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建设新起点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应确立的两大理念*

2016-03-19 06:22陈锡喜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陈锡喜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在学科建设新起点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应确立的两大理念*

陈锡喜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伴随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启动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提供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建设,已经历了10年的历程。这10年经过上上下下的艰辛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亦有共识。今天,再谈进一步加强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应总结和发扬光大10年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补齐短板;不仅应致力于在原有基础上量的拓展,更应着眼于新的形势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这一新起点,而在质上有大幅度提升。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提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则在今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同时,他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出了“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些论断,蕴涵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从而确定了该学科建设的新起点。

10年前,在启动“马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05方案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以设立。其初衷,主要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凝聚教师的平台。其所设立的6个二级学科,4个是直接对应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这在其他学科设置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2008年增设的第6个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目的言明就是“为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这10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该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所有文件,都明确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定位于该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或“主要任务”、“重要任务”乃至“首要任务”,而所阐述的第一条任务,往往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这对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提升学科归属感,从而凝聚精神和力量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并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还应正视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不足提出的批评,即“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他还特别批评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现象。与多数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因”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判断,实际上强调了“内因”。这一内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者,至少应反思10年来本学科建设的状况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如对照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所规定的“马工程”主要任务(即“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术研究,为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把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同教材编写紧密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材建设中”,“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等方面),则必须承认,理应在其中承担重要责任的本学科,在完成这些任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搞“数字游戏”或“文字游戏”式的形式主义注释多,而作挖掘思想内涵和理论思维的学理性阐释少;某些教材编写中还残存着为斯大林模式作意识形态辩护而脱离时代和中国实际的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话语;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力不足,致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成果及其水平尚未得到其他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公认;三个层次人才的影响力不强,等等。

上述差距的存在,有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但不能忽视其中确实存在的两个原因(只不过对这些原因的价值判断还存在分歧而已):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对独立的建设而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二是强调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而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的意识。这两个原因在本学科设立初期的特殊条件下,是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还始终在“唱卡啦OK”,则必然会缺乏新的发展动力和学术资源,而只能以注释政治话语(而非阐释)为满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也只能在方法、手段乃至所谓“机制”、“模式”上兜圈子,而这同有没有一级学科,实在并无质上的关系。

从上述问题意识出发,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乃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这一新的起点上,欲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确立两大理念:

其一,明确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关系及其作为“骨干”学科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骨干(可俗称“小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领域研究以及中共党史研究,可俗称“中马”学科),以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为拓展(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研究,可俗称“大马”)所组成的学科体系。

明确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这一学科定位,既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视野,扩大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更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骨干责任,以及凝聚学科方向,而不拘泥于为某些具体课程服务。而这将促进对“中马”或“大马”一般不会重点关注而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价值目标和发展规律,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等问题。这也将促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与主义关系存在重大争议的基本理论研究,如: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当代表现的关系,公有制、国家所有制、社会所有制、个人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关系,苏东剧变过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等等。它还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中马”和“大马”的互动,更好地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乃至新范畴新话语,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有话语权。它更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使他们善于将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与对“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掌握的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空间。

其二,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资政育人”的功能。

所谓“资政”,即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供理论支持,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支撑,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学术基础,为回应重大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等等。所谓“育人”,即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提供有效思路和政策建议,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难点提供研究成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研究平台,等等。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自觉强调“资政”功能的发挥,这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科地位、扩大学科影响;二也是为了更好促进“育人”功能的发挥。因为“育人”能力离不开“资政”水平,讲得更彻底点,不“资政”则无以“育人”。如果学科建设不能回应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仅在方法上搞得热闹,是难以有效地对大学生思想疑点进行“解疑释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是科学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正视而不是回避社会矛盾,更不能遮蔽社会矛盾,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揭示社会矛盾产生的主客观根源,评价社会矛盾的价值取向,指明这些矛盾解决的前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明确自己在解决这些矛盾中的责任。这就需要有“资政”功能发挥的支撑。放弃“资政”功能,不仅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而且也会因为教学脱离实际和缺乏科学的理论思维而削弱“育人”功能。

把“资政”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而青年教师又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力军,因此,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思路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重点转移到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以提高理论素养上来,对于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关注上来,同时激励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出身的青年教师把自己原有的学科兴趣逐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要把“资政”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本科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教学目标的定位,下决心解决各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的简单重复问题和层次性问题,哪怕对已实行10年之久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是提高研究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下决心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有机纳入博士生、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2016-09-07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研究”(15AKS003)、教育部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维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16JFZX002)的阶段性成果。

陈锡喜(1949-),男,安徽含山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