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
摘 要:通过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发生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2015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初见期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发生程度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小麦赤霉病病菌可能已侵入,但由于气象条件的不适宜未能及时表现,后期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继续侵染并现症。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是由主栽品种的开花高峰期与当时的雨日、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决定,而田间稻桩带菌情况仅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该文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宣州区;2015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67-02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以南地区,与江苏、浙江2省毗邻,是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有广阔的平畈区,也有丘陵区。2005年以前午季作物主要以种植油菜为主,随着该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宣州区小麦种植面积由2005年前的4 000hm2左右,逐年逐步扩大,进入2010年后,小麦面积进一步扩大,近5a全区小麦种植面积每年均稳定在2万hm2左右,2015年小麦夏收面积为2.23万hm2。种植的品种以江苏育成的品种为主,如扬麦系列、镇麦系列和宁麦系列,以及少数其它品种。小麦赤霉病一直是该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但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而且影响小麦的品质。由于气候原因,宣州区小麦赤霉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2010年中等偏轻发生,2011年轻发,2012年大发生,2013年轻发生,2014年中等发生和2015年中等偏重发生。
1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因素分析
宣州区地处长江以南,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以种植红皮小麦为主,小麦开花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7~15日。近6a(2010—2015年)种植的主要品种及小麦主体抽穗开花高峰期见表1。2015年3月23~25日分别调查休闲田和小麦田内稻桩,平均枝带菌率为9.17%,比2014年同期多22.76%,比近3a同期多34.26%,是大发生年份2012年同期的2.63倍(表2)。由图1可知,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0.1223x2-1.9356x+9.6255,R2=0.280 9,R=0.53,说明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轻重的充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综合分析1983—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程度与田间稻桩带菌率的关系,得出当田间稻桩枝带菌率达到1.2%,若其它条件能够满足,就可以使小麦赤霉病达到偏重发生程度至大流行的风险。
2 2015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2.1 系统田调查 初见期较常年偏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快。系统田调查,4月21日初见小麦赤霉病症状的病穗,比2014年迟17d,比2013年迟12d,比大发生年份2012年早6d,比2011年早21d,比2010年早6d。4月21~27日定点定株调查,田间病穗未发现有增加现象,4月27日至5月4日田间定点定株调查,田间病穗增加快且多,平均病穗率从0.12%增加到2.3%,平均病指从0.06增加到0.69;5月4~13日田间定点定株调查,田间病穗增加的更快更多,平均病穗率从2.3%增加到15.38%,平均病指从0.69增加到8.03。
2.2 大田普查 病情稳定后,大田普查,病穗率较常年高,病指较常年低。5月12~13日分别在宣州区小麦种植区的水东、孙埠、沈村、洪林、五星、朱桥乡镇等地调查,病穗率平均为12.8%(1%~57.3%),比2014年同期多20.75%,比近3a同期均值多4.06%,比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少50.77%;病指平均为5.48%,比2014年同期高25.40%,比近3a同期均值低5.68%,比大发生的2012同期少57.62%。2010—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详见表3。依据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分级标准,宣州区2015年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应属中等偏重的发生水平。
3 2015年的气候特点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分析
2015年4月1日至5月10日总共有6个时间段降雨过程,分别是4月1~7日(165.2mm),4月12~14日(8.8mm),4月19~20日(21.6mm),4月29日(0.3mm),5月2~5日(18.5mm)和5月8~9日(32.6mm),而降雨最多的是4月上旬和5月上旬,4月上旬降了7d的雨,5月上旬降了6d的雨,4月中旬降了5d的雨。宣州区早播小麦在3月28日至4月4日开花,开花期正遇连阴雨天气;宣州区2015年主体小麦开花期在4月7~13日,遇连阴雨的天数较少,4月中旬后期天气晴朗,不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前期可能小麦赤霉病已经侵入,但由于条件不适宜,未能表现出来,是2015年该区小麦赤霉病前期发生轻的主要原因。后期5月份雨日天数多,条件适宜,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造成该区小麦赤霉病病穗集中表现,应该是小麦赤霉病潜伏侵染造成。
4 防治对策
4.1 选育抗病品种,适时早播 将小麦抽穗开花期与小麦赤霉病孢子释放的高峰期错开,与后期的连阴雨天气避开。在当地一般耐湿性的品种,较抗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入。4月下旬是农历24节气中的“谷雨”,雨日天数较多,适时早播,避开小麦在此期前后抽穗开花。
4.2 提高整地质量,清除地面稻桩残留秸秆 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充分粉碎,深耕(25cm以上)掩埋,耙耱压实,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度,以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确保壮苗越冬。小麦播种后,彻底清除地表的稻桩秸秆,以减少田间病菌基数。
4.3 科学肥水管理,提高小麦抗逆性 适时、合理施肥和排、灌水,避免晚施、重施氮肥,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及时防治病虫害,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赤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4.4 把握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防治 病菌侵入小麦的最佳时期为抽穗—开花期,其中开花期最敏感,其次是抽穗期,到乳熟期后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2]。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仍是化学防治,遵从早抽穗、早开花、早施药的原则,一般正常年份在小麦开花期施药防治,抽穗开花期若遇间隙式阴雨天气,应在小麦抽穗期防治一次,开花期再防治一次。防治药剂主要是选用复配剂为主,如戊唑·咪鲜胺,苯甲·多抗,多菌灵·三唑酮等。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91-197.
[2]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32-13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