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6-03-19 11:37王宁徐圣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高教学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王宁 徐圣喆(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共青团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王宁徐圣喆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推动绿色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未来人才,已成为绿色校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共青团具有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基础,参与绿色校园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绿色校园以及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机制,探讨共青团在参与绿色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从总体思路、队伍建立、平台构架、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提出工作思路,探讨设计机制。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2003年,同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节约型校园;2007年同济大学校园成为全国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工程;2010年,同济大学率先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理念,更加明确了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即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绿色理念渗透进整个大学校园,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相应能力的人才[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可持续发展大学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探索首先从美国与加拿大开始。1990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便已着眼于社会、环境、生态与政治议题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教师、职员的全体共同参与原则[2]。199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始了绿色校园前驱计划,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正义、污染预防等七项基本原。麻省理工学院则通过《校园能源计划》将校园作为一个生活实验室来实践,通过有效行动实现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校园内能源成本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的目的[4]。国外大学大多数都采用“项目制”方式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努力看作是学校常规活动的一部分,并借由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国内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内容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校园物质建设,二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绿色理念、绿色教育、绿色活动、绿色行为等[5]。例如清华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为生态性建设、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三害和三废处理、精神方面的建设。北京大学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体系[6]。目前国内高校在绿色校园物质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大,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以绿色校园文化为代表的纵深发展收效甚微。

二、共青团参与绿色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和优势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共青团更多的职责在于绿色校园文化的广泛性传播,基于内涵的多角度大范围实践,引领可持续发展大学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色理念的传播者

何为“绿色校园”,何为“绿色校园文化”,如何定位每个个体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担当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这类问题的解答应当借助各级团组织所拥有的宣传长处。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校园内的每一个人,让师生清楚了解到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环境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

(二)绿色行动的践行者

知行合一。高校团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实际行动上践行绿色校园理念,以绿色行动助力绿色校园建设。应利用好现有的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去,通过组织全校范围的活动,整合各部门资源,搭建有效活动平台,发挥各学院、社团特色,鼓励青年加入到建设绿色校园的队伍中去。

(三)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绿色校园建设归根到底应依托于可持续发展大学背景并对其增益。团组织在深刻感知国家需要、学校需要,做好绿色校园文化传播者与践行者的同时,应发挥青年引领者的作用,巩固和加强绿色行为意识,丰富绿色校园文化内涵,形成众多绿色行为个体,营造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的绿色校园文化,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添砖加瓦。

三、共青团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团委近年来为推动绿色校园建设,配合与助力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目标,制订“绿色同济,青春同济”实施计划。近年来,约25000余人次积极参与其中,渐渐形成了一批“绿色同济”主题的品牌活动。在总结工作开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共青团参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总体思路

以“绿色同济,青春同济”为主题,整合学校、学院、社团多级资源,搭建多个平台,进行一系列绿色理念传播、绿色氛围营造、绿色行为践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引领的实践,进一步拓展进取空间,发挥共青团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队伍建立

为保障工作实施更有序、更有实效,建立一支校团委老师、部分院系分团委老师为成员的队伍,成立绿色校园文化指导中心,对实施方案与计划进行符合学校、学院情况的具体设计与推进。同时邀请相关教师为绿色校园导师,一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化的建议与见解,二是担当学生团队的专业导师,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

(三)平台构架

依托校团委平台,建立全校范围内的“绿色校园实践基地”,统一调度学校各部门资源,并于学院设立“绿色校园实践分基地”,强调校院两级的有机互动,有利于聚集合力、组合发力、强势助力。

同时创新工作平台,除了全校范围征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还通过“绿色校园计划”定向课题发布的形式,聚焦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校园内能源成本、绿色文化理念传播等方面,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四)管理制度

“绿色同济,青春同济”实施计划以项目形式开展,一年为一期,广泛接受学校、学院、团支部、班级、社团等各级组织的申报,项目可以在原有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项目的基础上孵化得来,也可以是新的原创性项目。通过遴选优秀的批准立项。立项项目可自行选择老师或由绿色校园文化指导中心指定绿色校园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结题时,需从项目完成度、覆盖面、创新性、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答辩,通过全校性展示的梳理总结每一年度的“绿色同济”工作,并进行推优评比。

在保障工作方面,一是人员即校园导师的投入,也可与绿色校园文化指导中心沟通协调资源,二是项目经费提供,并配套奖励基金,对有影响、有成果的优秀项目进行奖励。

四、结束语

在可持续发展大学背景下,共青团参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发挥了共青团的工作优势,也借由共青团组织提供给青年发声的机会。通过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实施,鼓励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绿色建设中,在校园内营造良好氛围、传递绿色理念、倡导绿色行为,将绿色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宗锋,崔玉晶.可持续发展大学:从理念到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38-41.

[2]张乃辉.绿色高校可持续发展指标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金玉婷.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MIT Energy Initiative.Campus Energy[EB/OL].http://mitei.mit. edu/campus-energy,2014.

[5]邰皓.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问题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赵天旸,刘卉,金鑫.试析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2009(6):40-4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165-02

作者简介:王宁(1986-),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campus,and cultivate future talents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ive in developing green campus.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as the basis of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youth,and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ng green campus.By searching and analyzing the pathway and mechanism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ampus,we try to define the rol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nstructing green campus,and propose work ideas and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design from four aspects:overall thinking,team building,platform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green campus;culture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