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潮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0)
文化创新视野下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构建
梁新潮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0)
摘要: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其主旋律都是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这种巨大的变革,不仅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改革创新,而且也必然包含着由文化的创新来引领、支撑和推动。创新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创新。作为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大学图书馆,只有通过自身的文化创新——精神文化创新和物质文化创新等,才能保持办馆理念、信息载体以及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先进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新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文化 ;文化构建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现有的信息和资源,打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前所未有的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
创新需要文化。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都需要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环境;相反,脱离了一定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环境,也就无所谓创新。
文化需要创新。一方面,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以推动文化的新陈代谢和革故鼎新。
知识和知识工作既是创新文化的基础,又是文化创新的条件,而作为知识殿堂和文化载体的图书馆,其发展的实质和途径,就在于文化创新。图书馆的文化创新是指图书馆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竞争环境,根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结构性变革,即解构原有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建构新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知识和制度,在图书馆文化体系中发挥出新的功能和作用。就传统而言,它是传统惯性的消解, 也是传统精华的重铸。就创新而言,它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推陈出新,也是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
1大学图书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其主旋律都是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这种巨大的变革,不仅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改革创新,而且也必然包含着由文化的创新来引领、支撑和推动。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社会对文化建设越来越关注。从中国梦的视角来解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也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
图书馆作为精神家园,肩负着弘扬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守望者,从文化创新的视角审视大学图书馆建设,探讨、促进大学图书馆发展,有利于图书馆在建设方向上真正体现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来实现中国梦,体现出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驱动、支撑和引领。[3]认真贯彻“坚持、继承、借鉴、吸收”的原则,着力于保持图书馆理念的先进性;着力于实现信息载体的先进性;着力于实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先进性;对于图书馆文化创新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丰富和深化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革,为加快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2大学图书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源泉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既部分地改变了文献载体的形式,又部分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
图书馆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文献载体数字化和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数字文献异军突起,图书的数字化已成强劲态势,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已成新风尚;以Google为代表的众多网络信息服务机构以搜索工具冲击着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而开放获取( OA:open access) 基于“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以一种全新的学术信息交流和共享模式,削减了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4]
另一方面,新一代大学生读者是与新科技紧密相连的网络一代。他们具有数字生存能力,会使用各种IT设备,善于网上冲浪,即插即用,注重体验;具有多种媒体素养,习惯视觉丰富的环境,擅长编辑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移动设备始终与网络相连。
近十年来大学图书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量与规模的高速扩张并没有真正扭转图书馆在大学校园里的被动局面,服务质量水平与读者的需求、期望有不小的差距。如何通过图书馆文化创新,加强自身的建设,以更好的资源,更好的服务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实现大学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是当前大学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3文化创新视野下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构建
3.1 精神文化的构建
精神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扬图书馆精神与大学精神以及与校园共建相结合,努力打造文献信息中心、知识教育中心、人文文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突出“至诚”的姿态与“创新”的意识。
3.1.1 把握时代脉搏,凝练办馆理念
理念是先导。所谓办馆理念,即图书馆人对于图书馆事业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方向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图书馆办馆理念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依据和精神力量,决定着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办馆理念具有宏观性、持久性、方向性和稳定性,不因图书馆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一家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既要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又要彰显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受到所在大学办学理念的制约和深刻影响,一家大学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取决于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水平, 这种理念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图书馆在学校总体规划和建设以及长远发展战略中的位置, 也决定了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在学校管理层和师生员工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5]
图书馆是文化单位, 肩负着传承人类知识文明的使命,图书馆的发展和文化创新要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大学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凝练:一要与母体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二要与图书馆的时代发展节拍相吻合,且具特色。
3.1.2 明确发展目标,构筑共同愿景
目标是指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愿景是目标所指的状态、结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态。
大学图书馆目标的构建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总方针,确定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订出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实现。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目标,依据“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以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心,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下,根据高校绩效考核指标、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学校的目标体系和部门的工作计划等,来构建图书馆自身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目的是以“读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质量,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发挥大学图书馆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职能。
大学图书馆发展目标的制定是引领图书馆未来发展,促进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体馆员描绘了共同努力的方向,并推动绩效机制的完善。
3.1.3 加强道德修养,强化敬业精神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指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同图书馆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图书馆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图书馆员在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图书馆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图书馆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围,通过规章、制度、守则等对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就是要求馆员不仅要注意仪表谈吐、礼仪方面的学习,更要在思想、品德、情操、知识、技能方面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境界。
图书馆的职业道德状况、职业道德修养程度, 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新时期馆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图书馆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馆员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加强大学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切实履行《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肩负起“满足公众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社会职责,以“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适应时代需要,勇于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以“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和“尊重知识产权”“发扬团队精神”“拓展社会协作”的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需求。[6]
3.1.4 借助多种媒介,传递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结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是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是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吸收一切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文化。[7]
国家兴,必兴文化;大学强,必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大学图书馆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努力在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中传承、创新先进文化。
