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2016-03-19 15:09
关键词:悬念主持人冲突

罗 幸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罗 幸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记者型主持人作为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的核心,在新闻叙事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推动性作用。本文以央视《新闻调查》中的记者型主持人为研究样本,研究其作为叙事者在调查性新闻报道节目的叙事进程中,通过使用“冲突策略”、“悬念策略”、“调度策略”的叙事策略,让新闻事件更具有悬念和冲突,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为新闻事件“故事”化的有效传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调查》; 记者型主持人; 叙事策略

《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在1996年开播的一档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栏目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这20年间它开创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先河,同时也将记者型主持人这一全新的主持人从业领域带入了受众视野,并在此后的媒体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新闻调查》为研究样本,从叙事的把关人、叙事者——记者型主持人出发,探究其在对调查性新闻报道叙事进程中所使用的叙事策略。

一、《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

(一)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特质

《新闻调查》决策者在开办之初就说要做一档像美国《60分钟》一样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栏目通过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节目形态,“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事件中应有悬念和冲突,情节应当跌宕起伏”。[1]191叙事即是“讲故事”,日常生活存在的新闻、广告、综艺节目、纪录片等都存在叙事的痕迹,电视新闻的叙事则是通过电视声画结合的特性,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多重语言符号,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梳理分析,对事件的影响产生态度,对事件的发展做出预测。在《新闻调查》每期45分钟的节目里,记者型主持人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普遍是曲折离奇、一波三折的,在记者型主持人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多重线索和细节往往共同交织在一起,在电视媒介的传达下不可能做到同一时空下的共同表达,这时候由记者型主持人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将为事件的传递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承担着节目的叙事任务,在节目叙事中带有明显的叙事特质。相较于其他新闻类节目而言,《新闻调查》不同之处在于他记录的是调查记者的调查行为,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行为贯穿于节目始终并占领核心位置,因此《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型主持人是作为叙述者推动着节目整体叙事的进程。

(二)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

记者型主持人是集记者和主持人双重角色于一身。《新闻调查》内部的工作手册对节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新闻调查》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调查记者,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这个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一个没有调查记者出现的节目,不应该是《新闻调查》的节目,而调查记者缺乏良好表现的节目,也绝对不是好的调查节目。一个调查节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多种电视语汇,但是唯独调查记者的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新闻调查》最具有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2]34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调查》中的事件调查是通过记者型主持人来完成的,他是引导调查行径的实施者。《新闻调查》栏目推出“主持人中心制”,即主持人对编导的选题有一票否决权,记者型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节目的核心要素,主持人甚至要成为节目的第一主角。在“主持人中心制”的创作原则下《新闻调查》给予记者型主持人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们作为节目的主创投入选题的搜集、策划,拥有对选题的判断权和否定权,制定相应的采访计划,对采访进程进行引导和把控,同时有权对编导后期成片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成片叙事结构和表述方式把关。

二、《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

“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的是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而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所构建起的是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3]75,这条传播逻辑是记者型主持人围绕事件调查所建构出的叙事主线。在《新闻调查》每期45分钟的电视节目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才能更加优化《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讲故事的能力,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冲突策略制造跌宕情节

没有冲突就没有高潮,没有高潮也就不存在戏剧化的情节,矛盾和冲突一直以来都是制造故事情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叙事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冲突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二元对立的理论视角。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最重要的是对故事人物的类型进行归类,在叙事学的研究中,这些人物被分为主体、反主体和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三种类型,并认为这三种类型适用于所有的叙事作品当中,这些人物在《新闻调查》栏目具体体现为:主体——新闻事件中最主要人物,反主体——与主要人物相对立的另一位新闻当事人、次要人物——与前两位当事人有关联性的人物。一般在叙事行为中,通常由主体和反主体两方构建起叙事的主线,而与叙事行为相关的其他要素(包括次要人物)则服务于叙事主线,通过三种人物类型之间在思想、行为、态度之间的碰撞形成冲突,进而不断接近事件的真相。

叙事者参与故事程度的不同,叙事者的身份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罗兰·巴特的观点,当叙事者作为故事的见证者不参与故事,而是讲述别人的故事时则是异故事叙事者身份;而当叙事者作为故事的叙事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则是同故事叙事者身份。这两种身份在《新闻调查》栏目中依据节目叙事方式的不同,作为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分别在其中所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

