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杰,晏嫦妤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红蜡蚧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杨亚杰,晏嫦妤*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介绍了红蜡蚧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情况及危害风险性,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红蜡蚧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分析了红蜡蚧生物防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红蜡蚧生物防治研究方向。
红蜡蚧;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
红蜡蚧是茶树、果树、森林树木的主要害虫,在茶树、柑橘等植物上发生的危害正逐年加剧,它可以分泌出蜡质,引发煤污病,延缓植株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影响茶树等经济林木的生产价值。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愈加重视,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能持久性控制病虫害等特点,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红蜡蚧生物防治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笔者在介绍红蜡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情况及危害风险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红蜡蚧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红蜡蚧生物防治方面存在的不足,旨在为今后红蜡蚧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红蜡蚧(CeroplastesrubensMaskell)又称胭脂虫、红虱子、红蚰,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蚧科(Coccidae)蜡蚧属(Ceroplastes)。
1.1 形态特征 雌成虫呈紫红色椭圆形,直径0.3~0.5 mm。幼期时虫体后背为膜质,后期转变为较厚的蜡壳,为半球形,中心有1个白色圆点。雄成虫虫体为暗红色,头部较圆,口器呈黑色,单眼6个,呈淡黄色的触角共10节,前胸为深红色宽盾形,中胸具1对白色半透明的翅,后胸呈棕色,足较长。卵呈两头稍细的椭圆形,为淡红或淡红褐色,具有光泽,长0.1 mm。若虫初孵时呈淡紫红色的扁平椭圆形,腹端具有2条较长的毛,后期壳为淡红色,周缘呈芒状,长0.4 mm。雄蛹淡黄色,长1.0 mm。茧长1.5 mm,椭圆形,米黄色[1-3]。
1.2 生活习性 在我国,红蜡蚧1年发生1代。6月上、中旬为若虫盛孵期,此时雌若虫3龄,8月下旬则成长为雌成虫,此时雄若虫2龄。8月中、下旬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羽化成虫[4]。成虫寿命为1~2 d,于交配后不久死亡。越冬是以受精雌成虫附着在叶片、叶柄及嫩梢上进行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孕卵,到5月下旬开始产卵。越冬之后的雌成虫将卵产于体下,产卵期并不精准,一般为40~45 d,此时边产卵边进行孵化[4-5]。
红蜡蚧的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生活习性有些不同。雌成虫以及若虫是密集寄生在植物枝干和叶片等部位上,而雄虫则密集寄生在叶柄和叶片上。它们都是通过刺吸植物的汁液来为害植物。在危害严重时该虫可密布在枝叶上,其产生的蜡质分泌物会诱发煤污病,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延缓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了植株长势缓慢,树冠萎缩,甚至可导致植株完全死亡[6]。与此同时,雌虫和雄虫都能够在自身表面形成蜡壳和蜡茧,以抵挡各种不利的外界条件,甚至能避免化学农药的影响。因此,红蜡蚧具有生存优势强、防治较难的特点。
2.1 分布 红蜡蚧分布广泛,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河北、陕西、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福建、浙江、上海、广东、广西等省(市),是严重危害经济作物的害虫,每年可以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4]。在国外如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印度等地也有红蜡蚧灾害的发生。其主要寄主植物有柿、雪松、香樟、桂花、山茶、杜英、柑橘、茶、月季、米兰、石榴、虾脊兰、枸骨、苏铁、水团花、蒲桃、月桂、木棉、黄杨、冬青、蔷薇、南天竹、栀子等35个科200多种植物[7-8]。
2.2 危害风险性 红蜡蚧具有分布广、食性杂、繁殖力和抗逆性强、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葛芳[9]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从红蜡蚧的分布、危害状况、传播途径及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对红蜡蚧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红蜡蚧风险评估值为1.94,属于中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任斌[10]参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红蜡蚧寄主植物资源状况、生物学特性等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并赋分,得出红蜡蚧的风险性值为1.53,认为红蜡蚧是一种重要的有害生物[10]。红蜡蚧是危害较严重的生物,由于采取了一些有效控制措施,目前其危害程度不是很高,但是近年来有扩散的趋势,尤其对森林资源威胁很大,一旦受害则很难根除。因此,对红蜡蚧进行有效防治十分必要。
生物防治可以定义为: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天然(无毒)产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11]。生物防治包括了通过天敌昆虫、昆虫病原真菌、植物源杀虫剂等途径的防治方法,还包括转基因技术以及昆虫、微生物、植物的代谢产物等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12]。生物防治具有环境污染小,农药残留低,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持久性地控制害虫种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等特点。
