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2016-03-19 18:58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长效机制

杨 敏

(四川师范大学 基础教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政治学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

杨敏

(四川师范大学 基础教学学院,四川 成都610101)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的全过程,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就是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性演变,对于解决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生态女性主义是上世纪70 年代在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将西方的环保运动与女性主义结合到了一起,从女性视角看待自然,对人、自然与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看法和主张。

半个多世纪以来,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相继在全球出现。环境的局部好转、总体恶化,也一直是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谋求破解的重大问题。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女性与大自然一样,都拥有着孕育、哺育生命的特征,承担着繁衍生命的伟大使命。就女性而言,其“母性”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将其附加到其它生命之上,由此而言,她们更容易亲近自然、认同自然规律,并最终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而,在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上,女性的责任感更强、行动上积极性更高。而今天我们倡导的生态女性主义其实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具有多样性、跨越性、复杂性和对话性四大特征,对于解决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基本主张

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具有多种分支,可划分为不同的流派。根据比较通行的划分,目前主要有五种派别,即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生态女性主义以及社会和社会——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和女性关系的看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精神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复兴女神宗教传统,试图用宗教的方式解决现存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优越。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从文化角度看待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试图通过文化的感染和教育的力量来改变贬低女性和自然关系的现状。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则从女性视角提出了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们过简单的生活,通过简单的生活模式去解决复杂的生态问题。哲学生态女性主义主要从哲学层次上研究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探寻对自然和妇女统治的根源,批判地主张把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不同的社会与历史关系中来认识,从西方父权制寻找根源,进而研究解决办法。生态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和实践性。

综合各派论点,尽管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略异,但在“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环境正义”这一主导思想上是一致的。性别意识已经逐渐被融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之中。生态女性主义群体认为,女性的天性使她们更加接近自然,因而女性与自然之间关系比男性更为密切;认为自然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系统,其生理特点决定她们的关注重点,女性本身具有细腻温柔的天性和宽容慈爱的情怀,对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体会与感会比男性更加深刻,她们会更加注重关乎自身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而在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女性主义基于女性视角提倡一种关怀伦理观,认为应当建立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在平等关系上的相互关怀,呼吁人类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承认并尊重自然生态具有主动性和意向性,更加注重情感的价值、感性的思想,承认这个世界是充满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她们理解和宽容其他事物对自身的抗拒。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主张为:

其一,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理性、科学发展。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与自然生态对立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建立在父系社会基础上的等级制结构,在“父权制”社会,人们罔顾社会发展规律,不顾自然生态的调节极限,盲目追求单纯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结果,导致了古而有之的社会对于自然和女性的长期压抑。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消除二元对立结构,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二,注重环境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女性主义在致力于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深刻关联的同时,也揭示了其背后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机械论的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是一种生态经济学,主张经济的发展必须嵌入环境正义的核心思想,包含“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两项重要内容”*章梅芳、刘兵:《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与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8期。,是一种具有包容性、文化多样性的关于经济、性别、环境和发展的新范式。

其三,确立新价值观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这是生态女性主义者追求的五大核心价值,而在确立这种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她们还把这“五大核心价值”贯彻到了种族、阶级等各个层面,进而寻求具有更少的阶级分层、更加民主的平等制度,促使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而在经济建设层面,生态女性主义主张追求适度发展,反对无节制发展,遵循经济和生态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成因

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活方式,且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发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而这对于女性的伤害更为直接、更为严重。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大的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问题,最大的短板也是资源环境问题。尽管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已经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但整个社会、广大群众还没有形成应有的共识和浓厚的氛围,上边热、下边冷,政府热、企业冷等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程度不同。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所面对的问题是比较复杂和多层次的,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曾一度片面追求GDP增长,人们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路径和方法认识模糊,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理论进行本土化深入思考更是不够。特别在广大农村,在那些生态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产力落后的地区,农民目前大都得靠天吃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自然环境交战,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一方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听之任之,对环境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一方面又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环境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人们深层意识与价值理念的改变。生态意识问题不解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由于利益驱动、政绩考核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官员为官一任不是想着造福一方,而是只考虑数字增长,只注重当前发展,缺乏长远、前瞻性规划。在他们眼里,只要任内经济发展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为留下的荒山、污染的环境负责、买单。这种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空白,又缺乏宏观指导的“唯 GDP ”倾向,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定位不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优势资源的闲置。很长一个时期,全国各地的生态浪费型、破坏型项目屡见不鲜,导致发展失去后劲,不可持续,严重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生态保护基础薄弱,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渠道单一,因为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环保旧账尚未结清,便又欠下新账,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并且,环境生态保护能力建设起步较晚,生态监测手段也处于初级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同时“环境廉价”导致无节制污染物排放,“资源低价”造成大量无谓的资源浪费,而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污染。

四是现行管理体制机制对生态文明的支撑能力不足。受发展阶段制约,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尤其在环境资源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目前仍然影响着决策者的思维,同时,环境管理机制对公众、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够明确,机构设置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部门之间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避重就轻,加之有关部门执行能力不强,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失误、环境信息不透明、忽视公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等现象长期存在,使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五是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我国环境法律对违法者的打击和震慑力度不够,许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事件处理不当或久拖不决,既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又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和司法救济体系尚不健全,人民群众一旦遇到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往往投诉无门、维权乏力。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六是科技创新不力。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间,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多使用和消耗资源,盲目依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这就造成了环境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危机的产生。

三、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们知道,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主要源自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其理论和实践在环境保护和妇女事业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发展中的东方大国,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是迥异的,如资源环境利用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女性群体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问题等等。近年来,尽管国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开始引起重视,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本土化思考上还很欠缺,对性别平等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的紧密性更有待于加强。要建设特色生态文明,必须深入探讨环境信仰的内涵、历史体现和价值传承,确立新价值观念,注重环境正义,建立长效机制,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重视妇女问题及女性的平等参与,实现科学、理性发展。