1.作为同故事叙事者的冲突

在《新闻调查》中作为同故事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是故事情节的构成元素之一,处于故事的情节之内,他是故事的经历者讲述故事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既然是故事的讲述者,在《新闻调查》这档电视调查性报道中,难免因主持人求证、质疑而引发与另一主体之间的对抗。比如在《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期节目中主要通过展现记者型主持人王志与经济学者刘姝威之间的对话构架起了这期节目的主线,当中有一段两人的冲突被视为这期节目出彩之处:

王志:就是600字粉碎了一个上市公司的神话,这件事本身我们听起来就令人难以置信,不知道作为当事人来说你的个人感触是什么?

刘姝威:我纠正你的说法,不是由于我600字粉碎了一个神话,它这个蓝田的问题的话,我想的话,不是我首先发现的,你不能说是因为我发了这600字才把这个神话来粉碎的,在我之前证监会已经开始进行调查了。

王志:但是问题是,你是第一个吹响预警信号的人。

刘姝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太小看我们银行家了,现在我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么简单的问题银行不会发现不了,那么为什么不应该发放的贷款,发放出去了呢?应该停发的贷款停发不了呢?这就说明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扰。

……

王志: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王志: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的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王志:你是当事人

这期节目围绕的是二者之间的对话产生的,从看故事的人的角度来说,记者型主持人王志在其中就是故事的叙事者,他在向看故事的人构建一个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在这个过程当中,二者之间围绕蓝田的神话与一个敢于戳破蓝田神话谎言的人所受到的遭遇进行对话,因为王志作为记者、叙事主线的实施者要引导和驾驭话题的走向,他有义务承担将叙事层层推进到深入的责任,王志的采访以质疑见长,而刘姝威是一名思维敏锐的学者,在你来我往的对峙中,产生了冲突。

2.作为异故事叙事者的冲突

另一种情形是栏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作为异故事叙事者的身份不断穿梭在故事中,他不是故事的讲述者,只是故事侦察者,在故事中见证着主体与反主体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甚至有时他会带着一方的观点去求证另一方,因观点的不同构建起双方的冲突,他既是冲突的见证者也是叙事主线中冲突的建构者。《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有一段是记者王利芬在芮城县学张乡实地调研渗灌池配套与使用情况时的一段冲突。首先,记者王利芬采访学张乡乡长,了解当地渗灌池的基本情况。

王利芬:您这学张乡一共有多少渗灌呢?

乡长:学张乡有三四十个吧。

王利芬:全部配套了吗?

乡长:基本上90%配套了。

王利芬:用过了没有?

乡长:用过了,当时参观的时候,全部看过了。

通过王利芬采访学张乡乡长的对话,我们得知这里的渗灌池全部都是正常使用过的,并且配套到位。为了了解全乡渗灌池的实际使用情况,王利芬带着乡长一同去学张乡实地走访,来到一处渗灌池旁,王利芬问乡长这个池子用过没有,乡长回答是用过,此时刚好遇见一位刚从田间走出来的村民,王利芬立马上去询问。

王利芬:这个地里有没有埋管子啊?

村民:没有埋管子。

王利芬:那个池子用过没有?

村民:没有。

王利芬:从来没有用过?

村民:没有用过。

乡长:她一个老太婆,她又不整天在地里,她怎么能知道。(对记者说)

村民:我老在地里。(反驳)

乡长:你一个一个落实好,你要是这样非落实好不行,谁胡说了,我马上收拾他。(火药味十足)

王利芬:你肯定这个渗灌池绝对没有用过吗?(再次证实)

村民:没有,绝对没有。(态度十分肯定)

王利芬:没有放过水进去?

