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锦东
心中有谱 笔底生花
——谈谈高中议论文的仿写
施锦东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名为 《板桥题画三则》,其中有一则叙述“种竹、写竹、画竹”的心得。郑板桥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又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是的,手中之竹(画幅之象)源于胸中之竹(心中之象),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 (现实之象)。眼中之竹是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是将自然之竹默化于心中。它不再是自然之竹的底片,而是将竹之形态化之为神韵。手中之竹是画家笔下的画,它是根据“意”(主旨)的需要,精心布局的画面。
它首先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同时又因“意”的需要与“趣”的不同,而高于生活、精于生活。“意”是画面的主题,“趣”是画家的智能和才养。正因“意”与“趣”的不同,画家笔下的竹才会千差万别、各具特色。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其间就有模仿的痕迹。绘画从模仿开始,同样写作也从模仿开始。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欧阳询观古碑”的故事。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见古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欧阳询首先找到了一块值得他模仿的碑帖,才会“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其次是“复反,伫立、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这三日,先立后坐再宿,他在做什么?我想,欧阳询不单纯是“读帖”,更是“背帖”与“练帖”。其间就经历了“从模仿至创作”的过程。
我们学生学习写作,为何不从模仿开始呢?
那么如何模仿呢?下面就高中议论文写作,谈谈仿写的策略。
所谓“议论文仿写”,是指对给定的议论文,进行模仿训练。其策略是 “选定可仿的样本”、“编制心中的图谱”、“开展针对性的仿写”。
样本是他人所写的作品,或是名人佳作,或是学生习作,总之已是自然存在的文本。文本用之于教学,它还需要开挖的过程,即将自然文本变成供学生借鉴的样本。
首先要留意自然存在的文本。如考场佳作,或报刊佳作,或课本美文。只要是议论文,就首先要想一想,有没有可仿之处,有多大可仿价值。
其次,要炼就一双慧眼,透视文本的价值,找准可仿之点,估测可仿价值。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上的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一文,篇幅相当长,一般教师都会谈谈书评的写法,讲讲太史公的笔法,全文算是教学完毕。很少有老师将之当作一篇写作样本,来教学生。笔者研究此文后,发现本文很大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清晰”。而我们学生习作很大的不足是 “逻辑思维混乱”,于是就细究资中筠的思维行程,提出了仿写“思维路标设置”的想法,并付之实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篇幅之限,详例已删)
再如,看了关于上海科协嫁接 “牛顿苹果树”的一组评论文章,不同评论对事件的剖析各具特色。再联系到,我们学生对日常事件的分析缺少透视的眼力。于是想到了通过模仿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首先将这组文章中方方面面对该事件的思考罗列出来,理清其观察的角度与立论的依据,明白针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因为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立足角度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思考。然后我找一个社会热点事件,请同学们代表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事件进行评论,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的仿照训练,有意或无意中提升了学生透视现象的能力。
再如,我在做2012年上海高考《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这一试题时,无意发现本文几乎每个段首都用一个问题来引领文章层次。“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研究本文后,我发现,实际上高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本质就是大简答题,只是“自我设问、自我解问”。整篇议论文本质上就是“大问题中套若干小问题”,有的文章只是不设置问题,实际暗含了问题。于是我细究问题,找出了其规律,理清了问题设置的依据,问题选择的要点,问题解答的关键,尝试了“议论文问题设计与解答”的仿写,解答了学生“议论文如何写”的困惑。
心中有文章,笔下才会有文章。心中的文章,就是写作的图谱。图谱何来?来自对样本的研究与总结。
1.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写作规律。
依靠学生的功力,是很难总结出写作规律的。那么就只有靠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写作规律。
例如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常常会离题万里、远离材料。作为教师,我心知肚明,此类文章要扣住材料、扣住论点中核心词写作。行文要与所供材料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关于材料与论点的核心词,要在文中反复多次出现。如何将我心中的想法传递给学生,我找了很多范文,都不理想。最终我写“下水作文”,当作范文,供学生解剖、模仿所用。
