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树志 于璐 金宇
摘 要: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等事故频繁发生。该文通过统计分析西丰地区1980-2015年这36a的历史资料,对该地区发生的雷暴基本特征、产生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雷暴灾害事件进行了介绍,并且提出了农村雷电防御措施和建议,以避免或减少雷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关键词:雷电灾害;雷暴;特征;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108-02
雷电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称谓为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并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1]。出现雷暴时,绝大多数天气都伴有降水、雷阵雨,有时降水强度相当大。在西丰地区春、夏、秋半年多的降水日数中,有近半数出现雷暴天气。雷暴是由强烈的大气对流引起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西丰地区的雷暴天气主要集中在3~11月。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到消失,具有很强的局域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千米或十几米,在时间尺度上也仅有2~3h,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天气,可造成输电、通讯中断、引起森林火灾,危及航空飞行及人畜安全的自然灾害[2]。
1 雷暴的基本特征
1.1 雷暴期 雷暴的初、终日期称为雷暴期。西丰地区历年(1980-2015年)平均雷暴期为169d,最多年份是1998年为221d,最少年份是2010年为142d。历年初雷平均日期为4月16日,最早出现日期在1998年3月14日;终雷平均日期为10月14日,最晚出现日期在2012年11月29日[3]。
1.2 季节性 雷暴灾害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西丰地区雷暴全年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春末到初秋这段时期,但以夏季为最多。经统计,1980-2015年这36a共出现雷暴日(气象观测规定,在1d中,当听到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958d,年平均为27d。常出现在春夏之交或炎热的夏天,夏季6~8月出现雷暴次数最多,达到574次,占雷暴总次数的59.9%;秋季9~11月次之,出现194次,占雷暴总次数的20.2%;春季3~5月出现139次,占雷暴总次数的14.5%;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没有雷暴出现记录。1998年为雷暴次数最多年共46次,2007年为雷暴次数最少年只有17次。按各月雷暴分布情况看,6月雷暴日数最多,为227次,其他依次为7月203次,8月157次,9月104次,5月105次,11月17次,最少的为3月只有2次,分别出现在1998和2002年[4]。
1.3 时间性 雷暴出现时间多在午后至傍晚。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
2 产生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
影响西丰地区雷暴的主要天气类型有冷涡型、高空槽型、涡后横槽型、西北气流型4种类型。
2.1 冷涡型 一般500hPa上有冷涡(中心位于北纬42~50°、东经115~125°),500hPa低涡前有西北—东南向的干冷舌,涡的后部有横槽或切变线,850hPa有低空急流,地面有冷锋或副冷锋,雷暴多发生在横槽和地面锋线附近;地面无冷锋时,多发生在涡移动方向的5~7个纬度位置上发生雷暴强对流天气。
2.2 高空槽型 可分为前倾槽和后倾槽,前倾槽控制时雷暴一般在地面锋前与500hPa槽后干冷平流包含区,或500hPa与850hPa各向前一个纬度所包含的区域,竖直槽在槽线向左1各纬度所包范围;后倾槽在850hPa槽线前后2个纬度所包范围,或地面锋前所经过的区域发生雷暴强对流天气。
2.3 涡后横槽型 一般在500hPa高空图上,涡中心在北纬43~50°、东经123~130°,在北纬43~50°、东经115~125°范围内有东北风(或北风)与西北风的切变线,且有冷中心或冷槽相配合发生雷暴强对流强对流天气。
2.4 西北气流型 500hPa图上槽移动快,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西北气流内部不断有小股冷空气下滑补充,700~850hPa有低槽或低涡,存在暖舌,在强垂直切变的作用下,发生雷暴和强对流天气。
3 雷暴危害事件事例
西丰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雷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尤其是中西部的西丰镇、明德乡,这些年有20%农户遭受过雷电侵害。1993年6月11日出现较强雷暴天气,明德乡一村妇,在庭院里不幸被雷击死;2003年6月6日西丰镇大榆树村一村民在田间劳动,不幸被直击雷击死;2008年4月1日15:10,房木镇房木村发生雷电灾害,农户家中电器设备遭到感应雷击毁,其中电视42台、冰箱6台、DVD2台、电话23部、电表5块、闸刀开关3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76万元。
4 农村雷暴防御措施
4.1 加强防雷宣传 通过各种手段(电台、电视、报纸、印发宣传材料等)进行宣传,提高全民防雷减灾意识,尤其农民朋友,让他们了解一些科学防雷常识,如:雷雨前,在室内应关掉各种电器,拔掉电源、信号线插头,不要靠近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物体等;在野外应到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不要到大树下避雨,不要手拿或肩扛铁锹、锄头等金属工具。在旷野应尽量降低身体高度,双脚并拢,双手抱头等。遇到雷雨天气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5]。
4.2 安装避雷设施 对农村发生直击雷较多的区域,有条件的要安装防直击雷的避雷针、避雷带进行防护,这些措施不需要大多资金,直接利用建筑物中的钢材即可解决。
4.3 加强雷暴预警 气象部门应加强雷暴天气的预警,为农民未雨绸缪提前安排好生活、生产。雷雨天气尽量避免外出作业,即便外出一定要有起码的雷暴防护常识,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4 完善防雷设施 由于农村供配电系统防雷装置不健全,即供电设施未安装防雷装置或安装后未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存在防雷隐患。对此,除了让农民了解一些雷雨时安全用电常识外,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未安装的应及时安装,已安装的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必要时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5 结语
雷暴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在一定天气形势下产生的,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目前由于农村防雷环境和防雷减灾措施欠妥,导致农村雷击事件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防雷观念的淡薄和防雷管理的不到位。因此,在搞好农村防雷减灾规划、逐步完善农村防雷设施的同时,务必要加强农村防雷宣传教育,在广大群众中普及防雷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的防雷意识、防灾避险与自救能力,从而远离雷灾。
参考文献
[1]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3]铁岭市气象局.铁岭气象志[Z].2010.
[4]西丰县气象局.气象服务手册[Z].2012.
[5]李翠玉,杨清印,王建英.农村雷电灾害浅析与对策[C]//第五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2:222-22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