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妹
(中共乐平市委党校,江西 乐平 333000)
乡贤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
——基于江西省乐平市乡村治理实践分析
吴雄妹
(中共乐平市委党校,江西乐平333000)
[摘要]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本乡本土古今仁人贤达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现实性等特征,对现代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西省乐平市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一步弘扬乡贤文化,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应切实加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领导、大力弘扬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善行义举、建立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乡贤;乡贤文化;乡村治理;乐平市
中国式的乡村治理,需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榜样文化,在当前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发挥乡贤文化的独特作用,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文明乡村、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西省乐平市为例,就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弘扬和创新乡贤文化,并以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行研讨,期望对转型期的乡村治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乡贤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
(一)乡贤文化及其特征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是国家对有崇高威望、品德才学兼优、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后泛指在民间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唐朝刘知几《史通·杂述》就有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时期,我国各地开始建立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德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到清朝,各个州县不仅建有乡贤祠供奉历代乡贤,还把乡贤列入地方志书。比如,《乐平县志》记载:“吴龙翔,乐平古铜山乡人。明嘉靖时,县东南官坝被洪水冲毁,淹没田园,阻碍行旅。嘉靖二十二年,龙翔独资将官坝修建一新。后人于坝口立碑,纪其功绩。”[1]如吴龙翔者,或恤民廉吏,或社会贤达,或民间义士,在乐平历史上不乏其人,他们均被奉为乡贤,历代修志时均载其传略。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本乡本土的古今仁人贤达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是本乡本土的道德文化标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地域性。这是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乡贤。如,宋乐平众埠乡楼前村人马廷鸾,淳祐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四,历官池州教授、太学录、枢密院编修等,拜右丞相,后辞官归里,终身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为座右铭。
第二,人本性。乡贤文化的对象主要指在本土有威望和才能的人。乡贤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体现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名流的生平业绩、生活故事、精神品行为重心,通过志书、村史、宗谱以及乡间的口碑流传。
第三,亲善性。乡贤文化十分强调人们“善”的本性,乡贤一般品德高尚、乐善好施,喜欢救助孤寡贫弱,热心乡里公益事业,维持乡里风俗,在本乡本土有一定名望。如清代乐平涌山乡稍田村乡贤朱梦兰,勤俭持家,衣食简朴,“但逢地方公益事,则一掷千金无吝色”,曾独资修复学宫,助修武庙殿柱,重建府学明伦堂,创办学校试馆,对地方教育事业颇多贡献。
第四,现实性。这主要从研究角度而言,强调乡贤文化研究既要“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乡贤的崇敬与仰慕,也要为今天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二)乡贤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契合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浪潮下,农村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向城市流动。在新时期,乡贤的概念和基本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被称为“新乡贤”。新乡贤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出生在乡土、成长在乡土、工作在乡土,在乡民心中有威望、口中有好碑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这些人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如乐平洪岩镇大坑村乡贤柴正海,是乐平正海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致富后不忘回馈社会,无偿提供技术,赊销饲料、鸡鸭苗,引领大批养殖户走上现代养殖发展之路。他还每年拿出10多万元帮助困难农民和缺劳动力的农村家庭收稻谷1000多亩,经常出资做村里公益事业,如清理村里被洪水冲毁的灌溉沟渠和进村道路等。二是在外务工创业人员、旅居在外人员中的佼佼者。这些人,虽出生在乡土、成长在乡土,但最终从农村走进城市,历经艰辛,成为乡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衣锦还乡后热心故乡的公益事业,被冠以“乡贤”可谓当之无愧。如,乐平名口镇名口村在温州经商的乡贤许新龙,身在异乡却情系故里,每年委托镇民政办为镇敬老院里五保对象每人发放慰问金500元,并向敬老院捐赠办公用品、帮助打水井建水塔、添置健身器材等。2014年,他投资数十万元成立龙英慈善基金,助困助学,三年来累计为家乡捐赠款物达80多万元。三是虽不生于斯长于斯,但长期工作在乡村,比如支教支医帮扶人员、在乡镇政府及其他有关机构工作且做出突出贡献者。这些人,长期在乡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一心一意为乡村居民谋福祉,做群众的贴心人,受到乡民们的拥护和爱戴。这样的人,被称为“乡贤”一点也不为过。如,乐平洪岩镇洪岩村乡贤张平,2013年成立山之蓝农村发展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基地加茶农”模式,利用自己创业中积累的资金、技术优势,引领一方百姓致富,成为当地群众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羊,公司茶树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多次被评为省市“青年致富带头人”,2015年还被评为全国第九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四是村里一些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家里也许并不富裕,一辈子也没成为“精英、大儒”,但在村里大事小事上都有着“吐口唾沫是个钉”的作用,令后辈唯其马首是瞻。这些长者,也被称为“乡贤”。
