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16-03-19 16:30张璇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政党马克思主义政治

张璇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张璇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传媒时代。它的兴起和发展给我们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国外资本主义思潮、腐朽文化的传播,给我国意识形态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确理解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冷静应对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意识形态的人本化转向,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时代;应对挑战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贵族学者特拉西提出,但普遍认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他们打破了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思想控制。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传播其政治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凝聚民心,增强心理认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来源,提高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不是靠强制性的控制,而是要使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所提倡的价值取向,所崇尚的理想信念得到社会民众心底的认同。近年来,互联网因其便捷性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在带来意识形态全新面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挑战。

一、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着重强调,“坚持总体安全观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1]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核心。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加快了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脚步,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到威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通俗地来说,也就是这个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有所奉行的价值取向等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使得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如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在催生一个新兴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模式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表达的渠道更加顺畅。互联网的无中心性、无权威性也使得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观点、意见,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成为领导和管理者而不是传统社会的被动接受者。

(一)互联网对政党的政治权威造成冲击,降低了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政治权威与意识形态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政治权威也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如果一个政党的权威越高,民众对这个政党就会越满意,那么对这个政党所奉行的意识形态也就会越相信,这样的意识形态才会具有更长久的感召力。与此相对应的,如果人们对于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认可的,那么这个政党的群众基础就深厚,这个政党所推行的政策实施起来就会更加的顺畅,阻力会更小。因此,一个政党的权威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互联网的发展,在提高了意识形态的便捷性,增强互动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政治权威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在传统的媒体交流时代里,民众需要依靠政党做许多事情,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众的独立性大大的提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对于政党的依赖性就会降低;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民众监督政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也在不断的侵蚀着政府的权威。当今社会,我们党内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政党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是小范围的,群众对于一个政党的了解是局部的,信息交流的不顺畅,可以使得政党将腐败等问题控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通过及时的发现问题,立即的解决问题。但是在今天,一个领导干部的“越轨”行为可能在网络上引起翻天覆地的讨论,这种讨论一方面可以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反腐廉政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舆论的随意性、主观性、猎奇性,往往造成片面的、追加的、想象的宣传氛围,破坏了党的整体形象。这些负面影响在网络的传播过程中不断的扩大,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后果,给一个政党的政治权威带来严重的削弱,也必然会影响到意识形态权威性和安全性。

(二)削弱民众对于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这样描述:“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3]互联网中的人们特别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现象,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我们可以创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我们好像却又被束缚在自己生产的工具之中产生异化,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互联网时代,一些人沉迷于其中,精神世界极易产生空虚、依赖,互联网在西方对人们的异化危害更加严重。在互联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就某一个极小的事情进行大肆的渲染,攻击政府,诋毁中国共产党,推崇西方的意识形态,利用高科技不断的渗透。互联网是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互联网中存在着大量不真实的事情,极端的情感,互联网显现出煽动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社会中的一些失业人士、贫困群体等一些情绪极易失控的群体,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些群体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愤怒、绝望甚至是暴力,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

(三)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在互联网的传输上按照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构建自己的游戏规则,在网络上充斥的信息也经过他们的意识形态过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是西方大国不希望看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他们使用早已经过时的冷战思维,依靠着在经济技术以及文化上的优势对我们进行颠覆,这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信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谁掌握了信息的流通方向和形式,谁也就具有了传播这种信息的优先权利。在当今社会,网络语言以英语为主,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美国手上。在网络资源中,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而中文信息不足0.4%,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更容易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向我国扩张。

(四)侵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媒介,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传播。在传统时代,国家话语权的传播具有单方向、垄断性的特征,国家掌握着话语权的绝对统治地位,普通民众处于信息传输链条的低端,信息传输效率低,几乎没有反馈机制,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自上到下灌输给民众,虽然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会由于传输的不及时,信息失效,但是这样的传输模式容易统一民众的思想,确保统治者的话语权。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样的传播模式被打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受到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显突出。例如西方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至上的思想,强化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行为取向和道德选择时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严重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途径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挑战。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所遭遇的各种困境,我们要创造适应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模式,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在借鉴已往经验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和突破,找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