村民:没有。

乡长:谁胡说了,我马上收拾他,你哪能这样跟我搞,咱们实事求是,你讲实事求是,你要在这样讲,你随便上哪去就上哪去。(义愤填膺地甩手离开)

在这里可以看出,通过记者王利芬的调查走访已经制造出了一层冲突,作为政府干部的乡长对本乡的渗灌池表示全部使用过,而学张乡的村民却予以否认,在这里,乡长是新闻事件中的主体,而村民是新闻事件中的反主体,二者之间因为渗灌池的使用情况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在这条叙事主线上,记者型主持人王利芬是双方冲突的制造者和见证者。

(二) 悬念策略营造“戏剧”氛围

《新闻调查》栏目采用的是电视调查文体,这种调查文体的特点是记者型主持人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是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节目始终,栏目中记者型主持人作为讲故事的人,为节目叙事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制造悬念是其叙事的手段之一。在叙事学研究当中,发现悬念的叙事手法最早在文学领域展开,从那时起研究者们就意识到悬念是造成叙事行径戏剧化、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叙事策略。将叙事学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后,媒体人更是意识到,没有悬念的过程平淡无味,失去悬念之后过程又显得冗长拖沓;悬念的叙事手法能使得新闻叙事故事化,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优化传播效果。此外,悬念的设置在新闻叙事中不同于文学叙事,由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要杜绝文学叙事中常用的虚构情节和人物,在新闻叙事中的悬念设置常常使用的手法是打乱新闻的时间、空间顺序,在叙述者的引导下加以精心编排呈现。同时,延宕叙事也是设置悬念的一个重要叙事方式,它是指在叙事过程中使得矛盾双方的疑虑、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件真相曲折离奇,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始终处于一种一知半解却又兴致满满的状态,自然地被故事悬念所吸引,并期待谜底的揭开。

1.叙事者隐于故事始终的悬念

如果在叙事进程中,叙述者和受众一样都处于求知的状态,双方都对事件不知情,那么悬念是自然形成的,这种悬念的手法不论对于叙述者还是受众而言,双方都是饶有兴趣的,叙事者会始终带着疑问去追寻真相,受众会跟随叙事者探索的步伐逐渐深入。而《新闻调查》节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对事件并不知晓,要靠记者型主持人层层剥笋的调查走访求证,解决一个小悬念又面临新的悬念亟待戳破,最终将调查结果呈现在受众眼前,这样的悬念设置更加自然。比如《祥康的秘密》这期节目就展示出了祥康的几样产品以及普通百姓眼里对这个产品的印象,从普通老百姓对这个产品神乎其神的描述到养生节目主持人的重点推介,让人们更加关心这个备受关注的祥康产品到底是所谓的广告吹嘘还是真实有效的养生佳品,节目最大的悬念就是祥康产品定性的问题,而节目中的记者型主持人王志安也仅仅是通过不断接到观众的反馈,顺藤摸瓜去寻找事件真相的,可以说他是将事件的结果作为设置悬念的着眼点展开调查走访的,这份悬念作为主线推动叙事进程。此外,知道事件结果,但事件发生的原因却扑朔迷离,这种将事件原因作为设置悬念的手法也是《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常用的叙事策略,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带领受众一同去追寻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揭秘,让受众内心充满期待。2.叙事者显于串联词中的悬念

《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对于悬念的设置通常还表现在他的串联词中,每一段串联词的出现既是对前一阶段调查过程的所思所想亦或是总结陈述,也是为下一阶段调查行为的开启设置悬念。其中,记者型主持人在节目开场串联词中设置的悬念往往是经过一番斟酌的,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的表述让人充满期待。在《上海楼倒事件》中的开场,柴静就是这么将受众带入主题的:

你也许见过一栋楼爆破的过程,也许见过一栋楼在灾难中塌下来的样子,但是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它会以这样离奇的方式倒下。从大楼的底部来看,这些原本应该深埋在地下的桩基,现在从三、四米处深的地方断掉了,然后这座38米高,至少一万吨重的13层楼,就像是被一种巨大的力量突然之间连根拔起,然后又非常完整地搁在了地上,以至于很多的玻璃窗都没有破碎。和它周围这10栋一模一样,看上去安然无恙的楼相比,这个画面离奇得近乎荒诞。

这一段开场串联词是记者柴静深入调查现场站在这栋整体倒塌的楼房旁边时说的,置身其中的现场感配上生活化的语言,让本就令人觉得离奇的事件变得更加神乎其神。柴静描述了这栋楼倒下之后的细节,她表达的内容着重放在了这栋楼房倒下和一般楼房倒下的不同之处,以及和身边没有倒下的楼房的相同之处,潜移默化之间,不用疑问句、不用任何语气上的渲染,成功地将这一期节目的悬念托出,令人充满期待。