(一)在宣传教育上,重在强化环保意识。地球上不同国度和民族在生态环境上有共同的问题与忧思,这使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具有了广阔而深厚的人类基础与国际视野。“弘扬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这是2014年“人与生物圈计划”论坛的主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1年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了此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其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先进的伦理文化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具有着长远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在生态观念上,我们要立足于全球生态观来理性看待生态问题。通过对全民的教育,增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道德、责任意识,大力弘扬生态、环保对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激励和推动价值。使生态环保理念逐渐被全民特别是广大女性、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决策人员所接受。要充分运用宣传、教育等手段,使一些僵化的环境保护观念发生改变,使更多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积极推广和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促进各种新型科学管理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在学习、借鉴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时注意实现理论的本土化,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特别是在女性和老人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广大农村地区,要从母亲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入手,让妇女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思维定势,发掘她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各类媒体也要多渠道宣传生态知识和生产生活的新价值观念,让全民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鼓励群众从生活细节做起,少用塑料袋等一次性制品,节约用水用电,果蔬种植多选用无公害农药等,力所能及的保护身边的环境,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成长理念,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促使自然保护及生态事业逐步走上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在战略层面上,要努力探索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加强环保就是改善生产力,就是确保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所在。要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做好顶层设计和思路研究。从宏观战略层面入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谋划高端产业发展的可能性。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从末端管理向源头管理转移,从局部向整体环境延伸,强化依法治理和与环境经济相关的政策调控,着力形成长效机制。要把经改进后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到我国政经、文化体制的各个方面,并以此推动社会建设,实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从而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步入人类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循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应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并渗透、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而不可或缺,一切发展建设都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底线*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求是》2013年9期。。”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根本方向,主动遵循、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推进“五化同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强化发展支撑,明确发展重点,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能源环保等新兴业态,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服务业,发展服务型互联网经济,提升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交通、金融物流等领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在发展方式上,要走绿色环保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保和改善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生态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决不允许以牺牲区域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应当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能源结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作为数十亿年地球生态和数千年人类社会生命的颜色,绿色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本质,它是直观的对于“生命”的发展和延续,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调节的客观规律;循环是自然界的本质特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都处于永恒循环发展中。就其内涵而言,绿色发展就是创新传统的发展模式。作为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要将客观的自然规律作为约束自身活动的前提条件,进而有效增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要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论,找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努力实现综合平衡、良性循环。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发挥政府的指导服务作用,在产供销一体化上做文章,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大胆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保障支撑水平和发展后劲,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在创新上实现突破。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作为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农村女童的入学率,抑制新文盲的产生;对农村成年妇女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对成年妇女进行技术培训,照顾她们的接受水平,让她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了解外界信息,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引进一些针对女性的发展项目,提高女性收入”*张雅茜、付少平:《退耕还林区妇女生态意识的分析:对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反思》,《社科纵横》2011年6期。,以更好地发挥女性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四)在科学技术上,要加大创新及推广普及力度。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要深入分析其不足,用以改进和完善当代经济发展,以科技文明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推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传统产业挖潜改造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这样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既可持续,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加速我国向社会主义特色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步伐。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放大信息技术的力量倍增器效应,使电子商务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环保等生态经济中发挥出需求拉动和品牌推动的重要作用。还要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让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通过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农副产品标准化、冷链仓储建设等关键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六成以上。据此可以想见,我们近几年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将给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和后劲。

(五)在监督管理上,要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将环保举措的实行效果主动公开与申请公开有机结合,推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土地问题的全面公示,进而推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推动环境监管、环境政务、公共服务和环保应急联动指挥等应用系统一体化,促使他们积极贯彻和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要监督企业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支持环保公益事业,切实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现代企业的良好形象。要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严格落实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产业准入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金融信贷等各类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产业集群形成集合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污染物在线监控预警处理及信息发布系统和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立危险废物企业动态数据库,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转、处置全过程信息跟踪,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通过节能减排改造,实现绿色化生产,降低能耗和排放总量,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出率来降低万元GDP能耗和排放。要划定生态发展红线,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措施,加快推进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将禁止开发区、山脉、湖泊等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地区划入红线范围,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内的管制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以及流域生态功能保护等工作,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互利共赢。同时要尽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专项指标评估和政府绩效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政绩与干部任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形成长远、有效的生态管理机制。

(六)在参与主体上,凝聚和动员全社会力量。作为一项事关民生发展的社会公共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要以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为基础。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时,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民生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开门纳言,广泛听取并积极落实社会各界的合理化建议,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适用性。女性善于关照、滋养、维持或非掠夺性开采自然,具有较男性更强的环境保护潜质,应“在社会建设上,实施更高层次的男女平等,谋求两性共同发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陈登源:《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自生态女性主义的启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女性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改造和管理自然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智慧和能力。要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推进水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小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城市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城市生态示范点。要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评估认证及监督体系。要倡导绿色出行,建设轨道交通和自行车专用通道及自行车公共租赁市场,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行绿色出行计划,倡导公众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交车,实施阶梯电价和阶梯水价,鼓励节能节水。同时,要勇于面对女性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先天问题,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帮助她们在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况,鼓励她们向下一代灌输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消费意识、发展意识及环境道德意识。

(责任编辑:曹守新)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杨敏(1970—),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与生态文明,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项目编号:SC13WY1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7-0177-05

猜你喜欢
生态女性主义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女性儿童自然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
卡洛琳·麦茜特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
《疯狂动物城》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理智与情感》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