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东, 于 涛, 谭光万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刘广东, 于 涛, 谭光万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要对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现有文献对不同时期渔船生产经营主体情况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结果显示,现有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的数据,缺少对微观组织的关注,研究的深度和范围不够。在存在的问题分析方面,多停留在问题表面,未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过度关注政府的作用,而忽视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现状 ;问题;对策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推动渔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同时也有利于国民食物的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全。渔船生产经营主体是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渔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渔业存在的问题,并为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笔者对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不同时期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情况
渔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 500年前,我国先民就开始了水产养殖[1]。该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将对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情况的研究分成2个阶段。
1.1新中国成立之前早期人们对于渔业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研究就更少。主要散落在不同年份的渔业史的研究之中。1911年沈同芳[2]编著的《中国渔业历史》一书史粗浅地勾画了中国渔业发展的轮廓,书中介绍了当时我国各地使用的多种渔具和渔船等。该书被认为是研究清末渔业的重要资料。李士豪等[3]于1936年编著的《中国渔业史》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当时的渔政相关设施和渔业调查与实验,渔业教育与技术的沿革,同时还介绍了当时水产贸易的历史与当时的现状,并对国际渔业对我国的侵渔等方面做了介绍,其中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渔业状况是该书的重心,占据了较大篇幅。
上述资料研究表明:辛亥革命前后的我国工业化革命的浪潮直接推动了我国渔业装备的升级发展。实业家张謇于1904年引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艘机轮拖网渔船,这是一个里程碑,由此开启了我国渔船由人力向动力化发展的新阶段。由于作业效率高,航行范围远,机轮渔船得以快速发展,截至1935年,机轮渔船已发展到接近450艘,并引领了当时我国海洋渔船的发展方向。
1.2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渔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2.11949~1957年——恢复改造时期。1949~1957年通常被认为是我国渔业发展的恢复改造期。根据《中国渔业六十年回顾》中的统计资料[4],1953~1957年我国的机帆船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由14艘增长到1 029艘,渔船数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由于战乱影响的我国渔业捕捞业水平。根据统计数据,1957年我国渔业的捕捞产量已经达到243万t,占当时水产品总量的78%,成为我国水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该时期我国渔业合作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57年我国约有95%的渔民,共计932 546户参加了渔业生产合作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渔业生产合作社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其采取集中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这有利于发挥集体相对于个人的优越性。因此渔业生产合作社成为推动当时我国渔业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主要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1.2.21958~1978年——艰难前进时期。1958~1978年被认为是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艰难前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渔业生产得到初步的恢复和发展,但进入1958年,“左倾”思想路线占据上风,在全国出现了“大跃进”和浮夸风,当时的水产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这些指标明显高于当时实际的生产力水平,是一种典型的“大跃进”行为。“大跃进”对渔业生产非常大负面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破坏。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又盛行所谓的“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活动,这些活动严重影响了生产秩序,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的水产部也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先是被军代表接管,后来又被撤销,其原有工作被并入到农林部。直到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才重新恢复了渔区指挥部,负责全国的渔业生产管理活动,渔业生产秩序的混乱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可见在这一阶段,由于混乱的生产秩序,渔业生产合作社的成员多无心生产,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很难将精力集中,在装备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上来。
1.2.31978~2011年——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经历深刻的变革,渔业部门也同样经历了这一深刻的变革。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肯定,认为其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渔业部门表现为“大包干”责任制的实行,具体来说就是推行以作业渔船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其特点是“以船核算”。“大包干”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因为这种制度更具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一方面提高了渔民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原有的监督成本。基于这两点优势,“大包干”责任制很快被推广开来,1982~1983年,海洋捕捞业中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社队的百分比就从19.2%上升到了84.0%,数量上翻了将近4倍。当时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大包干”责任制。