乡贤文化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是千百年来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秦朝开始形成“县、乡、亭、里、什、伍、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这套治理体系虽然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但对县乡政府来说,却因人力财力有限,难以有效组织乡村社区的公益事业。这时,活跃在乡村社区的乡贤们热心公共事务、造福一方百姓的作用便凸显出来了。“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戒徒劳。”乡贤成为维系古代中国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比如,乡贤兴办学务,修建社学、村学、私塾;参与地方公务,修桥铺路、修缮寺庙等,“在执行中总是绅士承担主要负担”[2]。新的历史条件下,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乡贤文化是一种榜样文化,它对乡村居民的教化作用显而易见。“在一个文化相当稳定的社会里,教化的权力不仅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明显,且可以扩展到成人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保持传统的最有效的手段。”[3]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均显示乡贤与乡贤文化是最能激发起人们爱乡思乡、报效桑梓,进而报效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资源。乡贤文化中蕴含的友善、诚信、互助、和睦、公道、安康,是乡村社区民众乐于接受、愿意遵守和易于传承的价值信条。涵养、弘扬与巩固这些价值信条,使其真正沁入人心,外化于行,融贯于人们的各种举止之中,对推动乡村社区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塑造。乡贤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对于培育文明乡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乡贤,一方面“他们在地方上热心公益,保家卫国,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又积极“推行以儒家为主的社会价值观,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历代乡贤所倡导的乡风民风,诸如“立德树人”“勤俭持家”“诚信待人”“读书亲贤”等都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美德;传统家训家风是乡贤文化在治家育人方面的具体表现,与现代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发挥乡贤对乡村社会熟悉和了解的优势,就各类民事纠纷进行调解,在心理上易于为民众所接受,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与冲突,维持乡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现代乡村治理过程中,借助乡贤文化,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促进乡村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贤是连通国家和乡村的桥梁。他们可以以自己的学识、技艺、经验和财富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促进乡村的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正能量。如,乐平塔前镇岩前村乡贤余勤,现任深圳市的景德镇商会会长,2013年个人出资30万捐建大单小学。临港镇古溪村乡贤吴光培,是乐平市公路局退休职工。他发挥余热,热心公益事业,十几年辛勤如一日,无偿维修整平古溪电站至洪源村的道路。再如,洪岩镇下埠段村乡贤洪福寿,早年在外打拼多年并发家致富,最终抵不过洪岩乡亲的盛邀,毅然返乡创业,成立洪岩镇下埠段村宏盛畜禽林木专业合作社,投资经营800多亩苗木,100多亩果林,30多亩名贵树木及万余只蛋鸭等,现每年养殖产生经济效益30多万元,常年聘用工作人员10人,季节性解决周边100多个富余劳动力就业。2013年被选为村支书以后,他多方筹措资金,跑项目,完成董家湾、王冲坞等自然村的进村入户道路水泥硬化。他发动村民自筹资金,自身投入64万元,完成三门亭、董家湾两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硬化道路,新建维修灌溉水渠1600多米,绿化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红檵木等3000余株,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90%以上村民将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乐平市以乡贤文化推进现代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
乐平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域面积1973平方千米,辖20个乡镇(场),总人口93万,有农村基层党组织606个,党员16615名。工业产业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机械电子、绿色食品为主,农业以种水稻、蔬菜为主,是江西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和蜚声海内外的江南“蔬菜之乡”。乐平市自1992年撤县设市以来,每年都有10多万名农村劳力外出务工,近些年,全市约19.5万人赴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相较个人财富,乐平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绝大部分乡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仅仅依靠政府转移支付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近年来,乐平市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传承推介乡贤文化
乐平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史载“一王二侯三附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状元、榜眼与探花,三百多位进士郎”,名彪史册的“洪公气节,马公文章”就是杰出的代表。挖掘、丰富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乐平市高度重视传统乡贤文化的挖掘,注重发挥历代乡贤的示范作用,把弘扬乡贤文化作为完善农村治理、激励引导新乡贤回乡创业、提升乡贤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抓手。一是保护乡贤文化遗产。重建了洪皓故居,修缮了马氏宗祠、荷园,恢复了神剑井等多座名人建筑,它们如今已是乐平一张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成为每个乐平人的骄傲和精神财富。二是修订乡贤宗谱。在修订宗谱的过程中,整理提炼乐平古代乡贤的家规家训,让优秀的传统伦理规范发挥古为今用的价值。三是修建历史文化街区。全面启动了老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性改造工程,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乐平城市建设之中,命名了洪皓路、马端临路、廷鸾路和刚中路等城市道路;在城市核心区域,建立了洪皓森林公园和马端临文化公园;修复了浒崦古戏台(该戏台获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乡镇集市开辟了乡贤长廊、乡贤榜等。四是成立乐平市历代名人暨洪马研究会。由研究会牵头,组织专家、学者摸清乐平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历史名人、乡贤名士、传统文化基因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五是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包括历史文化或历史名人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吸引各地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乐平进行学术交流。如,举办“纪念我国现代陶瓷工业先驱、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汪璠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海内外50余名汪氏后裔来乐平“寻根认祖”。六是运用报、刊、网等渠道,全面宣传、推介乐平的历史文化。如,制作传统家规家训微电影《泥印》,讲述乐平先贤马廷鸾晚年为子孙留“遗产”的故事,歌颂其“四留”精神。通过传承、弘扬乡贤文化,进一步激发了当代乐平乡贤情系桑梓、“知我乐平、爱我乐平、兴我乐平”的炽热情怀,提升了乡贤文化的感召力。
