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王军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作了历时态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发展深化,先后经历了由主动自觉维护自己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到研究、丰富和创新发展本土文化,再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最终升华为正确应对全球化挑战,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四个阶段。〔1〕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传承文化的根基命脉、认识文化的内在力量、把握文化的核心要素、探索文化的发展规律等四个方面。〔2〕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文化的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着正确的把握和基本方略有着科学的规划。〔3〕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的理解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内在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清醒。〔4〕还有学者特别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确立了当代中国文化之“魂”;二是提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分”的思路,要求做大做强当代中国文化之“体”。〔5〕上述有关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学者在作历时态考察时,看到了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却对其间的一脉相承挖掘得不够;更多学者对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横断面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然而缺少纵深的考察。为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强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梳理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处理思想文化上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也丝毫没有放松、忽视过。1944年,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6〕毛泽东还强调,如果只懂军事、政治,而不懂经济、文化,那么这个共产党就没有多大用处。〔7〕为此,他还鼓励陕甘宁边区学会文化建设,掌握这一本领,努力成为全国模范。〔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样高度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和改造,在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给“文革”中长期受压抑的文艺工作者鼓劲,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9〕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绝迹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对此,邓小平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在继续强调“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并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提出了“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11〕的重要论断,并将文化建设纳入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2〕。当人类迎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尽管类似“一战”、“二战”这样的大规模战争得以有效避免,世界总体趋于和平,但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却日益激烈。胡锦涛在进一步强调文化之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3〕。随着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来并产生广泛影响,“文化软实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文化建设”在很多地方变成了“文化软实力建设”。胡锦涛200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从“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两个角度,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视为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14〕此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文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为此,习近平还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5〕
总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自觉将文化建设和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
与巩固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双百”方针也多有重申和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也反复强调了巩固主流文化的重要性。譬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也不能例外。”〔16〕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又重申:“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17〕
改革开放后,针对十年内乱以及历史遗留因素在人们思想认识上造成的消极后果,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由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抵制和斗争不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在意识形态领域泛滥,以至酿成“八九政治风波”。风波平息后次年,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强调指出:“‘双百’方针与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19〕进入新世纪后,江泽民又强调:“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0〕因此,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应该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隐蔽和激烈。对此,胡锦涛指出:“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1〕为抓好主阵地,打好防御战,提升软实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习近平同样专门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2〕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巩固、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亲自召开文艺座谈会等举动,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羞辱、掠夺,知识分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反思,最终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结为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以至于不少知识分子恨不得将传统文化全部扔掉,在文化领域实现全盘西化。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割裂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会照搬历史搞复古主义,因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批判继承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毛泽东终其一生都酷爱传统文化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不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某些知识分子那样激烈反对传统文化,而是有着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性态度。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23〕在这里,毛泽东已经非常明确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方法对传统旧文化和现代新文化的关系作了说明,并且提出了继承的标准,即传统文化中具有“民主性”、“革命性”的东西。
邓小平坚持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思想,并强调不能彼此割裂。〔24〕对于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一些错误,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有封建主义余毒的影响,因此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性的东西批判较多。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危害。……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25〕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邓小平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相对较少且批判居多,但是并不意味着邓小平不重视传统文化,而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形势与任务使得邓小平把他的关注点侧重在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等方面。
江泽民和胡锦涛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多有强调。2000年江泽民在兰州主持召开西北地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时指出:“要发挥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26〕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7〕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抓住有利时机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任务艰巨。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一个新的传统文化高潮已经来临。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到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就多达13次,其论述之密集、丰富、精妙,由此掀起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潮。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8〕2013年12月底,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9〕。从上述讲话来看,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洋溢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自信,并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0〕。
回顾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难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都采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态度,因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一脉相承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批判继承,与时俱进体现在将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发展的形势、任务相结合。从纵向的变化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更有底气和自信了。
四、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
近代以来,中国在列强的炮火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因而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怀有十分复杂的感情,其中既有“全盘西化”的盲目拜服和文化自卑,又有全面排外的骄傲自大和文化保守,乃至带有调和、折中色彩的“体用”之争,也反映出中国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时的焦虑和迷茫。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前,中国人或因愚昧保守,或因救亡心切而易走极端的话,那么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被先进的中国人掌握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1〕,于是开始以冷静、理智、客观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盲目抵制固然不对,照单全收也是极其有害的,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阐释得很透彻:“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32〕尽管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毛泽东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然是我们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以及国内“大跃进”、“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极左路线、运动的影响,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陷入了和西方的极端对立,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偏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挽回时间损失和加快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邓小平着力肃清极左思想的影响,多次提出要向外国学习。1978年5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代表团时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世界各国后来不是也利用了嘛!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又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4〕与毛泽东时代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比,邓小平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这与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更加紧迫的发展任务是分不开的。
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思想,同时又强调了吸收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35〕胡锦涛也认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36〕“不能妄自菲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应该有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尺度。
在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时期,我们不仅将注意力放在自身文明的存续,更要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博大宽广的胸怀、友善平等的态度谋划人类文明、世界文明的发展。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37〕习近平关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体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智慧气度、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总之,大胆吸收外来文化是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我们在一如既往地强调大胆引进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在努力出口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心态上的“逆差”正在缩小。放眼未来,中国文化必将如汉唐时期一样,再次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作出重要贡献。
五、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部不断创新、自我超越的历史,特别是在考察科技史时更是如此。当一个社会创新氛围浓厚、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劲时,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之则会停滞不前、衰败腐朽。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就源于文化上的保守僵化,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因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将“创新”深深地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灵魂与血液中。
毛泽东关于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突出体现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上。针对党内一部分同志中党八股的毒、犯教条主义错误的情况,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他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38〕为此,他要求党内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和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吸收外国语言中的有益成分。〔39〕毛泽东在这个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对“实事求是”典故在保留古义的基础上,又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从而用中国人熟悉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由此可见,思想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继承和发扬。
邓小平与毛泽东一脉相承,同样是从反对教条主义出发,来谈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着重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0〕他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又指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41〕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创新发展来说,也要立足于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充分吸收借鉴。
江泽民将“创新”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创新的动力、方法、层次等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42〕江泽民揭示了实践是创新的根源,我们创新发展当代文化也只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相辅相成。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43〕2008年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又强调,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44〕文化创新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是文化创新的使命所在。
习近平同样认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5〕。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得以新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创新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此外,习近平还指出了文艺创新的源泉和途径。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46〕在这里习近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阐明了文化创新的主体和动力是人民群众。
总之,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不断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云.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04):40-45.
〔2〕田嵩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2):8-10.
〔3〕张远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59-63.
〔4〕赵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9):15-19.
〔5〕方克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之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2):75-82.
〔6〕〔7〕〔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108,120.
〔9〕〔24〕〔25〕〔33〕〔40〕〔4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209,37,329-331,111,143,211-212.
〔10〕〔18〕〔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40,37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0.
〔12〕〔20〕〔26〕〔4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97,62,537-538.
〔13〕〔21〕〔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684,756.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12.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16〕〔38〕〔3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840,837.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
〔2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3〕〔3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706-707.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7.
〔28〕〔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161.
〔30〕〔37〕〔4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5(2).
〔3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8.
〔36〕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08-13.
〔44〕胡锦涛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文化保证[N].人民日报,2008-01-23(1).
〔4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0-15(1).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035-10
〔作者简介〕王军(1985),男,湖北嘉鱼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大学生文化心态调查与分析”(15Z141)
〔收稿日期〕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