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广西为例

2016-03-19 15:09李姗泽谢超香
关键词:监护人广西儿童

李姗泽, 谢超香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社会转型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广西为例

李姗泽1, 谢超香2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总结广西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广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现状,发现广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失衡严重、道德意识淡薄、学习成绩不佳、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的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更好适应环境,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加强监护人教育和家校合作,更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以促进留守儿童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健康成长。

社会转型;广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1.139亿。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务工,本人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每年有连续3个月以上的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适龄儿童(0至17周岁)。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人身安全、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人格塑造上都存在一些偏差,而且比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会影响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拟总结广西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其教育现状和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以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一、广西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特征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0.95‰抽样数据,可以计算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8.05%。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 452.76万人。依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在2 290.45万人。[1]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人,总体规模扩大,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人。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规模快速膨胀,达2 342万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人,增幅达47.73%。[2]

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组织各地市开展留守儿童专题调查的数据统计显示,广西留守儿童总数为1 507 436人,留守女童为744 907人,留守男童为763 751人,年龄分布情况是:0~2岁留守儿童为96 305人,3~5岁留守儿童为242 242人,6~11岁留守儿童为723 240人,12~14岁留守儿童为376 064人,15~17岁留守儿童为178 141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最多,占总人数的48%;区域分布方面,玉林市留守儿童数量最多,为301 048人,占本地儿童比例为15%;贵港和河池留守儿童数量次之,分别为270 287人、250 610人,分别占本地儿童总数的27%、36%;北海、防城港留守儿童数量最少,分别为12 303人、10 597人,各占本地儿童比例为3%、10%。[3]

二、广西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广西的城镇化进程加快,逐渐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留守儿童比例随之逐年提高。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分析广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有助于呈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发现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

居住模式影响家庭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可能使子女缺乏必需或足够的行为引导和心理支持,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基本功能的弱化。[4]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朝夕相处,甚至较少与父母联系,长期缺少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调查发现,柳州市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家一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家一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留守儿童根据监护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隔代监护、寄养监护和自我监护。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辈居住,属于隔代监护类型。在区内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玉林市,与祖辈居住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2.9%;贵港市有64.8%的留守儿童与祖辈居住,托付给亲戚家寄养和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比例分别为15.2%、4.9%。监护人在其能力范围内履行监护职责,但是年龄差距、文化断层、思想观念差异等,都会在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形成一道道“代沟”,拉大心灵之间的距离,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关爱。监护人的监护意识不强、生活负担重等问题都会降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

(二)学校教育

广西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与城镇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问题更加突出[5]。信息闭塞、师资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全等问题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额有限,学校普遍面临“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以致教师难以顾全班上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感情需求,对成绩落后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据调查了解,桂平市某小学仅有5名教师共同负责4个教学班,有3名教师需要包班上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源稀缺,以致缺乏教学创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很多农村学校无法为留守学生提供完备的教育基础设施,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运动器材、学生宿舍等都有待完善。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小部分留守儿童能积极面对留守状态,意志坚强,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进取心不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违纪、辍学率高。

三、广西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非留守的同辈群体,缺失了正常家庭环境的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安全方面更容易出现偏差,产生不良行为。[6]分析广西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助于探索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政策和实施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获得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一)心理失衡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期,父母教育角色的缺位,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呵护,情感需求无法满足,易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监护人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普遍较少,留守儿童大多具有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性格特点。在隔代家庭中,由于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儿童与祖辈的交流话题多存在局限,祖辈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问题也会加重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寄养监护的留守儿童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轮流寄养现象迫使孩子在小小年纪学会察言观色,在约束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长期缺乏归属感和自信心,容易使留守儿童在对父母的思念中迷失自我,形成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对于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物质上的满足和无限制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助长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面对家庭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失衡问题。

(二)道德偏差

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多伴随心理失衡而产生。缺乏家人的关爱和陪伴,无人解答内心的疑惑,面对同辈时产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常常使留守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出现偏差。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处于缺乏管教的状态,加之青少年心理约束力不强,容易被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左右。尤其是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监护人常因溺爱情结而对留守儿童放松管理,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面对孩子的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大多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较少严厉管教。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儿童”,学校难以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其引导和教育,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从在家中顶撞长辈逐渐发展到在学校不服管教,形成抽烟喝酒、说谎打架、沉溺网络等不良习惯,甚至在进入社会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危害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成绩不佳

