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姚晓洁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探讨
——以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吴敏,姚晓洁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文章分析了在当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浪潮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中外建筑史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国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的陈述和比较,引出该课程从“教-学-考”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城乡规划;中外建筑史;教学;探讨;改革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建筑类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和必修课程。和建筑学专业不同,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外建筑史》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级上学期,共32学时,其后才开设《中国城市建设史》和《外国城市建设史》。本科阶段开设《中外建筑史》,有利于学生积累专业基础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结构,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学时数设置较少,只要求学生对中外建筑史有基本认识而不做深入分析,一方面导致任课教师只能罗列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解,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这种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过程中既提不起兴趣,课后又不花时间复习巩固,最终在考核中表现不佳。这些都是目前《中外建筑史》课程在建筑类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1 教学内容广,知识点多,学时数少,教学难度大
中外建筑史课程包含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几本教材涉及的内容,建筑学专业的这些课程目前是分两学期开设,共128学时,而城乡规划专业只有32学时,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的广度和众多知识点的分散度是不变的,即使是不将知识点展开深入讲述,授课时间也很紧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跨度很大,比如外国建筑史,具体到每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国建筑发展不平衡,课程中主要讲述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成就,致使教学内容在地点、文化背景、宗教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跳跃性、差异性。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极广,时间跨度很大,文化差异明显,导致教师授课难度大。
1.2 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中外建筑史》”的问题认识不清,对课程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城乡规划专业只要学好城市建设史就行了,对于中外建筑史课程的学习很马虎。其实在建筑类高校,所有专业都要开设《中外建筑史》并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是有原因的。在当今社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类专业,重实践轻理论之风盛行,很多学生在设计岗位三五年后,发现自己缺乏创作激情,没有设计思想和灵感,思维枯竭,又转而继续攻读研究生,去补充理论知识。这个时候他们才理解,本科阶段开设《中外建筑史》等理论课程的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可以指导实践,可以转化为设计创作中思想的源泉。国内的一流建筑类院校,为什么都开设有建筑史论研究方向,原因皆在此。
1.3 课程教学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中外建筑史课程理论性较强,目前传统教学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都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单项传输方式,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少、课堂单调、学生视觉疲倦、教学效果下降。教师在上课时多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个建筑发展的基本框架,讲授各时期和国家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及艺术发展情况,缺乏与实践能力和职业引导为教学目标的培养方式,学生既无法保持长久的兴趣,对相关知识点也较难理解。
1.4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长此以往,难以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人才
我校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我们要培养的是土建类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我校毕业生立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反应普遍较好。《中外建筑史》课程理论性较强,我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出试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在最后的考试周疲于应付各科考试,只能草草复习或者死记硬背,最后的成绩差强人意,即使勉强通过,也是考过就忘,对今后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2.1 重视应用型教学下的专业性
针对当前社会大潮下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教学的模式,我们仍然要摆正中外建筑史学科应该也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性的位置。
中外建筑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强大的历史背景知识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并将这种知识储备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思维的再加工,转化输出,讲授给学生。使学生面对专业性强的知识,能够摆脱晦涩难懂的局面,并易于理解和接收。课程讲授和知识点串讲上可以多采用比较法,将同类型建筑或同时期建筑或同地域建筑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比如在讲外国建筑史中世纪的教堂时,可以引入中国建筑史中的宫殿进行比较,同为纪念性建筑,它们的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种引导式加上比较法,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效果较好。
2.2 增加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融入实践性,意味着要分配出部分课时,将学习场地从室内转移到室外,这里探讨几种实践教学方法。
2.2.1 实地参观建筑实例或引入视频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在城市的具体情况,选取教材中相关的建筑实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结束后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制作PPT,对所考查的实例进行分析、汇报和总结。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教材中案例的实际情况,又增加了直观教学感受,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外国建筑史,实地参观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引入建筑实例的视频观看,结合视频进行讲解,一目了然。
2.2.2 组织进行建筑实地测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课时限制,目前没有实地测绘,而学习建筑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实地测绘。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等,无一不是亲身参与、实地观测并记录、绘制过中国古建筑。实践出真知,必须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增加一定的测绘学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建筑测绘。测绘完毕后,布置学生将图纸绘制成 CAD并用SKETCH等软件建模,绘制成三维模型。因为在一幢古建筑中的构件很复杂,学生必须要分工明确,测量后要集中核对数据,如果有差错还要复测。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的从业。
2.2.3 手工制作建筑模型,课堂设置情景教学,增强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在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的设置与建筑学专业一致,完全有能力可以独立制作手工模型。比如在讲解现代主义建筑四大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选取自己喜爱的建筑大师的作品,课后制作成手工模型,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辩论。结果证明,学生不仅非常认真仔细的做了模型,而且辩论进行的很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2.4 改革考核方法,运用考查加考试的方法,降低考试所占百分比
耶鲁大学的建筑史课是这样上的:开课前的假期,教师列出书目,学生自由选择,开学时形成读书报告提交,教师选择一部分合格学生,淘汰一部分不合格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讲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为主,选择性讲解建筑实例,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课堂上所讲实例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上交。读书报告+调研报告+平时成绩,三部分打分,形成最终成绩。要改革,我们必须要从“教”到“学”到“考核”一起改革。而不是枝枝蔓蔓的修剪式改革。要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要有决心和行动,不能畏首畏尾。
综上所述,建筑类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应该从“教——学——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每个环节彼此之间都互相影响,只有环环相扣、一节不落地进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建筑类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有助于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建筑与建筑设计,才能脚踏实地的与时俱进。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有利于学生培养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既培养了古建维护的后继人才,又扩大了对古代建筑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使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设计岗位上有厚积薄发的力量,以史为鉴,将古代建筑中的精华理论与现代建筑技术、材料、结构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在当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潮下,我们要时刻警惕。在传统文化的系统框架的根基上,汲取现代建筑设计思潮的素养,立足本土做出有深度的建筑作品,只有这样,中国的建筑才可以有持续的未来。
[1]常青.对建筑史教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上)——同济“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教学举要[A].2015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5.
[2]李宏.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杨永生.建筑百家杂识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刘尧,刘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9(3):63.
G642.4
A
1007-7359(2016)06-0049-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18
安徽建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建筑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编号:2013yx04);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需求导向型土建类专业人才生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改革与实践”(编号:2013zdjy124)。
吴敏(1981-),女,安徽广德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