随着新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图书馆在通过传统张贴海报、摆放展板、专题讲座和图书馆主页等宣传的同时,要善于关注利用新媒介,如利用Web2.0 技术下的互联网媒体RSS 推送消息、Blog 技术以及无线网络中的手机媒体传播文化,使图书馆成为继承和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兼收、交流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传播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新道德、新精神的摇篮或桥梁。
3.2 物质文化的构建
物质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体现出信息化、智能化、多功能化,自助型、移动型、开放型、泛在化,突出“意境”“品位”“特色”与“实力”。
3.2.1 突显人文理念,弘扬地域文化
大学图书馆建筑是一所大学形象的文化标识,承载着一座学府和所在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形式本身就是文化的外在地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是贯彻于当代图书馆建筑的创意、思维、设计、分析、实施中的核心思想,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便利、功能适用、空间宜人、环境舒适、整洁美观并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因此,一是选址规划上体现人文关怀。馆址应选择位置适中、环境安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较有利的地段;二是建筑设计风格上体现人文关怀。如果说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性是对其内在的把握,那么强化图书馆建筑的民族性则是对其外在形式的把握。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大学图书馆建筑要把握民族审美精神,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并结合现代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三是功能、布局的科学合理性上体现“以人为本”。 在平面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安静区”“开放区”“协作区”和“休闲交流区”, 在功能布局上,形成从无声区域逐步过渡到有声区域,动静结合、分隔相宜的格局。四是馆舍环境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以图书馆特有的建筑文化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人性陶冶。五是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8]
3.2.2 传统现代交融,营造灵动氛围
数字技术和数字文献的迅猛发展以一种现代的方式重新界定图书馆的传统功能。由于知识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的藏书已从单一的印刷型变为传统与现代技术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存和与多种社会职能及学科组织单元相重迭的复合型藏书模式。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一方面要在空间形态上进行创新,拓展空间功能,主动适应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从传统的以馆藏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和社交空间等合作学习、自由思考、思想交流的空间。[9]空间的创新彰显大学图书馆从收藏到交流、从资源到网络的服务转型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的设计是要达到将学科信息、人文理念、校园文化、图书馆品质、生态文明等融会贯通在环境当中。馆舍环境在设备、光线、空气等物质环境上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外,图书馆环境文化的设计、布局,要典雅、和谐、颇具特色。如大厅内有醒目的主题浮雕或壁画、安放屏风;阅览区、休息区的各种书画、装饰、盆景, 以及馆前广场的雕塑等错落有致, 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同时也要突显出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建筑的特质,既供读者借阅、欣赏和调节情绪,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既要提升大学图书馆作为文化建筑的特色和品位,更要成为一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象征。[10]
3.2.3 加强资源建设,彰显特色馆藏
文献资源是大学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需求和图书馆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呈现格式多样化、载体多元化、知识便携化、信息共享化、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因此,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一要制定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发展政策。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建设科学合理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实现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共存。二要充分发挥资源协同建设模式的优势。资源协同建设,就是建立采访馆员、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除了出版商、书目服务商、教学科研人员外,还应包括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所多方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馆藏资源建设模式。三要积极探索读者决策采购模式。读者决策采购(PDA)是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基于网络技术高效的图书馆资源采购体系,也称 “需求驱动采购”(DDA),指图书馆基于读者的实际浏览与阅读情况,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或参数而触发对某一文献购买指令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读者决策采购真正实现了购买决策由读者来决定,而不是靠学科馆员假想、预测,从根本上改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低的状况。[11]四要打造别具特色的图书馆馆藏。特色馆藏是经过长期积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系统完整、特色鲜明的,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文献资源藏书体系。五要实现各大学间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加强大学间图书馆的书目资源共享,实现馆藏互借,开展文献传递业务。
3.2.4 重视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大学图书馆信息网络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图书馆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改善信息服务效率,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图书馆人文理念的实现。因此,大学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利用具有战略意义。大学图书馆需要重新评估读者的需求,从而重新确认图书馆的使命、服务及政策,创新思路,拓展服务路径。
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发展大体上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基于数字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二是基于集成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三是面向用户的数字化图书馆。[12]其中,Web2.0、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Web2.0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知识共建共享的精神,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云计算技术, 云技术职业责任,“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13],能满足用户相关信息的异地存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服务的需要,并为用户利用图书馆提供即时通讯的在线帮助和智能数字图书馆机器人的交互功能;物联网技术,为大学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和其他自助服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自助服务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分水岭;移动计算技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实现了在线、实时阅读,提供24 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服务以及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更是大学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 [3] 于平.实现中国梦需要增强创造活力[J].艺术百家,2014,136(1):6-9.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7-180.
[4] 陶颖,周莉.大学图书馆发展变革的走向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 44-45.
[5] 谢会昌.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发展沿革[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70-70.
[6]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
[7] 万幸.先进文化与高校图书馆[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9):55-57.
[8] 王瑛,林辉.人文精神是高校图书馆建筑的重要主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4):99.
[9] 王左利.以未来视角设计图书馆空间——访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J].中国教育网络,2013,(8):67-68.
[10] 李明华.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走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25-27,33.
[11]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12] 陈韶玲,骆伊丽.图书馆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3,117(1):4-9.
[13] 范并思.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2-16.
(责任编辑:傅正)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brarie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LIANG Xin-chao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China)
Abstract:From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hina Dream”, the main theme i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o achiev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se tremendous reforms not only contain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but also inevitably involve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to lead, support and promote.Innovation needs culture, and culture needs innovation. As the Cultural Palace and Spiritual Home,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maintain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he library management idea,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service. Only through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e spiritual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n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can give full play of its role which is leading the fashion, educating the people, servicing the social,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cultural innovation;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culture of librari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5-07-09
作者简介:梁新潮,男,副研究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1-0013-0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基金项目(TGW13B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