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75年领导全面整顿时的战略思维

2016-03-19 10:17张爱茹
邓小平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战略

张爱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三编研部,北京 100017)



邓小平1975年领导全面整顿时的战略思维

张爱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北京100017)

〔摘要〕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临危受命的邓小平于1975年在艰难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历史不长,但影响深远。在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了政治家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和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值得全党干部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他当时强调,要着眼于全局,要求全党讲大局,务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着眼于当前,着眼于现实,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着眼于长远,提出了今后25年的发展远景,其关键是教育部门要后继有人,科学研究工作要后继有人;要放眼世界,国际形势变了,就要用新的战略概念来代替过时的、不符合现实的概念,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作为制定世界战略的出发点。

〔关键词〕邓小平;全面整顿;讲大局;1975年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1975年,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力挽狂澜,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短短几个月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1975年开展的全面整顿虽历时不长,但影响深远。为什么邓小平在复出后不长的时间里能够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领导全面整顿,并很快取得成效?他果断决策背后的战略考量又是怎样的?回顾这段交织着“邓小平和毛泽东和‘四人帮’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过程”〔1〕,当年临危受命的邓小平,在艰难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所表现出的一个政治家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和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战略胆识、战略胸怀和战略气度,尤其难能可贵,对于我们当前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着眼于全局: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着眼于全局,把握大局,是为了抓住时机,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治路线。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时把握大局的战略眼光和胆识尤其令人感佩。

全面整顿,是以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上提出的以“四个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三项指示为纲”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

邓小平提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就是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提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2〕什么是“三项指示为纲”?他说:毛主席最近有三条重要指示,一条是关于理论问题的,要反修防修,再一条是关于安定团结的,还有一条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重要指示,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这三条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分割的,一条都不能忘记。〔3〕在此之前,虽然毛泽东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项指示已经被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但是并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提到全党工作的“纲”的高度。是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过程中第一次把这三项重要指示联系在一起,并提出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总纲。由此,“三项指示为纲”成为1975年整顿和人民同“四人帮”及“左”的错误作斗争的著名口号。

邓小平提出以毛泽东的“三项指示为纲”进行各方面的整顿,选择的时机也很合适。当时,经过“文化大革命”将近九年的长期动乱,全国各方面工作都陷入严重混乱的状态。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动乱和国民经济严重下滑的局面,毛泽东决心尽快结束“文化大革命”,并在1974年下半年至1975年初先后提出了三项指示。这三项指示,集中反映了当时全国上下久乱思治的强烈愿望,举起这面旗帜,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邓小平进行整顿的主要障碍和对手是“四人帮”。这三条指示,特别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是毛泽东与‘四人帮’的一个根本分歧”〔4〕。邓小平以毛泽东“三项指示为纲”来领导和进行整顿,“四人帮”很难明目张胆地反对,这就在同“四人帮”的斗争中占据了主动。果然,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的主张“获得了毛泽东的支持。邓小平接受了毛泽东的提法,只是把侧重点放在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上面。这也当然遭到‘四人帮’的强烈反对”〔5〕。一场激烈的政治交锋不可避免。

针对“四人帮”要把学习理论、“反经验主义”作为各项工作的“纲”,邓小平抓住毛泽东三项重要指示所体现的正确思想和决策,把毛泽东虽然说过、却没有突出的后两项指示提升到了“纲”的高度,既强调三项指示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又指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大局”,并在不同的场合一再提出和强调全党要讲大局,要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不能妨害这个大局。在“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还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大局,并以“三项指示为纲”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提到了政治高度,这是一条与“阶级斗争为纲”针锋相对完全对立的政治路线。

针对“四人帮”打着毛泽东的旗号,对毛泽东的指示断章取义、另搞一套的做法,邓小平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着各个领域的实践”,要搞好整顿,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紧密联系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不能听到风就是雨”。这实际上涉及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联系后来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这是他后来形成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最初表述。

针对“四人帮”强加给坚持抓生产和业务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唯生产力论”的罪名,邓小平批驳了当时盛行的“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的说法,指出:“这是大错特错的。”他从当时的生产实际出发,指出:“今年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生产再搞不好,势必影响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形势,认真抓这个问题。”〔6〕他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我们强调劳动生产率,强调科学技术,不能算作‘唯生产力论’。如果不讲这些,还能谈得上社会主义总路线吗?我们总是要把革命和生产都搞得好才行。”〔7〕并在这个问题上全力恢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观点。他提出:现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不然怎么过渡到共产主义?各取所需,是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嘛。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8〕中国这么多人口,国民经济搞不上去怎么行?我们一定要搞上去。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9〕

针对“四人帮”“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观点,邓小平批驳了“四人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的歪曲和割裂,指出,没有穷的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他后来说,我在1974年、1975年时就批驳了“穷的共产主义”,〔10〕就试图进行工作重点的转移。

胡乔木曾经这样解析“三项指示为纲”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基本路线的联系。他说,邓小平“把侧重点放在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上面”,“这两个口号的实质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到十三大和十三大以后,都还起着指路标的作用。这里已经提到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另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当时还不可能提出来,只能叫整顿,实际上内容不但包含了改革,也包含了开放。当时主要是指对外贸易,首先是引进国外先进项目”〔11〕。

正是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这个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以“三项指示为纲”作为指导思想领导1975年整顿,才在全力推进整顿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四人帮”的阻力,取得了很大成功。

