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观培育初论
——《自然辩证法》对生态观形成的推进作用

2016-03-19 17:21齐建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恩格斯

齐建民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大学生生态观培育初论
——《自然辩证法》对生态观形成的推进作用

齐建民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对于我国来说,生态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生态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离不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从事物质生产领域的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的不懈努力。在大学教育阶段,《自然辩证法》课程对大学生生态观的形成具有启蒙和教育作用,并对整个社会生态观的形成具有引领、推动作用。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把生态文明观念贯彻到工作中去,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生态观;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矛盾日益激化,自然生态问题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具有威胁人类生存的可能,资源过度开发、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已经跨越地域和社会形态范畴。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在不断推动生态问题的全球化。

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不仅依赖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生态理念的创新。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知识传承,更在于理念的培育和创新。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生态理念,将决定其将来在与自然相处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更会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生态观。因此,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伦理的重任,应当让学生学会从哲学层面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能够对经济行为做出科学的、符合生态伦理的理性选择。《自然辩证法》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树立生态危机观——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态问题

美国学者福格特在1949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使用“生态失衡”的观点概括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变得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现象,并强调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生态失衡”似乎已经不能涵盖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尖锐对立的写照,成为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的结果。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自然的进一步索取,而人类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单纯为了保护环境因噎废食放弃社会发展,也不能把生态危机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持续理念支配下的人类盲目开发行为和无知的妄为才是人类社会应当避免的。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还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且在一定意义上比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面临的困难更多。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口压力。在我国人均寿命大幅延长的同时,我国人口数量到2030年前将达到顶峰,庞大人口的生存问题给自然生态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自然资源的短缺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经济全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区域性资源枯竭的速度,但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对生态的压力。数据显示: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土地资源人均排67位;人均淡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比例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8%且逐年增加;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荒漠化速度呈加速趋势。

最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我国经济建设离不开工业化,实现全民族振兴又离不开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峰期,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措施不力,近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生的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严峻的生态危机需要教育大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环境与生态问题,真正做到尊重现实,尊重规律,客观看待世界各国在近代以来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中国发展的消极影响。《自然辩证法》将总结出来的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规律灌输给大学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危机观。

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传承科学的生态理念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预测,同样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问题虽然已经因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而初露端倪,但仅局限于工业集中的几个区域和几个国家,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全局性问题,更没有出现全球化问题。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并论及自然、生态问题,对这些问题论述的深刻性和前瞻性令人叹为观止。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明确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依存关系。

人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应当在利用自然中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观中,人类来源于自然界、生存于自然界,不要试图站在特殊的位置去统治乃至主宰自然。恩格斯在总结了自然界给予人类教训的历史后,警醒世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他还一再强调要认识到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一体性,认为人类活动必须认识、接受和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类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为所欲为,那么大自然的报复也越来越激烈和严重,在该生态圈里,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就会演变成尖锐对立。“……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做肥料足够让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对立进行了思考后指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自身的和解。这种真知灼见放到今天仍具有普适性。其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被马克思确定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这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通过《自然辩证法》课程流淌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能够领悟到杰出的思想巨匠对现今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真知灼见,无形中将形塑一代代学生生态哲学观和生态伦理观。

三、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观的升华

科学的生态观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对生态状况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高级思想形式,其核心强调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目的是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协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入党的历史性政治文件中,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目标之一,是对生态观的升华。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追求的阶段性目标。“生态文明阶段是希望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的、一种共建、共享、共同进化的,人一定要和自然界融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生态文明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类中心论,主张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自然辩证法》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科学性和终极目的性,其内容和理念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契合。

高校大学生是下一代经济建设的接班人,是引领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自然辩证法教育,传承生态文明理念,让他们在走入社会前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是十分必要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向大学生传递着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培养一代甚至几代人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和生态文明观,让他们懂得从主观角度考虑技术路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影响,学会在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做出正确的价值取舍。因此《自然辩证法》课程对培养具有科学生态观的接班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积极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董士忠]

2016-08-24

齐建民(1971-),男,河南滑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B029

A

1671-5330(2016)06-0144-03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于光远论自然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