(三) 调度策略把控故事情节

情节是构成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故事,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而情节则强调的是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组合,因此可以认定情节是将故事聚合在一起的手段,情节要素之间的逻辑组合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新闻调查》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叙事的过程中,对叙事情节进行编排组合的实施者是栏目的叙述者——记者型主持人。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件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面对这么多的线索,这么多与事件相关的人物,究竟哪些是能为调查过程提供线索的信息提供者,哪几个是重点采访对象,如何将这些与事件相关的人和事有序地组织起来,全都有赖于作为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通过他对信息的解读和诠释形成了一条构成节目整体叙事呈现的主线,而对信息筛选呈现主线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记者型主持人对人物和镜头的调度上。

1.人物调度建构叙事主线

记者型主持人对人物的调度主要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筛选以及需要通过采访对象获得想要的信息。真相是通过获得一个个有价值的线索逐渐揭开的,要获得线索就要选择与事件有着直接相关的人物,在获取线索的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还要想办法如何让受访者说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了更加细致地展现记者型主持人对人物调度的叙事策略,我们选取节目《网瘾之戒》中记者型主持人柴静为查清山东临沂网戒中心主任的治疗手法是否安全、使用量到底有多大而展开调查。为了清晰地展现叙事主线,柴静首先从网戒中心主任、治疗手法的实施者杨永信下手,试图质疑他的使用量,尝试找到破绽。

记者:比如说,为什么不是10毫安或是30毫安 50毫安?到10毫安的时候人体是什么感觉?(暗下圈套)

杨永信:应该说感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在强烈的程度上更大一些而已。

记者:用过20毫安的量?(诱导)

杨永信:没有,没有!这个是绝对不会。

……

记者:你确定从来没有过吗?

杨永信:确定,非常确定!我非常自信。因为我这个人从业的经历是非常谨慎,你作为一个医生来讲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保护。(记者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带着疑问,柴静采访了一位曾经接受过治疗并已经治愈出院的病友,试图从体验者的口中来佐证杨永信的说法是否有纰漏。

记者:杨医生对外界说他通常的电量,都是1到5毫安,最高不会超过5毫安。(设问)

小坤:5毫安,5毫安也有用过,对自己用于承担的,这些事情上点两下算完。5毫安几乎没有感觉,但是不可能5毫安,我亲眼见都是10到20(毫安)之间,30 40(毫安)我都见过。(得到和杨永信说法不一致的答案)

记者:最高你见过多少?(继续追问)

小坤:40毫安(得到不同于杨永信的答案)

记者:你现在要重新回忆一下你的这些数字准确吗?(再次确认)

小坤:准确,天天看!(肯定的答复)

得到一份和杨永信不同的答案,让调查充满了疑惑,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柴静选择了正在接受治疗的病友,试图从他们的口中再次证实使用量的答案。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在场实际上都是能看到别人被治疗的过程,是这样吗?(确认他们是否在现场看过治疗过程)

病友:对!

记者:你们看到的最高电量是多少?(设问)

病友A:5个毫安吧

……

病友B:对!非常确定,

记者:你确定?

病友B:对,因为我经常接待!(肯定答案)

正在接受治疗的病友的说法和杨永信的说法一致,为了避免正在接受治疗的病友因害怕说了与之不相同的答案而遭受惩罚,从而导致样本证词被污染的嫌疑,柴静选择再次与曾经接受过治疗的病友了解答案。

解说:我们在互联网上与曾经在临沂网戒中心接受过治疗的孩子聊天,他们的描述是做头一般不超过20,但最高到了40。

这些已经接受过治疗并已治愈的孩子给出的答案与第一位受访者小坤的答案一致,让人不免生疑,于是柴静尝试再次得到杨永信的肯定答案。

记者:不超过5毫安吗?(试图再问一次)

杨永信:我作为一个医生来讲,就是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效果(此时换了另一种说法)

记者:5毫安的时候人体是什么感受?(追问)

杨永信:不管是什么感觉,反正是给你带来不舒服的体验。(模糊策略)

杨永信模糊的回答不免使人们的疑问更为强烈,究竟使用量是多少。为了证实,柴静在百度贴吧中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试图从基数上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解说:在杨永信的百度贴吧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用于证明网戒中心使用超过5毫安电量的证据就是这种画面,电量指示是10毫安。(直接戳破杨永信的证词)

