解工作压力,加强组织关怀,改变生存状态,提升工作水平,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强化学生事务工作的科学和高效,解放辅导员的手脚。学生常规管理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学生信息系统,开展大学生事务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等,使大学生事务常规化、项目化,简化程序、事务公开、多种手段、提升效率。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方式,高校应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机制,发挥多种管理力量,合理分工,有效解决问题,以此降低辅导员工作的风险,减轻工作压力。
(2)建立和完善定期培训机制,提升工作能力。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定期培训机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举办研讨班、开展工作交流、基层挂职锻炼等措施,帮助女性辅导员丰富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工作能力。高校可以积极鼓励女性辅导员参加专业培训班,对获得培训证书者予以奖励,鼓励女性辅导员进行课题研究,为女性辅导员的研究提供经费与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
(3)开展“老带新”团队帮扶,传承知识经验。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鼓励各院系成立过“老带新”帮扶小组。高校通过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专家,向年轻或新进辅导员传授日常事务管理技能、突发事件处理对策以及院系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特点等,建立知识经验传承及团队合作机制,使新进女辅导员更加及时、快捷、全面了解单位文化和学生特点,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可以成立女性辅导员顾问团,聘请一些富有经验的老领导、老专家担任女性辅导员的顾问。他们阅历丰富,可以为新进女性辅导员或在职女性辅导员提供帮助。
(4)规范和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机制。高校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个人待遇相结合的原则,把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作为女性辅导员评优、晋升提职的重要依据。高校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政策,推进辅导员的职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序列的实施。积极设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技术职务序列,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等序列评聘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高校要逐步实行辅导员分级制,根据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年限、成绩分级,将应该提高行政待遇的辅导员纳入学校党委干部管理范围,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此外,学校应把女性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 moe_621/200607/t20060723_81843.html
[2]巩惠玲,柏 晴.关于高校女辅导员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生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罗晓莉.新升格本科院校女性辅导员的困境与培养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
[4]陈威亚.刍议高校女辅导员成就感的培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3B374)
ISSN2095-6711/Z01-2016-11-0081
吴雪影(1980—),女,安徽阜阳,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