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 温金福 李林荣
英语微课教学辅助口语教学模式探究
江西省万年师范学校 温金福 李林荣
信息时代,微课教学被推广采用,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当今,英语教学更多依托于网络的新式多媒体手段,口语教学也依托于微课的辅助。相比常规教学,微课教学表现为更优的可控及集成性,拓展了信息空间。英语教师借助微课教学,学生能全面互动并且自主交流,提升总体的口语水平,师生可实时交流经验。本文阐述口语教学的微课教学思路,结合英语教学的真实状态,提出适宜的日常教学模式。
英语微课教学 辅助口语教学 新模式
微课教学指教师依托多媒体的辅助,制作视频并且展现各课节内容,解析授课的难点及要点。同时,微课教学配备辅助点评、课内反思的环节以及实时的课堂测验。面对新形势,多媒体支撑下的微课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英语口语不可缺失实时性的交互,英语口语教学借助微课技术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同时,微课教学在更大范围内吻合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微课的初期设计以及课内互动,使英语口语微课浓缩了常规课堂内的精华,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口语课印象。
多媒体教学中,微课教学设定为要点,是教学流程的重点。英语微课源自美国学者首创的微课程。2008年,微课程的相关内涵被创造出来,新颖的微课模式紧密衔接了设定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新式体会。微课的载体为视频,记录了教师全程各阶段的授课环节。围绕设计好的视频,微课融合初期设计、课件素材、课内的师生协作、反思教学流程、师生的反馈以及点评教学。经过全方位的更新,教师塑造出微课的精细环境。
微课教学具有完整性、浓缩性。微课片段凝练了容量较小的某些课节内容,播放时间较短。这种状态下,教师详细辨析特定的口语知识点,突出口语课目标,易使学生把握精确的微课内容。微课要突出针对性,各类知识点都应归入体系的范围内。教师要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共同分享口语的微课资源。课余阶段内,微课设有互动式的平台及APP。教师可实时调控微课进度,提升学生口语学习的效率。
二十世纪中后期,学者首创微课教学。在初期阶段内,微课依托于投影仪及幻灯片来展开。到二十世纪末,微课逐渐普及。信息化状态下,各科目教学不可脱离实时网络。借助信息化的新途径,英语口语的日常授课摒除了枯燥且单一的流程,提升至新层次。微课模式下,教师制作微视频便于凸显授课的难点及重点,师生可强化交流。对英语口语表现来说,微课模式具有如下的新优势:
首先,微课的媒介为视频,课内教师设定较短的时间讲解知识。微课视频时间较短,最长为20分钟。相比于传统口语课,微课表现出更强的片断性,精悍且短小的微课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其次,微课能体现出多层次的口语课要点,提炼出课节的精华。在有限时长的约束下,教师有必要凝练微课的主旨。针对困扰性的难题,教师应侧重讲解。微课摒除了繁杂性的冗余知识分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且便于识记。例如,背景检索在微课模式下可以去除。微课教学直接呈现重点,容量短小精炼,体现实效性。
第三,微课教学拥有更优的生动性。微课整合了音频视频、动画等要素,具体且生动。这种状态下,微课很易吸引更多师生。
1.凝练微课要点
针对口语课内容,教师应适当予以取舍并且显示微课的要点。口语教学覆盖范围较广,很难表现所有细节。为此,教师有必要凝练并且筛选课内要点,选取的微课模式应符合总体需求。在有限课堂内,学生应能听懂视频,明确必备的知识点,以此使学生深化微课的印象,缩减深层的心态负担。
2.理顺课堂线索
教师设计微课的流程应合理且完整,要理顺微课的线索。从口语角度看,微课辅助的新式教学流程应凸显主干,理顺多层次的口语讲解。微课视频中,学生应快速接受微课要点,锻炼思维能力。教师通过透彻讲解,锻炼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收尾阶段内,教师需要再次强化本次微课要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密切衔接各个流程
做好微课教学,教师还需密切衔接多流程的微课内容。拍摄微课之前,教师要明确教学主旨,理顺微课目标以及课内难点。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妥善调控时间,不应超出20分钟。微课密切衔接了多环节的口语授课,优化了一体式微课。微课应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以此促进师生的互动及沟通。课堂中,教师要创造愉悦及轻松的氛围。
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口语微课教学具有独特优势。微课教学应能提升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水平,协助师生寻找适宜自身的口语模式。从目前看,微课辅助下的口语教学有待完善。教师应能明确各层次的口语掌握程度,把握教学特性。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归纳并且摸索口语微课的经验,使英语教学水准得到全面提升。
[1]朱旻媛.微课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
[2]游 丽.微课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
[3]林池容.英语微课教学辅助口语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5
[4]宋 佳.“微课”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抛锚式教学模式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