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完整定义
——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

2016-03-19 18:58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恩格斯

张 娅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完整定义
——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

张娅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的考察,实则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体现等问题,从而完整定义了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内核。以“科学性”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出场的思想前提;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可能性根基;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的揭示,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恩格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从称谓上看,“科学”二字表征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内核,关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通过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历程的回顾与梳理,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从中回答了社会主义之科学性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体现等重大问题,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完整定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必要:以“科学性”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科学社会主义”一词,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提出,在与空想社会主义本质对立的意义上而言。19世纪出现的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顶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一方面以其天才的思想萌芽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也因自身局限表征了社会主义理论需要科学化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了思想准备。

(一)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先声

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憧憬和构建的“理性王国”的破产,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现实前提。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富于时代革命性,批判一切外界权威,反对封建专制特权和宗教愚昧;他们高扬理性大旗,期望以理性之光驱散现实黑暗,主张按照理性法则建立一个永恒正义、平等、人权的理性王国。然而,“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一方面,基于理性设想的永久和平并未实现,无休止的掠夺战争构成了现实图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理性”国家内部处处充满了非理性:贫富对立更加尖锐;现金交易日益成为社会的唯一纽带;犯罪次数增多,其中资产阶级罪恶猖獗;商业日益变成欺诈;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婚姻中伴有大量通奸。“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事实显示,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的“理性王国”,只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国家;所谓的永恒正义、平等、人权等,只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想象。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揭露了资产阶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讽刺了资产阶级学者华美诺言的虚假性。在他们看来,按照启蒙学者的原则所建立的资产阶级世界并不合乎理性和正义,应该同封建制度一样被抛弃。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残酷现实,渴望消除社会弊病,解放全人类。圣西门和傅立叶在不同程度上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反思。圣西门极具“天才的远大眼光”:首先,他关于法国革命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认识“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其次,他关于“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政治将完全溶化在经济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的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观点的萌芽;再次,他主张“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废除国家”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此外,他极具历史远见的提出“法国和英国的同盟,其次这两个国家和德国的同盟,是欧洲的繁荣和和平的唯一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傅立叶的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批判。此外,他首创性地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观点。在历史观上的看法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他不仅把社会历史历程分为蒙昧、野蛮、宗法和文明四个发展阶段;同时,他辩证地看待历史阶段和人类的未来。身处英国的欧文,其理论更具有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欧文主张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并多次亲身试验,他的社会主义观点多是通过“纯粹商业的方式”、通过“商业计算”得出的,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都保持着这种面向实际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页。他认为劳动果实应当属于劳动阶级,指出私有制、宗教和现有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革的三大障碍。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尽管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洞见和有价值的观点,但其理论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总体上表现出空想性特质。首先,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理性原则,对资本主义的评价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基于道德判断。尽管他们对于按照启蒙学者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同,但他们并不因此否定理性的力量及建立理性王国的可能性,而是将现实的破产归结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理性和正义。因此,他们根据理性原则作出道德评价,全面否定虚假理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满怀憧憬一个真正符合理性原则的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次,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忽视人民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的作用。他们认为,要认识到真正的理性和正义,所缺少的只是个别天才人物;天才人物的出现,“这并不是从历史发展的联系中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由此,能认识到真理、进而能改变社会是一件完全幸运的事情。在这种英雄史观逻辑下,他们必然把改变社会、统治社会的能力赋予精英阶层,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就无法找到真正实现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再次,看不到阶级斗争的革命作用,主张以感化、示范、试验等方法来改造社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实现社会平等正义,但他们脱离阶级和阶级斗争来反对资本主义,归根结底也只是从统治阶级自身中发出来的抗议,不可能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最后,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写带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方案只是关于理性、正义等抽象的一般原则的具体化,是“一幅没有阴暗面的现代社会的图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于是,它越是完美,越显示出其不切实际,“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不成熟,“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当时,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大工业,只在英国刚刚兴起。由于大工业足够发展才能产生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仍需要大工业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巨大生产力的作用。可见,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冲突还未完全形成,更不用提解决这些冲突的手段了。不成熟的生产状况也决定了不成熟的阶级状况。当时的无产阶级,“刚刚作为新阶级的胚胎从这些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力量薄弱,“还完全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它表现为一个无力帮助自己,最多只能从外面、从上面取得帮助的受压迫的受苦的等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因此,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而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阶级对立还不能完全呈现,所以不能认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本质;由于解决问题的办法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办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长期支配着社会主义观点,社会主义成了脱离时空的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在传播发展中,由于不同学派关于绝对真理的主观认知不同,他们之间的观点相互冲突、磨损,形成一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于是,空想社会主义逐步失去了其理论进步性的品质,越来越表现出反动与堕落。因此,以科学性反对和代替空想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前提。