我设置了“材料作文扣题、扣材料”仿写。以本人的“下水作文”为图谱,牢记“扣题、扣材”的要点。尝试仿写效果,优质高效。(详例请见下面)
2.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了图谱,还得让学生心中存谱。
再如单、双概念作文的快速构思的图谱:
议论文的单概念作文的结构模式
一、开头:引、析、提(由材料——分析——论点)(150字左右)
二、展开:围绕中心论点提问与解问(议)(文章核心,600字左右)
第一层面:原因、结果、根源(设问角度)
第二层面:方法、难易、条件(设问角度)
第三层面:辩证思考(设问角度)
第四层面:写作目的(设问角度)
三、总结归纳,重申论点(结)(50字左右)
议论文的双概念作文的结构模式
1.厘清各自的概念;
2.分析各自的价值;
3.梳理两者的关系;
4.辩证绝端的现象;
5.联系现实与自我,谈谈写作的必要性。
这些图谱都是老师从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能帮助学生构思行文。其最大的特点是:快速、多变。即能快速构思,同时以此为“母本”,演化出若干“子本”。
唯有学生心中有谱,才会将眼前之竹转化为心中之竹。然后落笔才会胸有成竹。
3.学生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固化图谱。
学生心中有谱了,并不一定能写出有模有样的文章,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才会慢慢定型。心中有谱,并不等于目无全牛。从有谱到炉火纯青,其间就是反复的练习。因此对某一点的教学,我往往采用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的方法,固化学生的记忆。
只有让学生反复操练,才能运斤成风、得心应手、手到擒来。以“母本”为基础,尝试诸多的“子本”演化。搭建文章的框架,如同建造一幢楼房,好的设计师,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式样多变的“别墅”。 而手下多变的别墅,正是基于心中图谱的再创造。而从模仿到创新,就要经过若干次的反复实践。
高中议论文的仿写,可仿之点面广量大。可以整体结构仿写,也可以局部细节仿写;可以审题立意仿制,也可进行语段写作的模仿。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具体谈谈如何实施仿写。
1.审题的仿写。即模仿老师审题。老师演示如何审题,然后布置学生尝试审题。
如作文题:
根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审题与立意指导:
第一部分:审题
审题,即辨清两个意图。一个是材料本身意图(材料的内涵)。二个是出题者的意图。
A.材料意图(材料内涵)
1.释句
方孝孺:敬畏立身之礼、言行之规。如果守住了“礼与规”,即使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他强调“敬畏礼规”的重要性。
培根的无所畏惧,是指人的一项才能。即面对艰难困苦,我们要拿出“无所畏惧”的勇气与气概,敢闯敢拼的精神,攻坚克难,勇创佳绩。他强调“敢闯敢拼”的重要性。
2.概念的认定
由于出题者没有明确核心概念,因而学生在审题时不能准确锁定核心概念。
本次作文中,学生的错误有:敢与不敢;畏惧与向前;无畏与敬畏;墨守与创新;规矩与畏惧;敬畏与畏惧。
正确的核心概念是:勇与畏;无所畏惧与有所敬畏。
3.内涵的分析
概念的内涵:(可从“种类、原因、结果、根源、条件、价值、关系”等多方面去思考)
畏:是敬畏,不是简单的害怕。“敬畏”,是对待事物的一种严肃态度,即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情绪。如智者所畏的内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智者前辈的敬畏;对法规的敬畏等;方孝孺敬畏规则(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孔子敬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江姐敬畏共产主义信仰……
无畏:就是勇,一种无所畏惧的智勇。智者,才无畏。如方孝孺,知道什么东西是可以做,什么东西不可做。这些人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有底气。拿破仑的底气是千军万马;孔子的底气是见义;原轸的底气是明断是非与远见卓识……而非下列类型:无知者的无畏 (初生之牛犊,不知世道艰难、人心险恶);鲁莽者的无畏(匹夫,少智谋,只是凭勇气、运气做事。无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张飞断喝当阳桥);投机者的无畏(耍小聪明者,风利忘义者。如个别为官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贪污腐化无所顾忌等)。
4.两者的关系
两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因为他们之言所指不同。方孝孺所指“立身、言行”时的守规;培根所指开拓事业、探究未知中的一项才能。两者的关系是:在有所敬畏中奋勇前行。或在敬畏前提下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B.出题者的意图
即:针对当今社会,破坏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人与事而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注生命。
许多人的无所畏惧,如贪腐者的无畏、饕餮者的无畏……
许多事的无所畏惧:为了GDP(政绩)不惜破坏环境;为了个人私利,生产毒品(“瘦肉精”、“地沟油”、“毒大米”);为了苟且生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范跑跑”、“小悦悦事件”)……
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丑象去写作,以免空泛乏力。
第二部分:立意
立意是指习作者根据上述两个意图,进行写作设计或构思。明确自我习作的论点;设计自我写作的思路。
