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习近平对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曾 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习近平全面继承了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并在邓小平反对盲目开荒,发展生产不能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邓小平倡导植树造林,并且将群众性的植树活动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在前期林业发展的积累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一系列强化森林保护的政策举措;邓小平主张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效果,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治理需要科学系统的综合视野等重要观点。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态治理思想,进一步致力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进一步朝着纵深化的方向推进。
习近平;邓小平;生态治理
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更是对邓小平的生态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传承,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也源于邓小平反对盲目开荒、主张植树造林、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和艰苦探索,是我们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仍在孜孜追求的目标,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和国情基础,是新世纪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提出的。“两座山论”的形成,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是对邓小平生态治理中不鼓励垦荒、要保护林木、制止污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反对盲目开荒和过量砍伐,认为二者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利于环境保护,应该保护林木,协调林木砍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950年,他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垦荒不要鼓励,开荒要砍树,现在四川最大的问题是树林少。”〔1〕邓小平深刻意识到盲目开荒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对人民群众日后的生产生活来说得不偿失。他主张对植被实施保护,反对盲目拓荒,反对过量砍伐森林,认为这是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凡是无把握的事要慎重一点,先研究一番,或者先写个东西,说这个好,但也存在哪些危险,使群众从另一个方面考虑。”〔2〕1981年,针对四川、陕北等地的特大洪灾,邓小平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到林业问题,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报上对森林采伐的方式有争议。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3〕邓小平这一观点的提出,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朝着维持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原本森林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林木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在考察风景名胜区的绿水青山时,十分注意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曾做过许多指示。1973年邓小平陪同外国领导人参观桂林时,发现桂林的环境污染严重,绿水青山变了样。于是,他告诫桂林领导人,发展生产不能破坏环境,没有了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造成水污染的工厂要关掉。‘桂林山水甲天下’,水不干净怎么行?”〔4〕他在1979年明确提出:“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5〕同时,邓小平提出要搞好风景区绿化工作,提升旅游区环境保护水平。1983年,他在游览杭州时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西湖名胜,发展旅游业。”〔6〕可见,邓小平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主张城市建设、风景区建设都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中非常重视农业与林业协调发展,要求开荒不能造成环境恶化,农业发展不能破坏绿水青山。邓小平认为农业发展不能过度损害植被,破坏生态环境的整体安全,农业的发展要与林业相协调,林业的生态价值被高度重视。1978年邓小平与黑龙江省有关领导人谈话时指出:“韩丁对我国大面积开荒提出过一些宝贵意见,他列举世界上一些国家由于开荒带来风沙等自然环境恶化的例子,提出搞大面积开荒得不偿失,很危险。我看很有道理,开荒要非常慎重。黑龙江本来降雨量就少。你们要搞调查研究,科学地处理这个问题。”〔7〕
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在2006年就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和解决途径上升到战略性高度,对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进行了完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恶化的后果,就使得许多人产生了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认识,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矛盾的,是对立的,认为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得不到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是要打破这种认识,在实践中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故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发展逼绿色;二是绿色即发展。首先,发展逼绿色,就是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绿色化,要把生态环保的产品和服务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去,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不能寅吃卯粮,不能够影响子孙后代,影响生态环境,要构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的可再生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内的有效利用体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其次,就是绿色即发展,这就是近年来大家逐渐意识并且普遍接受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发展”。过去我们讨论发展,较多说的是工农业产品、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没有涉及产品的生态内涵,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也是发展的内涵,所以绿色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衡量的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标志。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全民义务植树开展三十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习近平全面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全民义务植树等绿化运动的方略,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植树造林任重道远,并且做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植树造林水平的一系列重大决断。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将群众性的植树活动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三十多年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年年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据2014年2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我国现有的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达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9〕
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邓小平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视林业的主张。邓小平指出:“这个事情耽误了,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0〕邓小平提倡全民义务植树,认为植树造林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并且于1982年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写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1〕。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生产发展与林业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强调发展农业需要发挥林业的完整性,要及时制止因大面积开荒而破坏植被的传统耕作模式,要科学计量农业开垦与林业环境成本之间的收支关系,吸收因盲目砍伐林木导致生态破坏的深刻教训,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1983年3月12日邓小平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植树时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2〕这些论断把林业发展提到了关系国家全面发展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广泛的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已经或正在损坏的生态系统,起到绿化祖国的目的,还可以造福子孙,为后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金山银山”。
邓小平是全民义务植树这场绿色发展活动的首创者,在他的深切关怀下,推动了我国植树造林绿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中“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是风沙肆虐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木料、燃料、肥料、饲料稀缺,农业生产效率低。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1978年11月,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在“三北”地区兴建的绿色森林带,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同时缓解京津翼地区的沙尘暴,由国家林业局和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它涉及11个省(区)的范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预计于2050年完成。1988年,邓小平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题词——“绿色长城”。
在2014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习近平多次指出,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继承邓小平植树造林战略的基础上,作出了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决断:从2015年起,我国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最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同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15〕