二、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找到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有了现实的根基,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可能性。

(一)唯物史观将社会主义置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之中

唯物史观内含着辩证法的精神,它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得以发现。*恩格斯指认了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95-496页。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历史和自身精神活动时,从运动、联系、生成和消逝等方面来考察,形成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认识。辩证法的早期形态表现为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它源自人们对眼前所见图景的结论,即一幅充满联系、变化和运动的画面。由于早期辩证法反映的认识限于轮廓,较为笼统,“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为了认识细节,就需要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地作具体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伴随着自然科学在15世纪后期开启的快速发展进程,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细化研究的做法,塑造了思维上孤立、静止、片面考察事物的习惯,再经培根和洛克应用到哲学领域,成为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撇开事物之间的联系、逐个地和分别地考察对象,把对象看作是固定、僵硬且一成不变的,把对象限定在有限的、已知的具体领域里研究,这就局限了对事物的认知:由于形而上学者无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状态,也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多面性及其矛盾变化的可能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哲学领域几个世纪的局限性,使人们对外界的认知趋向微观、狭隘、抽象。然而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却在事实上不断证明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狭隘,并且表明:“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542页。

近代德国哲学恢复了辩证法的思维形式。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由此出发,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思维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在规律性。遗憾的是,黑格尔的功绩止步于任务的提出,他没能解决这个任务。究其原因,除了时代条件和个人能力双重限制所导致的知识局限外,还主要由于他受到唯心主义的限制。他从先验的“绝对观念”出发,把事物及其发展看作“绝对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可见,“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543页。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同时,他的哲学体系中,作为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与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矛盾的,这个体系也就不免走向“流产”。克服唯心主义的荒谬和唯心辩证法的矛盾,因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成为了可能。唯物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从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的辨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自然观和历史观中,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既坚持了辩证法的精神,将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同时将历史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人们的意识。因此,历史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事实的碎片化拼凑,也不再是头脑中的想象或观念的外化,而是基于经济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各阶级及其阶级斗争的真实过程。

唯物史观的发现,彻底驱逐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实现了历史观上的重大变革,“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得以发现。由此,社会主义从唯心主义基础走向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从“头足倒置”的空想中得到了应有的还原。在整个历史生成的视野下,社会主义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置于真实历史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意义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其哲学基础及相应的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二)剩余价值学说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说明

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然而,这种批判并不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它不能从根本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么回事,进而无法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唯物史观发现以后,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不再是构建与发明理想社会体系,而是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内在性质,并从中找出解决社会冲突的办法。唯物史观不仅提出了这个任务,而且它指明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因为唯物史观将社会主义的根源转向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之中,它指明从时代的经济中寻找答案的思想线索,并最终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和说明。

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进行分析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一无所有;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大量利润。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归根结底,必须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尽管马克思之前已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价值的源泉,却没能说明为什么雇佣劳动必须把自己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交给资本家。依马克思看来,需要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作为出卖劳动力商品的雇佣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是其劳动力的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他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额外的价值,这个过程发挥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它由工人创造,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成为资本家阶级一切财富的源泉。由此,随着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给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论证。首先,它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事实和手段,指出了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与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从而科学说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以及斗争的经济根源。其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剖析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科学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趋势。再次,通过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及与大工业相联系的无产阶级境遇和力量的分析,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的说明,从经济学上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与暂时性,使得社会主义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剩余价值学说不仅证实了唯物史观致思方式的正确,而且同唯物史观一道,将社会主义置于了现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由此成为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何以体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联系和现实运动趋势的科学说明和严密论证,从而社会主义不仅具备了“具有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参见薛俊强《求解“恩格斯问题”——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学术研究》2014年第6期。而且由于与无产阶级关系的正确定位,为无产阶级自身解放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内在矛盾