红蜡蚧因其体外包被有厚厚的蜡质,化学防治及物理防治都十分困难,所以生物防治成为其最重要的防治途径。
3.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即利用天敌昆虫进行治理。红蜡蚧的天敌主要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2类。
3.1.1 寄生性天敌。据统计,我国红蜡蚧的寄生蜂有30种。其中,初寄生蜂 19 种,即跳小蜂科10 种:霍氏扁角跳小蜂、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红帽蜡蚧扁角跳小蜂、食红扁角跳小蜂、寡毛扁角跳小蜂、柯氏花翅跳小蜂、聂特花翅跳小蜂、红黄花翅跳小蜂、美丽花翅跳小蜂、匀色花翅跳小蜂;蚜小蜂科7种:斑翅食蚧蚜小蜂、夏威夷食蚧蚜小蜂、赛黄盾食蚧蚜小蜂、日本食蚧蚜小蜂、赖食蚧蚜小蜂、黑色食蚧蚜小蜂、蜡蚧斑翅蚜小蜂;金小蜂科1种:盔蚧短腹金小蜂;姬小蜂科1种:蜡蚧啮小蜂。重寄生蜂 5种:粉蚧克氏跳小蜂、敛眼优赛跳小蜂、褐软蚧尖角跳小蜂、微食皂马跳小蜂、日本方梗跳小蜂[8]。
日本安松氏于1949年在日本福冈发现了红蜡蚧专性寄生蜂——隶属于膜翅目跳小蜂科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13]。在日本,通过释放红蜡蚧扁角跳小峰能有效控制柑橘园严重发生的红蜡蚧[14-15]。虽然我国红蜡蚧的优势寄生蜂之一就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也是我国红蜡蚧的优势寄生蜂,但我国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对于红蜡蚧的控制作用并不理想,其在园林植物上的寄生率仅8.3%,在未防治的柑橘园中通常低于5%[16]。
3.1.2 捕食性天敌。红蜡蚧的捕食性天敌较丰富,主要是一些种类的皮蓟马、草蛉的幼虫以及各种瓢虫。其中,皮蓟马主要取食红蜡蚧的卵及爬行的若虫,因为皮蓟马本身个体非常小,无法吃下红蜡蚧后期虫态。而草蛉的幼虫和瓢虫可以捕食红蜡蚧的所有虫态[17]。Blumberg[18]报道孟氏隐形瓢虫的所有虫态也只能捕食红蜡蚧爬行的若虫。
3.2 以菌治虫 在自然界中,昆虫种群数量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昆虫病原真菌进行控制。昆虫病原真菌流行病的暴发,可通过自然制约害虫的种群数量以维护生态平衡,从而降低防治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
蚧轮枝霉[Verticilliumlecanri(Zimm)Viegas]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它隶属半知菌类,其寄主种类很多,可寄生蚧类、瞒类、粉虱和蚜虫类,还可寄生鳞翅目的部分害虫以及线虫、蓟马[19]等。
岑定浩等[20]在茶树红蜡蚧上发现大量蚧轮枝霉,并发现该菌对红蜡蚧有较强的致病性,田间自然寄生率最高达96.5%,经培养而成的蚧轮枝霉孢子悬浮液对红蜡蚧也具有极高的寄生率,特别对产卵前母蚧,寄生率达89.7%,寄生致死率为100%。岑定浩[21]还通过对3个茶园、1个橘园和1个金柑园的田间调查发现,蚧轮枝霉孢子寄生率与虫口密度、树种、寄生部位有一定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虫口密度高的寄生率高;而寄生率与树种关系是茶树最多,金柑次之,橘树最少;寄生部位为中上部的寄生率较高,而下部、内侧寄生率较低。
3.3 以植物治虫 目前,除虫菊酯类、印楝素、鱼藤酮、苦皮藤、雷公藤、烟碱、番荔枝内酯、植物精油、夹竹桃提取物、银杏外种皮提取物等是应用较多的几种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触杀;胃毒与内吸;忌避和拒食;干扰生长发育;其他作用。
植物源杀虫剂环境污染小,农药残留低,对人、畜更安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可以持久性地控制害虫种群,且易降解。权俊娇等[22-23]采用4种植物提取液对红蜡蚧初孵若虫进行了防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提取液浓度的提高,防治效果显著;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初孵若虫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以夹竹桃叶水提液1∶10、夹竹桃叶醇提液1∶10、银杏外种皮水提液1∶10、银杏外种皮醇提液 1∶10 的浓度配比来防治红蜡蚧初孵若虫,防治效果较佳,且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若虫涌散期采用该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4.1 充分利用天敌进行有效控制 红蜡蚧为多食性害虫,有200多种寄主植物,加之自身繁殖能力强、体被蜡质等特点,给防控带来极大的困难,研究发现利用和释放红蜡蚧寄生蜂是较成功的生物防治手段,特别是扁角跳寄生蜂对红蜡蚧的防控已在日本等国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寄主的不同,扁角跳寄生蜂的寄生率及防控效率差异较大,可能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红蜡蚧种群不同,其形态特征、蜡质厚度及化学成分都有差异,导致红蜡蚧寄生蜂的选择行为存在差异。目前,人们已开展红蜡蚧寄生蜂对不同种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等方面的研究[24],但主要是一些现象的调查,未进行机理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红蜡蚧寄生蜂寄主选择差异及防控效果差异的机理研究,将使红蜡蚧寄生蜂在红蜡蚧生物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发挥生物农药在红蜡蚧生物防控中的作用 由于化学农药在防控病虫的同时还带来环境污染及安全等问题,所以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化学农药使用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生物防治开辟了新领域。目前,关于利用生物农药防控红蜡蚧的研究甚少,仅见20世纪90年代利用蚧轮枝霉对红蜡蚧进行防控研究的报道,该菌对红蜡蚧的防控效果非常好,并且在红蜡蚧上有天然寄生,若能进一步研究该菌与红蜡蚧的寄生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环境因素调控该菌的寄生率,将使红蜡蚧得到有效防控。另外,应用于红蜡蚧的生物农药种类有限,商品化的更少,所以应加大红蜡蚧生物农药的研发。
