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芝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论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谢卓芝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思考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的导向方面,他们都认为改革是破解时代最凸显、最紧要问题的必由之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前提方面,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习近平提出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是对改革前提认识的升级和深化;在改革的战略目标方面,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习近平提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建构了更完备的改革战略目标体系;在改革方法论方面,邓小平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验中探索真理,习近平注重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相结合的“顶层设计”,这是改革方法论的递升和发展;在改革标准方面,习近平在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上,从“注重经济的发展”到更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注重“是否有利于人民”到更强调“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更加重视公平,改革成果惠及民众。习近平改革思想与邓小平改革思想一脉相承,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新发展,是对改革规律更加全面、深刻和科学的把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
〔关键词〕邓小平;习近平;改革思想
三十多年前,邓小平以空前的理论勇气与政治智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的重要思想、观点,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改革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入思考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在继承邓小平改革思想丰硕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契合了当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现实需要,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术界对此一直热情不减,高度关注,关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的文章可谓灿若繁星、浩如烟海。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后,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迅速吸引了广大专家学者的注意,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但是,目前理论界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还为数不多。学者胡涵锦深入分析了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关于改革的要求、改革的方法和改革的心态三个维度的逻辑演变,清晰地展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1〕学者包心鉴着重从改革的历史地位、总体目标、问题导向、领导方略四个方面入手,阐明了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导作用,〔2〕等等。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邓小平与习近平两位改革家的光辉思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视角的遮蔽,笔者拟对邓小平与习近平关于改革的导向、前提、战略目标、方法论和标准等方面的论述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有所补益。
一、改革导向的新认识
众所周知,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曾经走了不少弯路,遭遇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巨大挫折。尤其是“文革”期间,“四人帮”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搞“穷过渡”,对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又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指导思想的干扰,经济发展一直徘徊不前。在此背景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于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言,他在发言中号召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这次发言为随即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还预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也已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我国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4〕。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以及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又阐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5〕
在邓小平与习近平看来,改革是破解相应时代背景下最凸显、最要紧的问题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他途。
二、改革前提的新要求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一系列新问题。〔6〕思想不解放,条条框框多了,永远发展不起来。他还在会见外宾时多次表明:“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7〕过去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得到了不少教训。现在,“我们的改革经验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8〕,走自己的路。从这些精辟论述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改革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改革开放的必要前提。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关头,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利益日益固化、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的新情况,习近平提出,应更加坚定信心,更大凝聚共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信心,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9〕。坚定信心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0〕。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11〕。凝聚共识的关键在于考虑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利益格局,“求同存异”,提炼出最大公约数,在改革开放上聚焦,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能量。
“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是在利益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升级版。
三、改革战略目标的新构想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改革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制定合乎实际的发展战略目标,既不保守,也不冒进,才能使改革取得成功。1987年8月,邓小平在与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谈话时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12〕此后不久,他又将“第三步”的时间更加明确为“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在南方谈话中,他还在更加细化的层面指出,要抓住时机,做到“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而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改革总目标的确立说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传承了邓小平关于改革战略的基本观点,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作出了更远的谋划,建构了内容丰富、结构优化、逻辑严谨的改革战略目标体系。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首次将改革总目标明文写入党的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自信。
四、改革方法论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是一场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靠的就是敢于试验。邓小平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实验证明正确的,就坚持下去,即使试错了,也不要怕,赶快改正,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15〕此外,他还提出了不搞争论的观点,因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6〕。一言以蔽之,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方法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试验中求真理,这套方法论在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的初始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7〕关键是要遵循以下两点: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一是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18〕;二是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19〕。
显然,从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习近平的“顶层设计”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光辉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结果,是改革方法论的新递升与新发展。
五、改革标准的新论断
1992年,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思想混乱,在改革上迈不开步子,邓小平指出,改革有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邪路,“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论断,它的提出实际上帮助大家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为改革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改革在正确轨道上运行。
在新的改革背景下,习近平强调,“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21〕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又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22〕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所提的“三个有利于”较之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有了新的意蕴,它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更强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它不仅注重“是否有利于人民”,更强调“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原因在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发展起来,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蛋糕”做大;而习近平引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关键在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习近平改革思想与邓小平改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时空条件下的新思考和新认识。也就是说,习近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新发展、新境界,是对改革规律更加全面、更加深化、更加科学化的把握。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涵锦.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及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7):22.
〔2〕包心鉴.从邓小平改革思想到习近平改革论述[N].光明日报,2014-08-20.
〔3〕〔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131.
〔4〕〔5〕〔9〕〔10〕〔11〕〔17〕〔18〕〔19〕〔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8,30-31,16,31,30,32,43-44,142.
〔7〕〔8〕〔12〕〔13〕〔15〕〔16〕〔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95,251,376-377,372,374,372.
〔1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2.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089-05
〔作者简介〕谢卓芝(1993),男,湖南涟源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12XDJ016)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