从这一段调查可以看到,柴静为了将电击治疗使用量情况弄清楚,先后通过杨永信、小坤、正在治疗的病友、已经治愈离开的病友、贴吧网友等多重人物的调度,从而才将谜底揭开,在这期节目中,人物调度建构了本故事讲述中的叙事主线。

2.镜头调度展现故事细节

镜头调度更有利于展现细节,更加直观地反映主题。通过电视的画面呈现,我们能感受到记者型主持人会有意识地运用有声语言或副语言引导镜头配合他的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期节目是《新闻调查》在栏目探索期做过的唯一一期内幕型调查性报道,节目中不是简单地依靠采访来获得相关信息,而是大量记录了调查记者王利芬的调查行为和过程,在这期节目中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调查记者王利芬在调查过程中凸显了调查现场并对现场进行了证实,而这样的调查方式十分讲究调查记者和镜头的配合,例如在走访渗灌池的时候发现这些池中并没有水,甚至很多村民反映这些渗灌池在建造时就偷工减料,为了更直观清晰的证实,她双手支撑跃入渗灌池,用锤子砸开池底发现只是铺了薄薄一层的水泥,而且还没有水管。在渗灌池旁边看到生着锈的管子,她直接上去拨动,却发现根本就是个摆设,水管底端还塞着木头,木头上还长满了蘑菇。因为是实时记录下调查记者的调查过程,因此这些调查行为是随调查记者的探索发现而逐步深入的,并没有安排的成分,这样的调查手法更加直观、真实地呈现了细节,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直接戳破了地方官员的谎言。这类调查记者驾驭镜头来展现细节,为新闻事件增添真实感和现场感的手段在《新闻调查》中是比较常见的叙事手法,像《脏油之链》中记者孙宝印驾驭镜头来到地沟油加工厂进行走访,现场揭秘地沟油生产链和生产用具,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整个新闻事件,有很强的视觉感。在《漫长的较量》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王晓清在山间调查水土治理的改变时,通过蹲下拾起土壤进行观察的方式感受治理成效,等等。

三、结语

《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作为叙事者搭建节目叙事的主线并推动节目整体叙事的进程,记者型主持人为了使节目充满期待,从而生动、清晰地表现节目内容,在这当中,记者型主持人采用冲突、悬念、调度的叙事策略为节目叙事增添了故事化的效果,增强了节目的收视期待。在冲突策略中,记者型主持人根据参与故事程度的不同,从而在叙事身份上分别从异故事叙事者身份和同故事叙事者身份为节目叙事服务,作为异故事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既是冲突的见证者也是叙事主线中冲突的建构者,而同故事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悬念策略中,一方面记者型主持人作为叙事者和受众一样,对事件发展并不知情,记者型主持人通过调查的层层递进,构成自然悬念,这是隐于故事始终的悬念;另一方面记者型主持人的悬念通常显示在其串联词中,为叙事情节的前后勾连服务。在调度策略中,主要体现在记者型主持人对人物和镜头的调度上,对人物的调度建构叙事主线,对镜头的调度展现故事细节。

此外,从叙事学理论研究叙事者还有很多的空白之处,作为叙事者的记者型主持人在叙事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记者型主持人在媒体一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一定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记者型主持人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使得记者型主持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浪潮中保持高度的创作热情,致力于打造高水平、高质量、个性化的作品奉献给受众,从而带动主持人队伍在应对媒体变革中的转型升级,优化信息传播的效果。

[1]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 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 张龙.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阳 欣]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Journalist-anchorpersons——A Case Study ofNewsProbeof CCTV

LUO Xing

(School of film, Television & Media of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As the core of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 journalist-anchorperson serves as a connecting link in promotion function during the news narrative. The journalist-anchorpersons inNewsProbeof CCTV often employ such narrative strategies as “conflict”, “suspense” and “management”, 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news events, to create “dramatized” plots in news events.

journalist-anchorperson, narrative strategy,NewsProbe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22

2016-07-20

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当代记者型主持人研究”(ZD2014092)

罗幸,女,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G212

A

1001-6597(2016)06-0134-06

猜你喜欢
悬念主持人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主持人语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主持人语
巧在开篇设悬念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