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里(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契合
杨千里
(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文化影响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愈加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才有了今天光彩夺目的辉煌。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地,应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担,寻求文化建设新的突破。高校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Abstract:Cultural influenc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e competi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Today the brilliant brightness dazzles the eyes. With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nsciously assume the burden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eek for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 new breakthrough. Universities should conform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initiative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e excellent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three levels to discuss the meaning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campus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e values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潮流,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这对于增强文化底蕴及文化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高校是为国储才的重要场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不仅关乎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两个帮手: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宣传、培育、践行等多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在不断改善物态文化的同时,还在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并着力建设民主、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1]这样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学生只有真正的“内化与心,外化与形”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加富有内涵。
(一)契合大学精神,丰富精神文化
何谓精神?“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用理想信念支撑起的身躯才是人应该拥有的精神,而用学术自由,注重人文情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等构建起来的大学才是真正有内涵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传承百世依旧历久弥新。提到蔡元培先生就想到了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一全新的大学精神,这一耳目一新的口号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提到曾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想到了他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大师们的兢兢业业所积淀、凝练而成的精神成为了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激励者人们通达人生、事业的新境界。
(二)发挥大学特色,增强物质文化支撑
在学生精神文化得以加强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物质文化支撑,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时代,必要的物质支撑是对精神文化升华最好的激励。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让学生能够保持愉悦心情,文化积淀、身心健康的前提与保障。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形象、宣传工作,充分显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物质文化魅力。学校所拥有的自然环境、整体布局、硬件设施都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校的建筑物、自然环境都是学校无声教育的力量所在,同时也是增加在校学生归属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征集道路、湖泊、桥梁名称活动,校园景观宣讲活动,图书馆、校史馆参观讲解活动等提交学生对物质文化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不断增加校园物质文化的人文品味,充分发挥其无形育人作用。高校亦可因地制宜,在校园植树、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可以利用墙壁、走廊、橱窗、校联等媒介,精心设计、宣传文化教育载体,努力使校园每一角落成为“教育的潜在课堂”。[2]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只有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时代主题,才能让高校物质文化绽放出动人的光彩。
(三)挣脱传统枷锁,健全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的制订一定程度是对过去情况的总结。制度一经制定便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清规戒律”,很少有人去挑战其权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制度本身的时效性、指示性、实用性将会失去,这时候一昧的教条,师生都将会成为教育制度园囿下被动的工具。例如对照大学生《学生手册》,你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学生手册》中找不到解决办法,而老师只能凭借既定的思维模式,在不突破以往惯例的情况下,自我甄别与判断。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枷锁,以实现制度文化的创新。
大学制度文化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创新,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文化制度体系,让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强大的文化动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校园制度文化是对师生的一种约束力,但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文化缺乏活力,缺乏育人的感召力。因此,只有当制度的强制力变为了由内而散发的感召力,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才将会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而高校应继续完善各种制度创新,使学校管理更人性化、合理化。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核心价值引领
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拥有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诸多典型代表人物,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为盛行,各个学派通过不断地求学、问道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与发扬着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特性代代相传,形成了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历史的车轮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经典理论的再次契合,形成了为中国人民所共同遵守并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集中概括和对本民族先贤传统价值观加以发掘、提炼、概括、总结的结果,[3]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主阵地,更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广泛开展道德宣传、文化交流、辩论比赛,慈善公益等活动,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契合的巨大力量。
(二)发扬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文化吸引
上文讲到了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物质、制度,如果物质与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那么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才是大学文化传承的命脉,校园文化的魅力亦源于此。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即便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抗日年代,依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是什么让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之内创造了如此之多的辉煌?答案是氛围,是一种优秀文化聚集后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当今高校建设亦是如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高校要能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接触平时难以企及亦或可望不敢求的专家、学者、名人、创业家等,让他们能够近距离交流,这是对他们精神升华的最好举措。名人报告、尖端科技人才讲座、主题文化巡演、风采大赛等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决定了是否能够打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与鼓舞。
(三)发挥学生主体,推进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并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以及精神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精神文化创新,关键在全校师生是否能充分彰显个性,发挥主观能动力,从而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对传统的、常规的校园文化进行命律转移,推动其传统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高校校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最激烈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在坚持开放性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价值选择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将本民族的文化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参考体系中进行横向的比较,既要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性,又要强化对外来文化优秀因素的借鉴和吸收。[4]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两个主体,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备的奖评考核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高校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其次,要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让学生在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中提升文化创新的灵感;最后,师生合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共同建设优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各大高校均能“层林尽染”,每个层次的学校培养模式与方法不尽相同,但都保持同一目的——让学生成才。因此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怎样建设好校园文化值得高校教育者深思。
(一)搭建互动平台,把握思想动态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报纸等媒介获得想要的信息,现在更加方便、实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免费无线热点技术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了解最新信息,一个网站的推送消息可以瞬间让成千上万人知晓,新闻的受众面相比于十年前、二十年前扩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此,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新媒体这一“先进武器”。
新媒体对提高大家的知晓度、参与度有很大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学校应“接地气”地建设好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媒体平台,多发布些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消息,让学生在阅读后能有所获,能够由心底为学校“点赞”。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高校教育宗旨。
(二)加强文化管理,探索育人新法
明晰的办学理念,鲜明的组织文化和精神特质孕育了优质的大学文化,而优质的大学文化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层要能够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并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探索,真正形成该大学应有的独特人文气质风貌。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意志不坚定、困顿迷茫的状态,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会让原本可以走向幸福的青年学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各种不良文化思想也会影响师生们的价值取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更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之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混沌中能够看清自我,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精髓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砥柱。
(三)深入学生内部,分析学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模式有所认识与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索其人生理想与目标。教师对待学生不仅要有教无类,而且还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深入学生内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生活状况、行为习惯等制定不同的方案,增强对学生行为的可预见性,将一些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深入学生内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科学有效地分析学生需求,学生德、智、体才能均匀、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
[2]张志刚.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以福建省中小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
14(1).
[3]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紧密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4]韩喜平,徐景一.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作者简介:杨千里,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青年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9-01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