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政 ·中国看世界·
从朝核危机看东北亚安全局势
核试验与导弹试射相伴相随,几乎已成为朝鲜近年来的“规定动作”。朝鲜核试验与导弹试射交替进行,至少显示其核武及导弹项目发展不再是政治宣示和外交筹码,而是在切实打造核威慑力。
朝鲜的逻辑很清晰:没有核武的导弹威慑力有限,没有投射工具的核武不足以构成战略威慑。朝鲜的这些动作,对地区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在军事上的任何挑衅,首当其冲的便是朝韩关系。不过,与朝韩军事对峙冲击的主要是双边关系不同,朝鲜第四次核试乃至可能的弹道导弹试验,影响的却是整个东北亚的安全格局。
2013年2月第三次核试后,朝鲜以修宪形式自封“核武国家”。近年来,朝鲜宣传机构也一直在特意凸显这一“身份”。在外交层面,平壤也不再提“弃核”、半岛无核化,即便要谈核问题,也是要求与其他核武大国谈核裁军。在2013年3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会议上,金正恩提出要坚定地在质和量上提升核武器水平,制造精度更高、更加小型化的核武器及其投射手段。在这次核试前,朝鲜还进行了两次潜射导弹试验。这事实上是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朝鲜正在打造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样一来,朝鲜核武项目就不再徒具政治象征意义了。
朝鲜在核试后的声明中说:“只要美国不终结穷凶极恶的对朝敌视政策,那么即使天塌下来,朝鲜也绝不会中断核开发或放弃核武。”从朝鲜的角度看,核武器已经具有国家身份和国家安全的双重作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乔纳森·波拉克认为,朝鲜领导人已经认定,朝鲜作为自主性国家的存在,直接源于其拥有核武器。“把核武器作为战略需要与核心的国家身份,朝鲜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严肃地将其作为外交上讨价还价的筹码。”
朝鲜第四次核试直接挑战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某种程度上说,东北亚安全格局中,或许不得不接受一个“有核”的朝鲜。
朝鲜核试验后,半岛周边相关国家的穿梭外交密集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日韩三方互动。美国的反应尤其值得关注。奥巴马在朝鲜核试后指责中国“在遏制朝鲜方面采取的立场未奏效”,国务卿克里也对媒体表示:“中国希望采取其特有立场,我们对此表示认同和尊重,会给予其空间实施。但这种立场未奏效,我们不能一切照旧。”在如何应对朝核危机问题上,中美的分歧再次凸显。在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学者高明贤看来,这正是朝鲜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朝鲜反复无常的行为将韩国推向美国,中国将更有被包围感,从而为朝鲜留下操纵空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斯科特·斯奈德,在1月9日文章中称,朝鲜核伎俩的潜在假设是,它能在中美间地缘政治分歧中得以生存,甚至还可以获得好处。“但如果朝鲜没能做到利用中美间的战略不互信,平壤‘人造地震’背后的假设,将给金氏政权带来严重后果。”
近年来,美韩制定或升级了多个对朝威慑战略。去年6月,美韩签署了“作战计划5015”代替此前的“作战计划5027”,内容包括对朝鲜战略目标进行先发制人打击,以及对朝鲜领导人实施“斩首行动”。日本《产经新闻》近日爆料称,美国可能最快将于2月底,用隐形战机对朝鲜约700个军事据点进行精确打击,这应该也只是一种纸面上的预案而已。再往前看,2013年美韩签署了“定制型威慑”战略,2010年韩国制定了针对朝鲜小规模挑衅的“积极威慑”战略—朝鲜半岛或许是世界上“承载”威慑战略最多的地区。
这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安全困境理论在这里最有解释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表示,飞临半岛上空的B-52战略轰炸机与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只会强化平壤对美国敌对政策的认知,使朝鲜更加坚定地保持和增强核遏制力。平壤在有关核试验的声明中称,朝鲜实施氢弹试验,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核威胁和恐吓,为彻底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坚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地区安全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朝鲜的“核逻辑”是为了获得战略威慑能力,这与美韩制定“成系列”的战略威慑,动机上没有什么不同。结果也都一样,加剧而不是缓解了自身的安全困境。
(摘自《南风窗》2016年第4期 雷 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