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2014年稻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6-03-19 00:05万中发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湖县发生特点

万中发

摘 要:该文对太湖县2014年稻螟发生特点和原因进行了探讨,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螟;发生特点;原因;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68-02

太湖县发生的稻螟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2种,2014年这2种稻螟虫均大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主要分析太湖县稻螟的发生特点及原因,以期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1代二化螟、4代三化螟暴发成灾 据统计,2014年1代二化螟发生面积150hm2,4代三化螟发生面积100hm2。6月中旬在田家、真君、安乐、河口等村调查,1代二化螟治虫量在600~1 500头/hm2,一般枯鞘率为60%,严重的达85%以上,整个叶鞘部分一片焦黄,超过防治标准5~8倍。据灯诱记载,9月8日4代三化螟灯下高峰日蛾量为704头,为历史罕见。10月上、中旬调查河口、居委会、弥陀、铁林等村瓜茬晚粳稻白穗率为31%~58%,严重田块达94%,主要品种有C两优9号和C两优华占。剥查白穗稻株100%有虫,其中三化螟幼虫占93.6%,二化螟占3.4%。

1.2 2代二化螟种群上升,为害加重 太湖县历年2代二化螟发生期长,峰次多,高峰日不明显,为害较轻。2014年2代二化螟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往年,9月上、中旬调查,9月10日前齐穗中稻白穗率为0.23%~0.54%,8月10~15日齐穗中稻白穗率为3.4%~8.7%,少数8月20日后齐穗的白穗率为14%。剥查稻株三化螟幼虫占5.6%~27.4%,二化螟幼虫占72.6%~94.4%,二化螟2代种群上升,为害加重。

1.3 2代稻螟发生盛期偏迟 据灯诱记载,2014年2代二化螟灯下成虫第1高峰期为8月9~11日,第2高峰期8月17~18日(2~3代重叠峰),比常年第1高峰期7月16日~22日,第2高峰期7月20~30日迟约20d。田间标记观察,2代3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7月23~26日,比常年7月14~16日迟约10d。

2 流行因素分析

2.1 气候适宜 2013年是一个暖冬年,无大冻,稻螟越冬后死亡率低,虫口基数大。据剥查计算,冬后残留治虫数一般麦菜茬田为120~195头/hm2,重的麦菜茬田为300~600头/hm2,是历史最高年份,死亡率为2.1%~3.8%,低于常年。界岭、长林等村越冬期间,二化螟幼虫大量出来活动,为害秦油2号油菜。夏季是一个典型的凉夏,7月无持续高温,最高日温35.4℃,分别于7月25日和7月31日出现,只有2d,而历年超过35.4℃日高温7月份为7.2d,并伴随持续高温。7月平均温度26.4℃,比历年平均温度28.1℃低1.7℃,夏凉避免了伏天高温对蚁螟的杀伤,又抑制了螟虫寄生性天敌种群的增长,使天敌对螟虫的抑制作用减弱,同时还减慢了螟虫的发育进度,使发育盛期推迟与水稻易受螟虫为害的破口抽穗期相遇,加重了为害。

2.2 防治不力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部分农户从种到收不治虫,使这部分田成了螟虫发生的“虫源田”和“桥梁田”;另有一部分农户防治方法未掌握,未能在防治适期内施药;防治“枯心苗”施药时未保持田间有水层,防治“白穗”施药时,喷洒药液量少,不足50kg/667m2;多数农户施药不均匀,只图速度,不注重效果,且用药不对路。这些人为因素影响了2014年螟虫的防治效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3 稻麦油栽培方式的改变有利于螟虫发生

2.3.1 稻茬高,残留虫量大 随着机收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太湖县水稻留茬高度普遍在38~52cm。据11月上旬在田家村调查,一季杂交稻离地10~40cm,稻桩内残留螟虫占总虫量的28.3%,稻根内螟虫占32.5%,离地10cm稻桩内螟虫占39.2%。

2.3.2 稻麦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 太湖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小麦旋耕条播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螟虫的食料和越冬场所,减少了死亡率,加重了为害。

2.3.3 杂交油菜及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 2014年太湖县年推广杂交油菜及其育苗移栽面积达2万hm2。9月上、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移栽时苗多在7~8叶,叶柄较粗嫩,适于二化螟冬前钻蛀取食为害。当稻田翻耕定植油菜后,二化螟幼虫便能转移到油菜苗茎、柄上钻蛀为害,尤其是3~4龄幼虫通过取食生长发育至老熟后越冬,降低了低龄幼虫越冬死亡率。2013年界岭等村个别油菜田遭受二化螟严重危害,株死亡率达80%。2014年11月17日在河口村调查,移栽双低油菜沣油737株为害率为0.8%~1.4%,检查二化螟幼虫正处于3~4龄阶段。

3 结论与讨论

(1)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因素很多且较复杂,栽培制度、品种的变化、天敌活动都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防治不力以及稻麦油栽培方式的改变是导致太湖县2014年稻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2)近年来,三化螟一直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迟中稻和瓜茬晚稻,造成大量白穗减产。因此,防治上要抓住螟卵盛孵期和迟中、晚稻破口期及时用药防治。

(3)优势种群二化螟呈上升趋势,由1代主害,趋向1、2代并重为害。但2代发生期长,峰期不明显,虫量分散,防治上要突出抓好1代的化学防治,结合防治3代三化螟和稻纵.稻飞虱兼治2代。同时要采取齐泥割稻,深耕灭茬和秸秆堆沤速腐还田等措施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发生基数,防止暴发成灾。

(4)农户普通反映杀虫双、杀虫单对螟虫防治效果差,尤其是防治“白穗”不如1605、甲胺磷防效高。但1605、甲胺磷对人畜及天敌毒性大,不宜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对此,应在切实做好杀虫双、杀虫单药效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高效低毒、安全、经济的农药指导农户用于防治螟虫,确实起到防虫保苗作用。

(5)2015年在总结2014年螟虫大发生的基础上,在防治时期、防治方法及农药的使用上改进了新方法,推广了新技术。太湖县植保站发布的病虫情报及时而准确,防治方法按病虫情报不断改进和更新,防治药剂上更新小瓶装的克明特、毒死蜱等,大大减轻了二化螟和三化螟的为害程度,控制住了暴发成灾的局势,2015年中稻和部分双晚都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今后应继续改进和推广新技术,确保中、双晚稻的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饶汉宗,陈学武.青田县阜山乡单季稻病虫害整建制乡专业化统防统治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151-153.

[2]彭昌家,冯礼斌,白体坤.丁攀等南冲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4(12):42-45.

[3]王锐,杨雪清,马殿荣,等.东北稻区抗螟性水稻品种筛选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5(12):26-30.

[4]欧高财,唐会联,尹惠平,等.湖南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探索与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3(4):59-63.

[5]黄云根,李菊根,邓菊萍,等.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13(1):6-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太湖县发生特点
“云游太湖”:基于互联网定制的旅游服务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
太湖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