论点:勇与畏相伴相生;勇而有所畏;勇者有所畏(是因为他能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让畏化作前行的动力;勇者未必无畏;勇与畏,成功的抓手;有所畏惧,才会更勇敢;在有所敬畏中奋勇前行;在敬畏前提下的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
我将自我撰写的审题与立意,供学生参考。指出审题与立意的方法 (即从解读题目中核心词入手,辨清材料意图与出题者意图等),然后进行相关题型的仿审题训练。
2.材料作文扣题、扣材料的仿写
(1)作文材料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难免会碰上“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小门,那么我们应该“学会策略、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学会忍受”。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作800字左右的作文。
(2)可仿样文
要学会变通(样文)
①印度孟买佛学院在学校门口设置一扇只有1.5米高,0.4米宽的小门,让每人体验一次弯腰侧身的过程。学院之所以有此独特的设计,就是让每一学子意识到 “知识如小门,它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赢得成功”。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学会变通,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功。(紧扣材料)
②水遇堤坝要迂回;车遇障碍会拐弯;所学知识不能用,就得变通。变通就是不拘成见,不拘一格,根据实情的随机应变。
③只有学会变通,才能绝处逢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人身处绝境时,变通一下,也许就能绝处逢生。蜜蜂和苍蝇在玻璃瓶中向着光亮挣扎,蜜蜂循规蹈矩气竭而死,苍蝇上下乱窜绝处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在绝境中,如果只是朝着既定方向执着努力,可能只有死路;如果能够不按成规,灵机应变,就能获得生路。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一番大业;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灵魂;田忌错位赛马,赢得一世美名……印度学院给每一个学生设置障碍,大概就是教育学生要活学活用,不要刻板死守、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执着一念。(点示材料)试看赵括纸上谈兵为何留臭名;愚人刻舟求剑为何成笑柄;傻子守株待兔为何被耻笑……大概我不多言,你也明白。
④其实我们不是不知变通,可能出于应变能力不够、拘于成规、拘于面子,才会不知弯腰、不知变化。西伯利亚雪原上的白貂,因为不愿让纯白、漂亮的羽毛玷污,而引发了自我的灭亡。因为猎人们抓住白貂的特征,在它的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轻易捕获了白貂。白貂守住了自己的纯白,却成为猎人的猎物。其实在生命与洁白前面,生命高于一切。如果白貂不拘成规,何至于束手就擒呢?
⑤变通貌似容易其实难。它需要创新时的机智、放弃时的释怀、忍让时的承受能力。印度学院在学生入学之前教育学生,遇到障碍,就应懂得变通,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机智的重要,释怀的可贵,忍耐力的重要。(点示材料)只有当一个初学者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求学之路甚至人生之路再苦再难,将来也能驾轻就熟,从容应对。
⑥当然,变通不否定执着。生与义,两者不可兼得,就执义;生与死,两者不可兼得,则求生;障碍与前进并存,避障碍;成功亏一篑,就选坚持。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万古流芳;小人不辨礼义而受万钟,遗臭万年。学一学邓小平吧,在香港领土问题上,他寸土不让。在如何统一上,智慧地实施“一国二制”。变通与执着是如此科学地融为一体,令今人与后人赞叹不已。印度学院,可能也有“让学生该执着时执着、该变通时变通”的意图。(点示材料)
⑦当今生活中,我们有的人一意孤行,不听劝谏,就如中小学生不准上网吧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人明知是死路,依然我行我素,就如多吃油炸食品有碍健康一样,挡不住的诱惑……这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错误行为不加以纠正,无助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加以澄清。
⑧苍蝇是明智的,变通得以生存;小平是明智的,变通得以创造伟业;鲁迅是明智的,变通得以成就大家……人生之路,路遇障碍,则思变通,才会顺风扬帆,成就事业。反之,刻舟求剑、纸上谈兵,引来的只是笑话。印度学院在门口设置小门,让学子侧身弯腰,真是用心良苦。每一个学子,只要有些头脑,理应都能理解其中的寓意。 (回扣材料)
(3)样文剖析
材料作文要扣住材料与核心词写作。本文的材料是“印度学院教育学生”一事;本文的核心词是“变通”。材料在文中出现了五次。开头论点从材料引出,结尾也在材料中结束,中间反复回扣材料。核心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大约十多次。
作为议论文,其可仿写之点众多。如:透视社会现象能力的仿写、比喻型(漫画型)作文的仿写、关系型作文的仿写、议论文思维标志设置的仿写、用问题驱动文章层次的仿写、例证材料的表述与例析的仿写、辩证思维的仿写等。
仿写之点的寻找,源于日常学习中的思考。我们要练就一双观察与思考议论文的慧眼。
如何将眼前之竹,转变成胸中之竹、笔下之竹,一者需要根据“意”的需要,即主题的需要,更要拥有“化机之趣”,即笔者的智能和才养。
从模仿到创作、创新,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毋用怀疑。
期待我们共同努力,从模仿出发,走出一条“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上海市扬子中学)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