(一)维护和提升自身的政治权威,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意识形态作为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是政治权威合法性认同的首要因素。近几年,互联网披露的有些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造成了冲击。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应该完全责备互联网和网民,我们要从自身找问题,重塑政治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4],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了过去几代领导人党建思想的核心要义。制度治党,顾名思义前提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制度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就像在一个舞台上跳舞,不仅要加强舞台上各个主角的思想教育,也要把舞台放平整,不然不管舞台上的人思想觉悟多么高,总是容易不小心从舞台上摔下来,舞台放平整就像是制度治党的重要作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加上好的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党才能在大风大浪中不断扬长补缺、锻炼成长。从而为提高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吸引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纷纷开设中文网站,比如说美国的VOA,这是一个由美国国会拨款的组织,这在媒体市场化的美国是十分罕见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美国的民众很少听美国之声,但在中国,可能一些大学生甚至更高层次的知识人才,经常会见到他们通过VOA学习英语。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高度警惕抵制来自网络话语的霸权,进一步提高更高范围的意识形态自觉认同力。在网络上加强舆论的引导是全世界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手段。中国共产党对于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传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第一,网站中内容的同质性很高,千篇一律,没有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性和优势;第二,网站内容的更新速度慢,基本上就是一种摆设;第三,许多理论型的网站只是一种经典文献的汇编,并没有能够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一些现实中热点焦点的问题进行诠释;第四,网站的互动功能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一般只是政策文件的宣讲,单方面的灌输,没有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互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等。所以对于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从自身的原因找起,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引导,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在思想多样化、开放性的环境下,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而又通俗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群众更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

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构建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意识形态的受教育者也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化为具有自主意识和判断力的个性主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还像传统的单纯采用行政手段,必然无法实现有效的目的,对人的思想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只能产生表面上的认同而非心理上的认可。1950年,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观念形成的东西,不是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或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5]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应以强制性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强调平等的对话交流,充分尊重网民的主体能动性,将一些严肃的学术语言,宣传的政治语言与网民的日常话语相互结合,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变,对于不同层次的网民构建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服务于现实的大众社会,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理论无论有多正确、多科学,体系有多严谨,如果在群众的心里扎不下根,不能被群众所接受,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中国大众化,那么首先必须要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产生的文化土壤、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与现实的中国不同,如果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肯定要走上僵化的老路。第二,当然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仅有中国化还不够,还要时代化,时代化就是发展,任何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变化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发展了,理论也要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如果总是不变应万变,人听多了也会烦,没有难懂的科学只有难懂的表达,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人民群众从心底里认同这个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坚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继承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资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人民实践的通俗理论,将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四)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技术投入

纵观国内外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引领,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完善的系统的法律法规,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治理不能因其虚拟性成为法治的盲区,应该将其作为法治的重点。从总体上来说,国内没有一部完善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规范。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现行的法律条文已经无法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一部完善的法律规范迫在眉睫。大力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在网络上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让更多的人们可以接收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洗礼,不断的丰富网络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坚决抵制一些理论网站的异化现象,科学构建互联网管理机制,党和政府部门之间统一规划,形成系统的宣传阵地。比如说,手机用户在我国这两年处于激增态势,我们可以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上,减少手机用户注册的程序,给予观看理论知识的人一定的积分奖励,采用动图的形式,增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目前中国意识形态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展缓慢的技术,因此拥有过硬的技术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加大力度开发中英互译的软件,打破英语独霸网络的现状,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扩充中文网站的信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空间,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引领、支撑的重要作用。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Z].新华网,2014-04-15.

[2]韩婧.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构建[J].理论学习,2013,(05).

[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5]吴建国.当代意识形态风云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21.

〔责任编辑:李敬晶〕

B016.98

A

1002-2341(2016)06-0084-04

2016-10-20

张璇(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党马克思主义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