4.3 多种生物防控措施并用 目前,生物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转基因技术等[25],但每种技术措施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天敌昆虫种类与数量易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农药存在稳定性较差等缺点;芽孢受阳光照射后会慢慢脱毒失活;土壤pH会影响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效果。因此,在选择防控措施时,应多种防控措施并用。
[1] 王子清.常见介壳虫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0-22.
[2] 史浩良.红蜡蚧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59-61.
[3] 王滢滢.重庆市万州区园林介壳虫种类与发生动态及其危害调查[J].北京农业,2015(17):101-102.
[4] 邓志刚,李长青,毕学峰.红蜡蚧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61-62.
[5] 刘晓燕,张莉丽,王国迪.红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杭州科技,2005(3):54-55.
[6] 王焱,马凤林,吴时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2,299.
[7] 孙振军.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害虫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D].苏州:苏州大学,2009.
[8] 徐志宏,张莉丽,王会美.红蜡蚧寄生蜂种类订正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5):1-5.
[9] 葛芳.红蜡蚧风险分析[J].林业科技,2014,39(6):37-39.
[10] 任斌.红蜡蚧特性及风险评估[J].新农业,2016(3):25-26.
[11] 郭灿,高秀兵,何莲,等.茶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6):105-109.
[12] 杨森,徐兵强,吐尔逊娜依,等.南疆果树介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3):456-461.
[13] 余虹,徐志宏.红蜡蚧扁角跳小蜂产卵刺激素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4):27-31.
[14] 深谷昌次,桐谷圭治.综合防治[M].忻介六,梁来荣,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428.
[15] HIROSE Y,NAKAMURA T,TAKAGI M,et al.Successful biological control:A case study of parasitoid affregation [C]//MACKAUER M,EHLER L E.Critical issues in biological control.Andover,UK:Intercept,Ltd.,1990:171-183.
[16] 江洪,顾洪根.红蜡蚧寄生性天敌初步调查[J].昆虫天敌,1983,5(4):249-250.
[17] 王会美.红蜡蚧及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部分特性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10-11.
[18] BLUMBERG B.The life cycle and seasonal history of Ceroplates ruben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Queensland,1934,46:18-32.
[19] 罗小刚.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V.lecanii[J].贵州农业科学,1988(1):57-64.
[20] 岑定浩,来燕学.蚧轮枝霉对红蜡蚧寄生的观察试验初报[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1992,9(1):101-105.
[21] 岑定浩.蚧轮枝霉的培养性状和田间发生规律[J].森林病虫通讯,1993(4):24-25.
[22] 权俊娇,马行,刘莹莹,等.夹竹桃叶提取液对红蜡蚧若虫防治效果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4(3):310-313.
[23] 权俊姣.红蜡蚧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4] 张莉丽.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红蜡蚧扁角跳小蜂种下差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25] 蔺忠龙,郭怡卿,浦勇,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2):90-94.
Resea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CeroplastesrubensMaskell
YANG Ya-jie, YAN Chang-y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CeroplastesrubensMaskell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CeroplastesrubensMaskell were reviewed with emphasis. Then,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biological control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forecast ofCeroplastesrubensMaskell biological control were proposed.
CeroplastesrubensMask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control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发展专项(2016A020210070)。
杨亚杰(1995- ),女,壮族,云南昆明人,本科生,专业:茶学。*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茶树育种与栽培研究。
2016-09-26
S 433.39
A
0517-6611(2016)32-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