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个体生产时期,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即“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到资本主义阶段,个体生产已被社会化生产所取代,“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还像从前一样仍被当做个人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来处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本应属于社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社会化生产已经消灭了私人占有的前提(即个体的私人生产),却仍然被要求服从于私人占有制。这样,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就存在着天然的对抗性矛盾,同时,它“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在阶级关系上,它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一方面,社会化生产影响了雇佣劳动性质的改变,随之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最初的雇佣劳动是在个体小生产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劳动者在自给自足的生产之外的一种补充性的劳动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个体、分散的小生产被社会化生产所取代,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雇佣劳动性质发生改变:“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雇佣劳动从副业变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同时,封建制度的崩溃使得大量旧时封建主扈从人员、农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导致终身的雇佣劳动者大量增加。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尖锐。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意味着“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作为生产者的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一无所有,只有出卖劳动力;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不劳而获,并把资本变成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手段。

其二,在生产方式上,它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一方面,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交换是商品生产者实现社会联系的纽带。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交换能否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商品生产者并不能预知。商品生产规律不经过生产者并且强制作用于生产者,和生产者相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完全表现出产品对生产者的支配。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商品生产规律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各行其是,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计划的盲目生产状态。另一方面,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日益加强。社会化生产的革命作用在于使各行业、各部门的生产处于竞争的不稳定状态之中。“劳动场地变成了战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各资本家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促使工厂内部生产中组织性不断增强。可见,为了在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赢得生存,各个企业不得不加强内部生产的组织性;然而单个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增强,必然会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扩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经济危机中爆发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同时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与产品的大量堆积,无限扩大的生产难免遭遇不足的购买力,“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则表明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其内在矛盾,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能力继续驾驭它的生产力。

(二)资本主义内部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现实路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引发的困境,客观上提出生产力必须摆脱现有资本属性的束缚、恢复其社会本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的依赖意味着将一切生产资料变成资本的强制命令,否则生产资料就不能发挥作用,生产也会停滞。经济危机所反映的生产过剩,则限制了生产资料转变为资本的进程。如此,资本属性成为生产资料与工人劳动之间、生活资料与人的需求之间有效结合的阻碍物,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之间无法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而这一切与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相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扫除资本关系造成的障碍,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大的对资本属性的反作用力,迫使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内部可能的限度内,在生产关系领域内实行了一些社会化形式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社会本性的要求。

资本关系内部的调整不能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但是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线索,孕育着社会主义趋势。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的股份公司、托拉斯、国家财产等社会化形式,实际上造成了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小部分大资本家手中的趋势,资本私有的属性并没有改变。然而,这些调整却内含着对社会主义合理性的承认,表明了社会主义扬弃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一方面,它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无用和多余。

在垄断中,资本家是“专靠剪息票为生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他们的全部社会职能都由所有雇职员来执行,他们已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排挤。另一方面,垄断发展至归国家所有,表明了资本关系达到了接近变革的顶点。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即由社会占有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在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

资本主义不会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但它自身孕育了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苦难状况,同时造就了他们彻底的革命性。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所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他们是变革社会的力量。“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1页。由于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它不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社会的代表,也就实现了社会对生产力的占有。同时,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阶级存在的根源,于是无产阶级自身、作为国家的国家也就自然消亡了。随着社会占有生产力,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性将会为生产者所完全自觉的运用,人们能够根据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社会化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结束了,生产力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成为顺从的奴仆。由此,通过现实路径所达及的社会主义,其建立在扬弃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特征,指向着本质性的变革:人第一次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自然界及自身的主人,即成为自由的人。

综上,恩格斯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性”的系统论证,完整定义了“科学性”的理论范围和理论特质,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旨趣。这对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认识恩格斯的理论贡献、科学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等,意义不可低估。

(责任编辑:张婧)

收稿日期:2016-02-10

作者简介:张娅,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7-0187-06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