尽管该种制度具有 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包不足,交不齐”等。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5年的《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中,在肯定以船核算的生产责任体制基础上,提出集体可以把船网渔具等折价卖给渔民,使其归渔民所有,同时提出了“分散经营,集中服务”的渔村双层经营模式。在该《指示》的引导下,各地沿海渔村分别采取不同形式对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和集体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从而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调动了渔民的生产作业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股份合作制经济也开始在渔业中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股份制改革在1993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肯定和支持了渔业股份制改革。渔业股份合作制是在“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其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产权明晰,机制相对灵活,具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因此渔业股份制可以较为充分的调动渔民生产经营的热情和积极性。由此,全国各地沿海地区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全国最大的渔区——舟山渔场为例,截至1993年舟山有210个渔场,71%的渔村实行了股份合作制经营,股份制合作经营成为了全国很多地区渔业占主导地位的经营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渔业的生产制度也朝着有效率的方式逐步演进,渔业市场逐步形成,渔业资源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生产制度变革的同时我国渔业装备也不断的升级和改善,统计数据显示[5]:1984年全国海洋机动渔船的数量首次超过海洋非机动渔船的数量,达到了11.2万艘,占整个海洋渔船数中的比例为52.4%。自此,机动渔船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数量达到来29.7万艘,几乎是1984年机动渔船数量的3倍,占海洋渔船全部数量的94.2%;同时,机动渔船的吨位数达到了707万总吨,占海洋渔船吨位总数的99.8%。总量增长的同时,单个渔船的吨位也不断变大,同时渔业装备的技术不断升级,一些高水平的技术装备得以运用。
1.2.42012年至今——建设海洋强国时期。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将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又一个战略主线。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国家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此背景下,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将支持渔船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装备的升级和改造,鼓励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管理和组织模式的创新,通过这些升级和创新提升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效率,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存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延续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生存空间将会被进一步的压缩,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生存压力。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专门针对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现状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研究。从仅有的少量文献来看,这些文献多是介绍某一时期全国或区域的综合情况,且多介绍渔船的保有量、总吨位数等相关数据。这些资料多从宏观层面介绍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并未从微观角度进行介绍,缺少对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利润情况、经营效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另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己形成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个人独资(家庭承包)经营单位和公司制企业4种经济组织[6]。现有文献未能按照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类别进行调查研究,多数都是把各个类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样后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就会缺乏针对性。
2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研究
2.1存在的问题现有文献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对于存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年来,海洋产业得到重视,出现大量针对目前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胡东学[7]认为,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渔船数量的盲目增长仍然未能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有一定数量的渔船尚未被纳入到正常的渔船管理之中。这些“三无渔船”的存在给渔业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非法捕捞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二是渔船的主机功率已经突破控制指标,“大机小标”现象普遍存在。“大机小标”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渔民为少缴税费而采取低报渔船主机功率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政府监管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政府对渔民燃油补贴的公正性。三是尚未从根本上取缔具有灭绝性生产性质的渔具渔网,而该类渔具渔网的存在加速了我国渔业资源的衰竭。四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这严重危及了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五是渔船违规生产严重,行政处罚已经难以起到威慑作用。
张勋等[8]对我国远洋渔具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渔具存在基础技术不足、创新落后和性能与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刘身利[9]认为我国渔船装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在2个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远洋渔船装备水平的起点较低,并且研发改造投入也较少;二是在渔船使用新材料方面,我国渔船使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很少。因此我国渔船装备应从数量优先改为质量优先,否则很难扭转落后的局面。