(二)鼓励乡贤回乡创业
近年来,乐平市专门为乡贤返乡创业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了激发乡贤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的热情,每年初三乐平市委市政府均组织团拜会,邀请乡贤参加。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抓住农村“乡土社会”的特点,细微关怀乡贤,在乡贤回家探亲时给以细致的安排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外出乡贤深深感受到家乡民众的深情厚意。乐平电视台在《乐平新闻》等节目中及时报道先进乡贤及乡贤组织的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接渡镇续湖村老年协会,每年冬至都要在为村里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成功人士家庭中评选出若干个“五好家庭”,并公布上墙,敲锣打鼓送奖牌挂上“五好家庭”门户,以激发外出乡贤致富不忘家乡、回馈故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发挥乡贤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老年协会及各种专业行业协会,将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乡贤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现在,有不少在外地创业的乡贤主动要求回乡,参与村里公益事业,并参加村民理事会及各种专业协会,村民理事会及专业协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在乐平,村民理事会及专业协会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仅后港镇,乡贤们就回乡组建了莲藕合作社、板栗合作社、水稻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养殖合作社、水产合作社等10多个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000余人。后港镇义方村养殖合作社乡贤朱国虎,个人养羊1000余头、野鸡上万只,种植水稻800多亩,年经济收入10多万元。
(三)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
自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乐平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体做法是:
第一,鼓励乡贤回乡担任村干部。利用换届契机,将一大批有经营头脑、社会声望的乡村能人吸引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到目前为止,乐平市有70多名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是外出乡贤回村任职。
第二,引导乡贤参与小城镇建设。乐平市各级政府积极为乡贤参与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如,众埠镇党委政府,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龙山森林公园、沿河路商贸街、十里洋街商业中心、端临安置小区、乐华锰矿棚户区改造工程、众埠返乡创业工业园主干道工程、中心幼儿园、众埠派出所、新区道路网等,为乡贤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第三,引导乡贤参与乡村公益事业。在乐平,乡贤参与公益事业的案例甚多。如浯口镇石明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汪一兵,为村里兴建村民活动中心个人出资50多万元,出资10多万元修路、沟、渠,清於2000多米;接渡镇儒林村虾笼协会会长方和泉,组织本村及周边富余劳力1000余人,在家编织虾笼,每人每月得加工费2000多元;浯口镇石明村乡贤汪艳霞,个人投资2000多万,创办石明养羊专业合作社,带领260户村民共养羊近万头;浯口镇寨下村乡贤方利汉,原市公路局退休职工,退休回乡后担任村民理事会会长,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仅两年寨下村便旧貌换了新颜。还有不少乡贤,扶危济困,帮扶农村弱势群体。如高家镇山田村乡贤童长春,个人出资40万元修建高家中学,并每年出资2万元作为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
第四,引导乡贤参与纠纷调处。发挥乡贤在人缘、威望等方面的优势,协助调处乡村邻里纠纷,维护乡村稳定。如,众埠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简称“三老”人员)在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成立了众埠镇“三老”人员调解委员会,重点调解老人赡养、妇女权益保障、邻里纠纷、农林水利纠纷,每年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余件。
三、对进一步弘扬乡贤文化推进现代乡村治理的若干思考
当前,在我国农村人口仍为多数,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方式、农民思想观念等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乡村治理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更关乎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百年目标能否实现。在现实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是 “强干弱枝”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乡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乡村其他自治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社、村民个体等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身在乡村治理中的责任和优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农村公共事务大多由基层党组织承担。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有的村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有的教育、卫生服务设施落后;有的农业科技信息设施缺乏,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盲目性。三是乡村治理对象“缺席”。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在农村有知识又年轻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都是妇孺老弱,甚至还有许多举家搬迁进城镇的,导致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缺席”。四是民主监督机制缺乏。部分村干部封建家长作风、专制思想严重,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存在由少数干部说了算的现象,使农民利益诉求反映渠道出现“村梗阻”。