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 利杰辉 熊渝飞 罗培新
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 利杰辉 熊渝飞 罗培新
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咏春拳是中国南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拳种,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学生进行咏春拳教学,不仅能够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咏春拳教学 培养 中学生 民族精神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繁杂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教育者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忽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句空话。
咏春拳是中国比较著名的传统拳种之一,随着《叶问》等影片的播出,咏春拳再次为世人瞩目和喜爱。作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咏春拳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习练者可从练习过程中体会以及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禅”与“德”。在我校开展的“米机王咏春拳”教学是传承和发展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是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如何在中学咏春拳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是中学体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的祖国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
当今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是对以运动形式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肯定,充分说明武术中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是珍贵的精神食粮,能够推动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学校体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身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咏春拳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完善中学生的人格并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1.开展特色课堂教学
我校是从化区武术特色项目学校。我校体育科组教师结合校领导提出建设“传承孔子文化,培育现代君子”的特色校园建设理念,开展了《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3YQJK049)的实践研究,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使学生体悟中国的文化内涵,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积极推进“我的中国梦”活动,探究武术教学传承民族精神,达到以武育人,以武养德,以武启智,以武强身之目的,开发榕园“仁爱”体验式武术校本课程。
体育课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化中学从2005年开始,在体育课堂开设咏春拳课程,使学生学会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仁”“义”“礼”“智”“信”,懂得自强不息,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咏春拳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学会知礼
武术礼仪是武德文化的载体,习武人历来讲究“习武先习德”“德为艺先”。教师通过在咏春拳课上对学生武术礼仪进行规范,使武术礼仪在实践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并使习武者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继承武德文化,形成武德习惯,提高武德修养。
(2)学会尚德
把武德贯穿于武术教学当中,提升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咏春拳技艺的同时,要树立“学拳明礼、尚武崇德”的思想与意识,提高武学修为和进取精神。
(3)学会爱国
教师应在咏春拳训练中通过对学生讲述武术民族英雄和革命传统故事、诵读吟唱体现民族精神的经典格言、诗词、歌曲等形式,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升华、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在感悟中凝聚精神。
(4)学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咏春拳将这一民族精神深深地融入传统武术文化、传统武术技击技术乃至各项技术的学练过程中。
2.借助“仁爱”校园建设,发挥武德育人功能
我校保存完整的明代从化学宫,是全中华及至世界都推崇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先师殿,于是这里就成为我校特色办学的起点,并由此成为从化区“儒学之源”“儒教之根”。建于明代的孔圣先师殿,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宣扬积极进步的儒家文化,用孔圣大师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去教育熏陶学生的生动教材。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组织咏春拳学员定期到学宫广场进行训练和表演。孔圣先师殿、学宫广场等场所富含孔子文化特色,对咏春拳学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3.打造出德育渗透阵地——从化中学武术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在2010年,学校体育科组结合本科组的咏春拳、跆拳道校本课程开发优势,创建了具有学校办学特色品牌的从化中学武术馆。武术馆设有武术、醒狮、博弈协会,并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校传统武术、博弈大赛。武术馆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布置的,有利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1)规范武德来滋养为人之德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包含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习武先习德”,武术中蕴含的武德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把武德贯穿于武术教学当中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实施武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加大对武术文化教育的宣传
学校应不断地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武术文化要素,同时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咏春拳文化教育切实纳入到咏春拳教学当中,以此增强咏春拳文化的氛围,加强武术优秀文化思想的研究与张扬,强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品牌意识,提高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
(3)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
学校可以将办学特色理念如“传承孔子文化,培育现代君子”,从中人精神“笃厚务实、奋发有为”“德”“仁”义”“礼”“智”“信”“弘扬中华武术,发扬民族精神”等标语请上墙壁。当今咏春拳坛,名扬海外并发扬米机王咏春拳馆馆长——黄念怡师父“文武兼修”的精神,寄寓“文兼武修”意义深刻,对习武者也是永恒的激警。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激励习武人自我培养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经过我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咏春拳校本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形成“咏春拳促科研,以科研兴咏春拳”的良好教学局面。2013年7月,我校被命名为2013年从化市武术特色项目学校。2013年,从化市《文明导报》对我们开展的武术文化、醒狮文化、棋文化特色教学进行报道。利老师负责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在课题中期检查中被评价为“优秀”。2016年4月,该省课题研究成果参加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首届教学成果奖比赛,获三等奖,成果编号是J2016S033。
作为从化区武术特色项目学校,其研究成果辐射至市内外其他学校。从课题开展到今天,我校咏春拳选项班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成果。我校教师曾经担任区东风小学等多间学校体育科组课题研究指导专家,效果显著。其研究成果辐射至区内其他学校,得到了学校及同行们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中使许多教师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对《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广东省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取得了更大实效。
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交流必不可少,但是在日趋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不能缺失自己的民族精神。咏春拳教师应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咏春拳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把学生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这对不断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至关重要。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贵在从此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学校应要求学生以学为本、完善自我,把崇高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中,甚至贯穿于个人行为。学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方面,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把学校体育纳入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良性轨道。
[1]梁干强.论武术文化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与科学,2007
[2]刘方涛. 解析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融入[J].运动,2013
[3]牛 飚.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4]黄 丹,刘永峰,欧光强.佛山地区高校开展咏春拳教学的实证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5]刘 营.武术教学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马文博.高校武术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研究[J].搏击.武术与科学,2015
[7]蔡建丰.武术教学中培育初中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8]张福山,舒 伟. 论当代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9]胡继松,胡继云.弘扬中华武术培养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与科学,2008
[10]赖剑慧.武术礼仪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可行性规范[J].搏击.武术与科学,201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13YQJK049)的阶段性成果)
ISSN2095-6711/Z01-2016-10-0148
利杰辉(1980年—),男,汉族,广东从化人,中学体育一级教师,现正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咏春拳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民族精神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