邓颂凯等[10]认为虽然我国远洋渔业已进入世界远洋渔业大国的行列,但仍存很多制约因素,其中,远洋渔船和装备的破旧老化是较为典型的制约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的远洋渔新建船极少,大部分都属老旧船舶,其中将近70%是从拖网船改装而来,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购买的二手船。这些远洋渔船的船龄普遍较高,有些25年船龄的船舶仍在坚持运营,船队严重老化。以超低温金枪鱼钓船为例,国内目前共有132艘该类船舶,其中从国外购买的二手船就有100艘。且这132艘船中,50%的船龄大于20年,30%的船龄大于25年。
史春林[11]认为近年来我国渔船和渔民在海外面临安全问题。主要有海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渔民和渔船遭遇海盗袭击和劫持;我国渔船和渔民被外国军舰驱赶、炮击和查扣。这些安全问题为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
郭香莲[12]认为我国渔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几点:一是成本上升,燃油成本、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都对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负面冲击;二是世界渔业资源竞争大,导致过度捕捞,甚至是掠夺性捕捞;三是渔业设施落后。
徐皓等[13]认为我国捕捞渔船数量多规模小能耗高,渔船装备老化现象严重技术落后。2009年我国有29.7万艘海洋渔业机动渔船,就材质来看,其中木质渔船占85%以上,且其船龄90%在5年以上,40%在10年以上,渔船老化情况相当严重,导致安全与耗能方面的问题突出。我国海上渔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仅2006和2007年,共发生563起海上死亡事故,死亡人数710人,事故死亡率达到143/10万,从这一死亡率来看,海上渔业生产已成为高危行业。由于装备落后,我国渔船的能耗较大,我国捕捞业每年消耗燃油约790万t,燃油成本已占整个捕捞生产成本的70%以上,单位鱼类捕捞产品的能耗是水产养殖的8倍。为降低渔船安全事故,减少燃油消耗与废气排放,我国迫切需要对那些陈旧落后的渔船装备实施淘汰和整体性升级改造[14]。
2.2问题评述从上述研究文献看,学者们从渔业监管,渔业工具设施和海外安全等多个方面研究了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并未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渔业监管难度大,“三无”渔船数量多的问题为例,众多研究并未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从研究范围来看,现有研究缺乏对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和经营绩效的衡量,更多地关注了渔船和渔具等设备技术方面的问题。但为何渔民不愿意进行渔船和渔具的升级,而愿意使用安全隐患大、能耗高的渔船似乎更多地与渔船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融资成本、经济绩效有关。在现有的情况下,渔民目前的选择或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只有解决了生产规模、融资成本和管理水平等问题,目前被提及比较的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度不够,二是范围不够。
3渔船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对策研究
3.1对策建议结合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3.1.1加快渔船及渔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徐皓等[13]认为应该加快进近海渔船“小改大、钢代木”工程,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金剑等[15]认为政府应该借鉴发渔业发达国家的经营,实施远洋渔船“大型化”的政策扶持,以促进渔船及渔业设备的升级。陈明义[16]认为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远洋渔业的发展,通过增加投入,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加快远洋船舶与装备的更新和升级,在作业区域上,应在巩固过洋性渔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大洋性渔业的比重。
3.1.2加强政府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孟庆武[17]认为应该改革渔业执法制度,加强渔业科学管理,首先要实现渔业管理的垂直领导,变“条块结合”为“条条”管理;其次科学合理地确定职能权限;再次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手段。
胡学东[7]认为我国应规范渔政管理指挥系统的运行,通过采取相应有效的技术手段将渔业系统内部的各数据库进行统一。把执法重点放在规范渔具渔法的监管上,坚决执行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效行政手段相结合,并严格执法程序,增加违法的成本,对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渔业违法案件,应坚决通过司法刑事途径予以严惩。
3.1.3推进渔业装备的技术升级。刘身利[9]认为,我国应该成立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从而推动我国渔业装备的技术升级;同时应注重远洋渔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逐步实现为国际化装备的研发、技术升级和船队管理提供人才。
张勋等[8]认为我国应该加大对远洋渔业的科研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渔具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应优化研究的组织方式,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以渔具研发为例,由于研发周期一般较长,而且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仅仅依靠企业进行这一方面的研发是很困难的;而单靠科研机构承担渔具研发,又通常会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或者研究成果的转化存在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优化的研究组织方式是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由前者提出技术需求,后者根据需求解决技术难题,政府部门进行牵线与协调,组成“产、学、研”联合的平台,提高研究与转化效率。
徐皓等[14]认为我国应以渔船的船型、捕捞装备和船上加工设备研发为重点,组织科技专项,重点围绕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渔船、金枪鱼延绳钓船、鱿钓船的船体建造与装备国产化,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技术水平。研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船舶研究与设计单位、企业的作用,重视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建造技术与工艺,构建生产规范,重点扶持南极磷虾拖网加工渔船、竹夹鱼拖网加工船、金枪鱼围网加工船、金枪鱼延绳钓船和鱿鱼钓船及其捕捞装备的自主建造能力。
3.1.4扩大远洋捕捞范围。刘利身[9]认为我国应组织相关科研部门开展全球范围的海洋资源勘探与调查,通过国家扶持、企业参与、多方投入的方式加强渔业资源的探捕。徐皓等[13]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建造国产化先进渔船装备,推进公海大洋性捕捞生产作业和他国专属经济区过洋性捕捞生产作业的健康发展。
3.1.5提升渔民素质,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包特力根白乙[18]认为要建设现代渔业,必须依靠渔民素质的提升,要培养大量的有文化、守法制、懂技术、会经营和善管理的新型渔民,培育现代化的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沿海各地政府应普遍开展渔业捕捞技能、水产养殖技能、休闲观光知识和市场营销技巧的培训,扩大新型渔民科技文化培训和惠渔兴村计划规模,努力把广大渔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经济头脑、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渔业经营者。此外,还应加强渔民转业、就业和创业培训,加大渔业劳动力转产转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完善转产就业的制度保障;支持与引导那些懂技术、善管理、有资金的渔民企业家回乡创业,扶持其成为建设现代渔业的带头人。
