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2016-03-19 16:12:32徐小雅
关键词:物流业安徽省集群

徐小雅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安徽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徐小雅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物流业是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物流业以及相关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应建立高效的产业协调机制、重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加大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以推动安徽省物流业的加快发展。

安徽省;物流产业;现状;对策

2016年3月12日,第六届全省物流大会在合肥举办。除了物流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高峰论坛还吸引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共同把脉安徽物流业现状,研讨如何加快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战略选择。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港口和开发区为依托,以产业物流为主导,以城市物流、区域物流为补充,以合肥、芜湖、安庆为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物流网。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融入于国民经济众多行业部门之中的横向经济领域,又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部门。物流业自身具有服务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高渗透性的产业特征,是其他产业的配套和服务产业,依附于其他产业而产生,但是又具有独立产业的特点。因此,物流服务企业的产业集群与传统的生产企业的产业集群既有着许多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又有作为服务业的自身的特性。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共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依靠共同的配套设施和共同的服务机构、以共同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而形成的有协作有竞争的物流主体和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服务等企业主体的活动聚集区。

物流活动贯穿价值链全过程,物流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价值链中其他产业的利益实现。物流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使原本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物流企业在集群区内汇集成一个企业群,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可以更好地满足物流需求企业对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功能要求及对服务档次各不相同的要求;同时,物流集群在信息搜索、人才储备、辅助性服务等方面,也可更具经济性。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正是源自于它的这种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带来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也为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提供价美质优的服务。集群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拉动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使物流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一、安徽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辟国外市场,外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对外贸易不断壮大,进出口规模逐年提升,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累计约2128.8亿美元,是“十一五”累计进出口额的2.4倍。统计显示,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010年的242.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488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4.9%,其中出口从124.1亿美元增加到约331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1.2%,进口从118.6亿美元增加到约15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4.8%。

在经营主体方面,全省共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2000家以上,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约5650家。全省企业户均进出口规模由2010年的687.7万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849.6万美元,提高23.5%。与安徽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十一五”末的207个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20个。对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四个传统市场进出口占比由40%降至37.5%。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快速增长、份额逐步扩大,进出口占比由60%提高到62.5%,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占比由6.7%提高到12.1%,对海湾地区进出口占比由3.3%提高到5.6%。

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物流需求增长迅速,物流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物流总额已突破8万亿元,实现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左右。

(二)物流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安徽地处华东纵深腹地,沿江通海,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安徽应充分利用其物流中心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沿江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依托合肥、芜湖、安庆、蚌埠等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以物流带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实现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对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从事物流的企业有6000余家,货运车辆100余万辆,约481万吨位,营运船舶近2.95万艘。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占90%以上,承担了社会物流总量的80%以上,这表明物流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省A级物流企业和省级星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安得物流、淮矿物流等10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一批央企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落户,更多的民营物流企业日益壮大。

(三)产业转移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上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省物流业的开放和发展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借助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推动力,安徽省承接跨国公司、大企业产业转移的力度和范围都越来越大。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最佳路径。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于区域内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需要物流的产品更加多样化,物流量更大,供应链上水平分布的加工产品更加集中,消费市场更为广阔。

(四)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物流业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安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利用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业成长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合肥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被确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省5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物流园区数量占比近四成,已建成各类物流园区近70个,在建的近100个。

二、安徽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

(一)物流企业整体规模小,竞争力弱

目前我省从事公路货运的经营户超过13万个,物流企业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400余家,占6.67%。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有50余家,仅占0.83%。

整体来说,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化经营组织难以形成,缺乏竞争实力。多数物流企业自身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手段单一,准入门槛较低,大部分仅能提供运输、仓储等初级服务,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还尚未充分展开。物流产业竞争力弱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信息化程度低,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

我省物流企业市场化程度低,特别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较为薄弱,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多式联运和物流供应链之间的衔接不畅,物流业“孤岛”现象突出。未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消费仍将处于高速增长,对物流服务质量都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化水平低制约物流增值服务的发展。目前我省多数专业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展开服务。

(三)政府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定制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基础设施的供给者,对城市带的物流业集群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物流业的管理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安徽省实行的也是“部门分头管理体制”。这种分段式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影响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物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物流要素的有效整合,导致部门、行业、地方的保护现象和政企不分现象频频出现,形成了不正常、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影响和制约了我省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行业作为朝阳行业,被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我国物流业用工正出现持续井喷的局势,不少物流公司出现大肆揽才的现象。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培育途径,企业短期培训成为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因而物流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集群内缺乏统一管理与规划,未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近年来,城市带各城市都在积极谋划物流产业发展,兴建物流产业园区,如合肥正在重点推进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合肥华南城、新桥航空物流园、合肥港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六安也在规划现代化区域物流基地等。然而,各区域未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总体规划,对城市带物流资源整合形成体制性障碍。此外,各城市也未能有效结合区域的内外部环境,有效建立适合自身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最终导致物流集群度不高,物流服务效率低等。

三、推进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集群的主体,也是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加快物流社会化进程,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要在积极引进大品牌物流企业的同时,还要不断扶持和培育一批本土大型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并提高其物流综合服务水平,使其成长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支柱。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政府可以通过健全土地、投融资、税收等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创造环境。

(二)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组建物流共同配送联盟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力度,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物流企业服务范围更容易向上下游进行延展,同时提高企业货运车辆的有效利用率。如果服务10万台货运车辆,将为运输公司的每辆车年均节约1.7万元,节约资金17亿元,增加利润2.89亿元。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物流企业可以发展包括加油、维修保养、查车、保险和金融服务、法律援助、物流信息发布等一系列与运营相关的业务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物流公司的短板,也是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当前我省物流企业条块分割,单打独斗,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权下的“物流不合作”。我省物流业应加快成立物流共同配送联盟,鼓励大型物流企业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联盟,全方位合作,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为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提供基础。

(三)利用产业转移契机,推进物流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我省物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有限,在制定物流产业规划时,应将产业集群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紧密结合,探寻适合产业转移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物流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在集群内企业自由竞争中,处于同一物流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技术互补、知识联盟,促进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本来“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企业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优势环节,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完成从“集聚”到“集群”的转化。集群内的企业共同对抗集群外的竞争,实现整个物流产业链的优化与升级。

(四)重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产业缺乏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应该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拥有现代物流专业知识队伍的标准,有计划地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一方面调动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培训体系;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特长的用人机制和针对物流企业的人才服务市场。

(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产业规划。

政府是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城市带物流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首先,政府应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强区域合作,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其次,应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完善物流网络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等。再次,政府应积极搭建平台,发挥物流协会、银行、高校等作用,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王丽芳.安徽省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1).

[2]汪高元.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

[3]关堂春.皖江示范城市带物流业升级发展策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王莉)

F713

A

1671-802X(2016)03-0096-04

2016-03-21

徐小雅(1986-),女,安徽蚌埠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E-mail:mendopig@sina.com.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SK2016A0096)

猜你喜欢
物流业安徽省集群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物 流 业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8-02-12 04:22:17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制笔(2016年1期)2016-12-01 06: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