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甚至有失真、造假现象,尤其是村级财务、低保发放、各项惠农政策补助等都存在不规范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现代乡村的治理,也不利于乡村社区的稳定。如何创新乡贤文化,进一步发挥乡贤文化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领导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所以,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对各类乡贤组织的正确领导和统筹管理。一是要加强对乡贤组织牵头人等关键人物的遴选,规范乡贤组织会员的发展,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引导其积极参与乡村公益事业。二是要加强对乡贤组织的教育管理,注意把政治觉悟高、热忱为乡民服务的人培养成党员,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力军。同时,要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带头致富和创业发展的模范。三是要在有条件的乡贤组织中成立党支部,使党支部与乡贤组织的领导关系由“被动引导”向“主动领导”转化。四是要防止个别人或个别组织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经济实力,越俎代庖抛开基层党组织,随意插手村级事务,甚至干扰基层党组织的正常工作。
(二)大力弘扬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善行义举
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村落,千百年来,都会涌现许多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如办学、助教、扶弱、修桥、铺路等感人事迹,以及他们教育子女的家训家规,都是贴近百姓、扎根乡土,引导民众守道守义向上向善的最朴素的精神原动力,应给予大力弘扬。一是要保护乡贤文化遗产,努力挖掘整理本乡本土、从古到今、有地域特色的乡贤的感人事迹的史实资料。二是要大力宣传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善行义举,把弘扬乡贤文化作为农村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培育新乡贤,表彰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和优秀乡村干部。这些新乡贤生活、工作在村民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当地村民影响极大。对他们进行表扬,就是对新乡贤传递正能量的肯定。四是要创新宣传载体,通过乡贤文化长廊、村文化礼堂、户家训教育点的建设,广泛宣传乡贤的善行义举。乐平市临港镇在镇老街建立“善行义举乡贤榜”宣传墙,图文并茂地宣传优秀乡贤的善行义举,就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建立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
乡村治理工作千头万绪,除乡、村、组干部外,农民是最重要的主体。但随着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乡村留守下来的大都是妇女、儿童、老人,俗称“386199部队”,乡村治理中存在严重的“主体缺位”现象。为此,我们在弘扬乡贤文化时,应鼓励、支持新乡贤返乡创业反哺乡村,使之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一是新乡贤要增强反哺家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认识到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大有作为的善事,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所指出的那样:“要鼓励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农村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新乡贤主动参与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伟大实践。二是有必要出台乡贤反哺的配套措施,为新乡贤反哺家乡提供良好的政策扶助、基础条件支撑。比如出台帮扶资金相关配套制度,为项目跟进提供组织保障等。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一些走出乡村工作或创业的年龄相对稍长的乡贤,担心返乡后万一生病闹灾没有良好的医疗卫生保障。因此,必须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切实解决他们返乡的后顾之忧。
(四)积极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
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建立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机制。鼓励有意愿的优秀乡贤参加村“两委”的换届选举,选拔优秀乡贤挂职“镇长助理”“村长助理”,选拔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如乐平浯口镇梅溪村乡贤李玉崽,在个人创办养猪场、服装厂的基础上,致富不忘乡亲,2008年成立村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解决留守妇女、老人就业。2013年获评全省青年创业致富标兵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个人,还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同年,通过选举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两年在他的带领下,村民走上了水泥路,喝到了自来水,上的是卫生干净厕。梅溪村获得“全国农家书屋示范书屋”“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二是搭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动载体。特别要做好新乡贤的档案资料整理工作,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新乡贤,鼓励他们返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可组建乡贤调解工作室、乡贤慈善基金会、乡贤参事会等各类乡贤组织,为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用武之地”。三是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以村民为主体,定期监督评价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效。这样,既能发挥乡贤的榜样作用,又能激发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乐平县志编纂委员会.乐平县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先明.乡贤: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N].北京日报,2014-11-24.
[3]吕德文.乡村社会的治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4]马永定,戴大新,张俊牯.乡贤及其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绍兴市孙端镇村级乡贤参事会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
责任编辑魏佐国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吴雄妹(1982-),女,江西乐平人,中共乐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及乡村治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6)03-0065-07
地方治理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