3.2对策评述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学者们针对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问题给出的对策多集中用于渔船渔具的更新升级,加强政府对于渔业的监管;强调技术升级对于渔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组织远洋渔业资源勘探,提升渔民素质,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等方面。这些对策为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体上现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多集中于发挥政府在渔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渔船渔具的更新换代,推进渔业装备的技术升级,还是渔业监管等都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渔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但更不应该忽视市场在配置渔业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按照亚当·斯密[19]的观点,如果在一个健全的渔业市场制度下,渔业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渔船生产经营主体,作为一个理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个体,必然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渔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因此,如果渔业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出现了无效率,必然存在着市场扭曲,政府应该做的是找出市场扭曲的根源,恢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不应该不断地干预其中,使得市场进一步被扭曲。
4结语
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我国渔船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的文献数量有限。从已有的少量文献来看,学者们多是按照现状介绍、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的思路进行研究。因此该研究按照多数学者的思路分别对不同时期现状、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目前对于现状方面的研究多是基于宏观层面进行,未能对微观主体的情况进行分类;对于部分问题的分析未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的对策和建议多关注发挥政府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的作用。这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忠,徐开新.中国渔业生产历史,发展过程和对外贸易[J].中国渔业经济,2008(5):39-43.
[2] 沈同芳.中国渔业历史[M].上海:上海江浙渔业公司,1911.
[3] 李士豪,屈若搴.中国渔业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36.
[4] 卢素红.中国渔业发展六十年回顾[J].学理论,2011(3):69-70.
[5] 中国水产编辑部. 从工业化革命到渔船现代化:回望辛亥百年中国渔船事业之发展[J].中国水产,2011(11):4-7.
[6] 杨子江,闫彩萍. 我国沿海地区渔业基本经营主体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渔业经济,2008(6):21-28.
[7] 胡学东.我国渔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渔业经济,2008(5):5-11.
[8] 张勋,张禹,周爱忠,等.我国远洋渔业渔具的发展概况[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16-19.
[9] 刘身利.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和渔船装备问题探讨[J].渔业现代化,2010,37(6):19-25.
[10] 邓颂凯,孙琛.我国远洋渔船投入产出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11-414.
[11] 史春林. 中国渔船和渔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9-35.
[12] 郭香莲.我国渔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3] 徐皓,赵新颖,刘晃,等.我国海洋渔船发展策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2,39(1):1-5.
[14] 徐皓,张祝利,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J].水产学报,2011,35(3):472-480.
[15] 金剑,王化明,徐弋恒.中国远洋渔船船型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水运,2011,11(9):14.
[16] 陈明义.论提高我国海洋渔船的技术装备水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0-12.
[17] 孟庆武.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4):144-148.
[18] 包特力根白乙.辽宁现代渔业发展态势及推进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3-27.
[1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简介刘广东(1964- ),男,辽宁海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海洋经济、渔业经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4-29
中图分类号S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6-279-04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urvey of Fish Producer with Vessel in China
LIU Guang-dong, YU Tao, TAN Guang-w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fish producer with vessel in China was reviewed, studies on the situation of fish producer with vessel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summariz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isting stud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cro level data, lack of atten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depth and scope of the analysis is not en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stay on the surface, ignoring deep-seated problem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gnoring the role of market i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Fish producer with vessel;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