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泉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军事政治与国家安全教研室,上海 200433)
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点
韩洪泉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军事政治与国家安全教研室,上海 200433)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展开和延伸,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成果,它不仅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具有穿越时空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点首先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其理论基石;其次,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对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需求的回应,转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奠定了其实践基础;再次,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全局与局部、国防与经济、数量与质量、精神与物质以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等若干重大问题和基本范畴辩证思考,奠定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总体基调。
邓小平;军事思想;历史基点;军队建设
邓小平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晚年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军事生涯在其光辉的革命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二个重要成果。它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揭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有力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点。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或者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第一个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二个便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后创新发展的产物。“把继承和发展统一起来,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科学态度,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显著特点和风格。”〔1〕这种在继承中发展的关系,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石。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邓小平的政治、军事生涯可以远溯到20世纪20年代,并贯穿于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多项职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如何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党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邓小平对《决议》的起草提出三条指导原则,第一条也是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他多次强调,对毛泽东的功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科学客观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2〕。这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成熟。
《决议》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总结的毛泽东思想六个方面的内容中,在第三个方面即“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部分对此进行了着重阐述,强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3〕,并把这一时期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32年所取得的十项主要成就之一。在全面总结毛泽东时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正确道路,从十个方面作了概括,其中第八个方面是关于国防和军队的内容:“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国防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相适应。人民解放军要加强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和军事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战斗力,逐步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要恢复和发扬军队内部和军政之间、军民之间紧密团结的优良传统。民兵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4〕这些重要结论,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判断和主要认识,呈现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体系的雏形。他也在本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从战争思维到和平思维的转变
邓小平对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刻思考,是以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为起点的。从战争思维到和平思维的转变,折射出急剧演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军事理论的历史轨迹。
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解读了战争的起源、本质和目的,战争的性质、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研究指导战争的基本方法等根本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战略问题,新生的人民政权积极回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导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和环境影响,战争思维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影响着军队建设的走向。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防建设和备战工作被提到国家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对军队建设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的几年间,“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一直是军队的战备指导方针,全军部队仍然处于随时应付战争的紧张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当时我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面临着与美国、苏联同时作战的危险,苏联更是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形势有了很大改变。邓小平审时度势,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他指出:中国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个观点,即战争不可避免,现在根据世界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5〕邓小平特别强调这个判断的重要性:“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我们怎么还能够安心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6〕可见,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始终保持着对战争的高度警惕,强调要对战争威胁保有清醒认识,但前提和基调无疑是和平思维。该思路领导所有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亦服从于“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
邓小平是一个成熟的战略家,尤其善于从全局上把握问题。周恩来曾用“举重若轻”四个字来评价他的领导艺术,可谓切中肯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最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就,就是完成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实现,是他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正确回应的结果。
(一)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一个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具有战略性的重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总体国际形势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也是指导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理论前提。
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源自邓小平对国际格局的战略审视,源自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国际力量开始重新分化组合、整个世界处于大变动之中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7〕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科学命题,并将之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进而同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这是邓小平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指导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二)推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立足于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
邓小平一直在思考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方向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就预见性地指出,“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8〕。进入80年代,他进一步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9〕。在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这样的分析:“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0〕根据邓小平的科学论断,这次重要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这段和平时期,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军队在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正是在这一年,我国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策:决定将军队员额减少100万。邓小平在宣布这一决定时指出:“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一百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11〕裁军百万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实现,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满足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现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总体上调整了平时与战时、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系,对于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建设,塑造中国的和平形象以及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其作用和影响都是长远的和根本的,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强调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一方面必须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邓小平指出:“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12〕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轻与重的关系,要点是“服从和服务于”;二是先与后的关系,要点是“军队要忍耐”。
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从而把经济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和优先地位。他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持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13〕当然,强调经济建设,并不等于忽略国防建设或者把“四化”变成“三化”,而是区分轻重先后的问题。对此邓小平为大家算了这样一笔账:“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可以从外国买,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14〕后来历史的发展确凿无疑地证明,邓小平的这些战略部署和科学预见都一一实现了。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尤其是邓小平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问题,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和基本范畴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及互动关系,确保了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奠定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总体基调。
(一)全局与局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需要通盘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谋划正是奠基于这个通盘考虑中。新时期军队建设所面临的大形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二是在国内,经济建设重新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邓小平对这两个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作出了两项全局性的决策:一是推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二是强调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大局就是国家建设大局,军队“要紧紧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5〕;“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16〕。邓小平要求军队把“服从”和“服务”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为大局让路,又要为大局服务,通过多种方式把潜在的生产力挖掘出来,千方百计使国家经济发展起来。邓小平强调照顾大局,并不意味着忽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他一直高度关注和指导着新时期军队建设,并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作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和科学准确的预见:“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17〕
(二)国防与经济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建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邓小平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势,提出了“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的思想,成为其处理国防与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他强调:“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18〕把国家经济建设搞上去,是解决中国当前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的客观基础。搞好经济建设,对于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数量与质量
任何武装力量的建设都必然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军队的数量集中表现为官兵和武器装备的数额,特别是官兵的数量。军队的质量一般指官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以及军事理论的先进程度等。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无外乎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在现代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上,质量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已经成为谋划军队建设全局和未来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指出:“质量问题是影响战争胜败的问题。”〔19〕因此军队要“消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他主张“精兵”要与“利器”、“合成”、“高效”的原则结合起来,“现在减人,是为了更多地节省开支,把人头开支节约下来,改善我们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提高军队素质”〔20〕。邓小平特别强调“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21〕,建设精干顶用的力量,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
(四)精神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在军事领域,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与武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是战争的主体和战争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与武器的结合。邓小平继承了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民军队要保持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保持老红军本色,特别是要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他关注到现代战争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官兵特别是指挥员必须做到红与专统一。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物质的力量,反复强调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强调要“把装备搞上去,把部队的教育训练搞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22〕。邓小平十分关注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发展情况,对武器装备建设的方针原则、具体部署等等都做出过具体的指示。
(五)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是和平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总目标,也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为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发出了“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23〕的号召,从而确立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中,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基本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三化”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若简而言之,革命化是灵魂,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障。“三化”建设总目标的提出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辩证揭示,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也是邓小平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揭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根本规律和正确方向。
〔1〕解放军总政治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
〔2〕〔3〕〔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7,62.
〔5〕〔6〕〔10〕〔13〕〔14〕〔16〕〔17〕〔20〕〔23〕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73,266,272-273,261,274,274,261,266,291.
〔7〕〔9〕〔12〕〔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233,99,89.
〔8〕〔18〕〔21〕〔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240,26,77.
〔1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460.
〔19〕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104.
(责任编辑 陈 萌 王丽娟)
A849
A
2096-0921(2016)06-0137-07
2016-03-30
韩洪泉(1981),男,山东沾化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事政治与国家安全教研室讲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