植树造林是实现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改变了林区由过去以单纯伐木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农牧民传统的耕种习惯。开展植树造林运动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实现多方共享林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改变过去单纯伐木的情况,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土地得到真正利用,适宜林地的则种植林木,适宜农地的则进行农作物耕种,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增产增收。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不但没有使林区经济效益下降,反而使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改善了林区附近居民的经济收益。群众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实实在在获得经济、生态利益才能确保植树造林运动成果持续下去。
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是针对我们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林业系统的规划和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困境,实际上是我们长期错误对待大自然的结果,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与自然相处,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邓小平主张利用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倡使用新能源等,反映了他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环境治理方略。习近平则指出,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因而主张保护和发展必须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互相协调。习近平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视野,要统筹国内、国际的发展需要,统筹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看待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把国内、国际的技术水平综合起来纳入到环境治理的系统工程中。这显然是对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中提倡运用科技推动环境治理,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邓小平关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效果、运用科技创新发现清洁能源、使用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讲话中,可以看出科学、系统地综合治理思路。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里,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4〕的著名论点。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它不但可以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可以对环境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治理环境也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转变自然资源和工业原材料的使用方式,提倡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强调大力发展和利用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倡导在不影响环境和资源等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谨慎使用水利发电站取代煤炭和火力发电站。在他看来,“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15〕。1982年9月,在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参观四川农村时,他就指出沼气“这东西很简单,可解决了农村的大问题。光四川省,每年就可以节省煤炭六百多万吨。沼气能煮饭,能发电,还能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肥效”〔16〕。1990年,邓小平在谈到发展新能源时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17〕他积极主张利用科学技术推进环境治理,坚持走科技促进发展的道路,并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8〕,利用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1982年,在谈到与生态科技息息相关的农业产业建设时,邓小平指出,要抓好农业科学研究,农业增产增收,多种经营大发展,耕作栽培方法改革,农村能源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等,都得靠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19〕。在邓小平直接支持和推动下所实施的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计划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水平,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例如在生产技术领域,两系法杂交水稻、植物基因图谱研究、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我国还先后出台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等农业科技发展计划,这些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的态势下,通过国际合作来寻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应当积极加强同国际社会环保组织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国际社会各种生态环保力量。我国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就引进了国际合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5年10月,中国与荷兰达成一项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黄河三角洲环境流量研究”合作项目。荷兰和中国都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实践经验,中国最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治理成都平原水患的支撑作用。由于荷兰本身大片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故而荷兰在治水方面有着自身内在动力,使得其水利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2015年10月17日,荷兰国王考察黄土高原的治理情况和植树造林项目成果时,提到:“这是一个环境再生的非常好的例子,因为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借鉴,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现在应对环境灾难上的领导力。”〔20〕经过中荷两国的治水专家十多年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的沉积物如今达到了历史最低。
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视野,要求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时要进行横向比较,即我国的开放成果要与国外进行比较、检验,看我国是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980年邓小平要求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必须以国际水平为比较标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一下”〔21〕。我国的生态治理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开放历程,生态治理工作者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环境实际情况,取得了生态治理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有些生态治理领域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期水平。例如在2012年,历时7年、总投资75亿元的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使得三江源地区局部生态面貌得到改善,取得了一批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科技成果,其中有两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2〕
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有科学、系统的视野。在习近平看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田产粮食,故而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对于生态系统内部的密切关联进一步做出了描述:破坏了山、砍光了林,那就是破坏了水;没有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秃山存不住水,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习近平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并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种对生态环境科学、系统地综合治理的理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党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同时是对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探索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完备,也表明了中国向生态文明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为美丽中国的实现而殚精竭虑,一个既是金山银山,更是天蓝、地绿、水净、绿水青山的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3〕〔9〕本刊编辑部.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08):1.
〔4〕〔5〕〔6〕〔7〕〔15〕〔16〕〔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97,466,771,375,449,516,696.
〔8〕习近平“两座山论”的三句话透露了什么信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6/c-1116159476.htm.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67-868.
〔11〕〔18〕〔19〕〔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7,313,270.
〔12〕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的指示和题词[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bj/s/2652/content -418256.html.
〔13〕张国.中国林业加快转变 今年起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N].中国青年报,2015-03-11.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20〕董剑华.荷兰国王参访延安彰显了什么[N].陕西日报,2015-11-02.
〔22〕马勇.总投资75亿元三江源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0/13/c-113359386.htm.
(责任编辑 王丽娟)
D2-0
A
2096-0921(2016)06-0116-08
2016-08-20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人文社科)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环境安全教育的慕课开展为例”(16SA0064);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乌蒙山区(四川)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研究”(XNYJY1602);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研究”(SLQ2016C-0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研究”(SC16B109)
曾 利(1979),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