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寒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张凌寒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更直接关乎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在顺应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始终不遗余力地发挥着团结和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本文剖析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挑战和新变化,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以便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青年。
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创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坚实后备军[1]。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5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在党领导下,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成长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进入21世纪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阶段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要着眼于新的实践,更新观念,创新方法,通过管理创新,保持生机和活力,争取有所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已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落实“四个全面”是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面临的政治、经济新形势新内容。
在我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它是一个群众组织,但又不同于一般群众组织,它既具群众性,又具先进性,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在理论上,共青团被界定为社会群众团体,其属性为非营利组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型以及非营利组织在历史进程中的特征变化等,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高校共青团在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基本依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的变革对高校共青团的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共青团带来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增加了校园内的学生数量,学生情况日益复杂,当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的对象就出现复杂性、多层次的特点[6],在以往,我国传统的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学习管理为主要方式[7],这种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悖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
2.引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新挑战
我国高校正在向着国际化的趋势迈进,并积极探索引进和逐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打破过去集中教学的模式,同一班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某些专业和课程,时间相对灵活,选择自由度相对增加,这些都淡化了班级团支部的概念,弱化了班级团支部的作用[8],对于长期依托班级建团的原有模式产生较大的挑战。
(二)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和青年需求之间不协调的挑战
1. 青年群体需求逐渐多样化的挑战
社会变革中的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受这些因素影响,青年学生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表现出反感和抗拒[9]。当今的青年一代多以80、90后为主,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等特点显著增强,青年社会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表现[10],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和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比较欠缺。
2. 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对青年学生需求的满足度有待提高
实践中,高校共青团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部署多,真正深入基层进行指导相对较少;常组织学生参加“号召型”的活动多,开展细致的具有针对性的工作较少;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制定政策规划多,切实帮助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的细节性工作较少。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关心和呵护,面对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维权保障等问题时需要帮助,这都是高校共青团应当坚持和发展的工作领域,从实际情况出发,真真切切做到以人为本,务实求真,为青年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12]。
(三)高校共青团的传统管理模式与青年的社会化二者之间协调性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政治参与、社会参与渠道变得多元,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思想活跃,思想层次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既需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开展心理疏导、行为养成、道德塑造、伦理培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指导。 “行政化色彩”较浓的高校共青团传统模式[13]已然无法完全动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个层面上,高校共青团需要强化社会化运作的途径和方式,改变单向度动员模式,从青年的社会化现实入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发展。
(四)新媒体崛起对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New media)*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1967年率先提出的。在高校共青团领域,一般强调的是高科技支持下的数字媒体[14]。目前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上活跃着的主要是青年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主动融入信息化潮流,热爱新鲜事物,喜欢先行先试,是受网络影响最广最深的群体。网络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青年在共享互联网成就的同时,反动信息和腐朽思想也会对其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淡化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对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薄弱。这也给高校共青团的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高校青年学生价值判断和道德鉴别能力还不完备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递自由无阻碍,信息发布和信息使用也更加大众化,网络消息的匿名性造成源头难以追查,这给高校共青团的网络监管增添了难度。
(五)从非营利组织发展视角探究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遇到的挑战
高校共青团主要服务于高校青年,没有功利性,资金属于政府或事业拨款,由此使高校共青团滋长了政治化、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倾向,管理事务没有完全公开和透明,使得部分事项的责、权、利并没有真正契合团员的需要,使得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所下降。高校共青团的管理工作以党和政府授予共青团的管理工作任务为主,使得体制内的资源、民间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整合。由政府出面组织,扶持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使其充分融入生活之中,承担社会责任,两者加强内外沟通,分担政府的社会职能,树立高校共青团非营利组织的正面形象[15],这对政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高校共青团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创新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高校共青团的管理工作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尤为重要。
(一)调整管理模式,强化理念创新
1. 调整高校共青团管理模式
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当抓住时代的脉搏,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首先,要建立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适应的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新格局。高校共青团发挥着动员和凝聚青年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全面性上创新共青团管理的大格局,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新。其次,牢牢把握引导学生的主动权。高校共青团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阵地,要围绕高校根本任务,即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养成道德行为,开启人生智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中心来开展工作。如扩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让教育和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坚持党建带团建,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团结和带领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 树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基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事业的未来发展走向,高校共青团在新形势下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把青年群体充分动员起来,才能使他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长、成才并发挥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共青团应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品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发挥青年人的创造活力,体现组织特色。其次,从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倾听青年的诉求,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当的需求心理,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联系实际,突出工作内容创新点
1. 基于明确工作职能基础上的新发展
共青团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但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职能一直贯穿始终,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而部分变动。对于高校共青团来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工作职能也要有所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共青团必须坚持对党忠诚、执行党的决议。高校共青团要做好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工作。其次,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改变行政化倾向,应该大胆探索,努力实践,逐渐向服务型的组织转变,真正打造成为具有确定的服务职能和较强的服务能力的服务型组织。
2. 工作内容创新细致多样
第一,在青年的思想教育上更加符合新形势以及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以现有的党校、教育培训基地和青年刊物等为基础,建立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系统,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打造优良的人格和品格。其次,深入青年学生之中,了解新形势下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针对性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打造一批青年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例如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文娱活动、举办专家论坛等,使学生的视野和身心都能得到拓展,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增加青年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受益度。第三,高校共青团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心理疏导、婚恋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德商、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
1. 运用好新媒体,加强青年心理健康和品德素养教育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共青团要正确利用新媒体积极的一面,采用青年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与的形式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即时性和广泛性,深入学生之间,感受学生所感所思所需,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旨方向。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的时候,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让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并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同时,高校共青团在新媒体中应该加强与青年学生间的互动,既生动又有效果,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此外,利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和指导是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当然,我们倡导新媒体的运用,并不否定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2.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和监管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的难度,给监管带来一定困难。高校共青团可以在青年团员中选出思想积极向上、品格良好的学生组成一支信息管理队伍,为这支信息管理队伍增配辅导老师,并对他们的信息收集、判断和汇总等能力进行培训。高校共青团还应该聘请专门的新媒体技术人员对学校团建新媒体平台进行升级和安全保障。通过及时了解青年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即时动态和思想变化,一旦有涉及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错误信息,团组织老师应及时处理,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予以引导。
(四)发挥非营利组织公益服务作用的优势
首先,高校共青团应该大胆解放思想,改变单纯政治职能的原有思路,冲出“就团论团”的老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运行机制,积极转变职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其次,高校共青团以所有的高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不要仅限于正式团员。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要着力在思路、形式、内容、机制等方面应对新挑战,并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调整和创新管理工作的方法、机制,保持共青团的活力,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更上一层楼。
[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5-6.
[2]宿志华.共青团工作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4-35.
[3]张珂,张绍荣.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回顾与发展趋势[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25-27.
[4]付晓杰.王丽红.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1):13-14.
[5]Xi JIANG.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Campu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Communist Youth League[A].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part 2).2011.1026-1028
[6]严妍.构建和谐社会与共青团工作创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9-12.
[7]裴晓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青团职能定位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8]王传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建工作路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9]覃伶华.社会管理创新下的共青团职能转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10]Zhang Yuming, Zhang Anguob.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in 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A].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ICSSE 2012) Volume 9.2012.209-214
[11]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5:564-571.
[12]黄杰.非营利组织与共青团改革[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7:55-57.
[13]王春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4]曲天宇.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责任编辑:董士忠]
2016-09-27
张凌寒(1992—),女,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
D432
A
1671-5330(2016)06-01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