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自律能力较弱,以致错失最佳学习机会。临时监护人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限的文化水平难以保证家庭辅导的质量;留守儿童过早承担家庭重担,家务劳动常常占据他们的学习时间。根据调查发现,贵港市留守儿童父母中初中文化水平的约占40%,超过80%的隔代监护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更低;5.9%以上的留守学生承担大部分家务,部分还需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常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降低了对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意志薄弱。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多处于偏远山区,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不活跃,都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留守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

(四)安全缺乏保障

养育与保育对年幼的孩子尤为重要。生活条件的艰苦、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致使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祖辈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在出现危险情况时难以做出应急反应,是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严重缺乏保障的主要原因。广西独居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5.72%,在家中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火灾、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道路交通和游泳安全意识。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由于没有学校的保护屏障,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得以乘虚而入,留守儿童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分辨是非,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引诱而遭遇人身伤害。

四、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重视和妥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7]目前,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积极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网络,以政府主导为支撑,加强监护人教育和家校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更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同时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一)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网络中,政府应发挥导向性的作用,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各地应该积极推进户籍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应鼓励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为他们开辟就学“绿色通道”;落实经费投入和师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和师资匮乏的问题,增加学校管理生活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取缔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优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团结协作,应充分发挥社区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联系社区志愿者队伍,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建立帮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学校应该主动与各村党支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密切联系,社会和学校联动,填补“校外”教育的真空,由村关工委协调家长代表、学校代表和“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成员组成家长学校委员会,建立多方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监护人教育,促进家校合作

针对留守学生监护人监护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各农村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开设系列家教讲座的方法,加强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培训。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培训、家长会等多种形式,鼓励监护人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会恰当的交流方式,缩小亲子间的心理距离;帮助监护人提高监护意识和文化水平,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真正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家长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和期望值,常与孩子、学校保持联系,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关爱。各校应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建立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和联系卡,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父母务工详细地址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同时充分利用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通过加强交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开通家长热线,为班主任与家长保持联系创造条件,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学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生活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发挥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纽带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咨询室供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要提高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等教师培训内容,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校应更新留守儿童管理模式,保障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应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提供住宿便利的同时,帮助留守儿童在与老师和同辈群体的生活中找到家庭的温暖。要加强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预防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尽量减少监管“空白区”,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例如开展主题班会、书画展、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让留守学生在团队活动过程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

(四)主推爱心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8] 25爱学生是教育开始的前提,爱心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培养。留守儿童是一个极需关爱与温暖的特殊群体,对留守儿童的爱心教育更强调用爱心去融化内心的坚冰,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成长。“教师是与留守儿童心理距离最近、最易于与他们沟通、理解的学校主要成员”[9],教师应从细节上体察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把爱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留守儿童长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渐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和理解父母,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学习动力;能在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05/18/content_28862083.htm.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查研究——各地市上报数据[R].广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研讨会资料,2014-02-15.

[4] 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留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11-21.

[5] 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8):37-49.

[6] 吴霓.关注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06(2):15-16.

[7] 吴霓.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14,(8):13-17.

[8]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马晓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甘肃省通渭县S中学调研个案[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3):86-93.

[责任编辑 苏良亿]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LI Shan-ze1, XIE Chao-xia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 Faculty of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Guangxi make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become a social hot spot. By summariz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angxi and analyzing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e can find that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moral deviation,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ack of personal safety protection are the prevailing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angxi. To help left-behind children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we should build the government-leading education protection system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strengthen guardian education and parent-school cooperation, updat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cultivate left-behind children’s ability of self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Guangxi; 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solving strategies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19

2016-09-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西南民间传统科技教育资源开发研究”(13XJA850002)

李姗泽,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超香,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G61

A

1001-6597(2016)06-0117-05

猜你喜欢
监护人广西儿童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广西尼的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