邓小平以“三项指示为纲”指导全面整顿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当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简称《论总纲》)中。《论总纲》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阐释毛泽东三项指示的基础上,阐明了整顿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突出强调了实现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当时条件下,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尖锐批判极左思潮的一篇重要文章。”〔12〕可以说是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的政治纲领。不久,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论总纲》和《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几个问题》一起被“四人帮”称为“三株大毒草”而受到批判。

二、着眼于当前,着眼于现实: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

邓小平不仅放眼全局,善做战略谋划,而且放眼当前,注重战略落实。

“现在是问题成堆”,这是邓小平1975年1月提出“军队要整顿”时,对当时全国形势的一个总体概括。

那么,在问题成堆、困难重重的形势下,要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把处于严重下滑状态的国民经济搞上去,从何入手呢?分析的结果,邓小平决定:立即对铁路进行整顿,迅速扭转局面,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创造条件。〔13〕

铁路是贯通全国的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全面夺权后,铁路系统形成了长期对立的两派以至多派,派仗不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生产下降、事故惊人、堵塞严重、规章制度不严和劳动纪律松弛等严重问题。特别是徐州等几个铁路局严重阻塞,严重影响了津浦、京广几条大干线的运输。在了解到铁路运输系统的这些严重问题后,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铁路问题太严重,不抓不行了。〔14〕

从1975年1月下旬起,邓小平陆续同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国家计委副主任兼生产组组长袁宝华以及刚刚走马上任的铁道部部长万里等谈话,研究工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部署整顿铁路的问题。他强调:“怎样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件大事。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铁路运输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打乱了,整个计划都会落空。”他指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别是‘高、大、半’:就是高度集中,大规模动作,半军事化。”为此,他明确提出:“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加强统一,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坚决反对严重妨碍大局的派性。”〔15〕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铁路整顿的领导,他指示铁道部为中共中央起草一份关于解决铁路问题的文件,“要写清楚有关方针政策”〔16〕。当年3月5日,这份文件经毛泽东审定作为1975年9号文件《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发出。这份铁路整顿的纲领性文件是整顿的第一个文件,对后来其他领域的整顿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明确了方向,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17〕。举要驭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和敢于碰硬,是他一贯的作风。他在不同的场合一再讲,解决铁路问题“不能拖,不能等”〔18〕,他说:“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政策。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19〕邓小平的讲话和《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的9号文件,为铁路整顿规定了任务,制定了措施、指明了方向。

令行禁止,限时完成。邓小平派铁道部长万里率工作组赴问题最突出的徐州,宣讲和贯彻落实9号文件精神,经过短短12天的整顿,“徐州铁路分局21个月没有完成国家计划,4月份提前三天完成了国家计划”〔20〕。

整顿一抓,立见成效。继徐州之后,问题较多的太原、郑州、南昌、昆明等铁路问题,经过整顿也很快有了改观。到6月中旬,“文化大革命”以来多年没有的“铁路正点”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使人们看到所谓老大难问题,真正解决起来也不是难得不得了。〔21〕

铁路整顿初战告捷,经济整顿随即全面展开。3月25日,他在听取万里关于徐州铁路分局情况的汇报时插话说:“铁路一通,就暴露出冶金、电力等各行各业的问题。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样工作,怎样解决老大难问题。下一步的中心是要解决钢的问题。”〔22〕5月,他开始重点解决钢铁工业整顿问题。他提出钢铁工业要上去,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必须坚决同派性作斗争,必须认真落实政策,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鼓励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抓生产,敢于同派性进行坚决的斗争,不要怕个人被打倒。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

随后,邓小平在他主持召开的各种类型的会议上,明确、坚定地提出要进行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他强调:“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23〕关于领导整顿的态度,他强调:“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这半年来,我讲了多次话,中心是讲敢字当头。有个‘老大难’单位,过去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后来下了决心,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24〕

短短几个月的整顿,成效显著,很快就把中国从持续九年的动乱中初步解脱出来。邓小平后来说过这样几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他当年领导全面整顿时的战略考量:

谈到整顿时的工作方法,他说:我在1975年抓的中心工作,就是抓稳定,抓秩序,恢复生产。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25〕

谈到整顿时的用人之道,他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26〕

谈到整顿的意义,他说:“其实,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27〕

他还说:“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的改革是很得人心的,反映了人民的愿望。”〔28〕

三、着眼于长远:今后25年发展远景,关键是教育部门要后继有人,科学研究工作要后继有人

谋划未来,要有宽广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胆识。在领导全面整顿中,邓小平既立足于解决当时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敢于碰硬的气魄披荆斩棘,横扫当时严重影响、妨碍“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种种“拦路虎”,也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谋划中国今后的发展。

邓小平并不满足于整顿所取得的成绩,他的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为了实现四届人大提出的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想通过对各方面工作的整顿尽快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完成1975年度计划,他更长远的考虑则是要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走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6月,他提议国务院召开计划工作务虚会,集中研究怎样加快速度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作出今后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从6月16日开始,国务院召开计划工作务虚会,通盘研究整个经济工作的整顿问题。会议揭露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散和乱,必须狠抓整顿,强调集中。会议对计划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物资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的整顿以及经济部门整顿领导班子、加强职工训练、建立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研究了今后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就如何发展钢铁工业、调整机械工业、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安排好轻工业市场、发展科学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为编制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十年长远规划作了准备。会议决定,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思想搞一个关于工业整顿的文件,认真总结铁路运输、钢铁工业整顿的经验,吸收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加快发展工业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这个文件由国家计委负责起草,后几经修改定名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8月1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对《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初稿进行讨论。他在会上就加快工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谈了七点意见,包括: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抓好产品质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等。他用“大政策”、“重大政策”和“一件大事”、“一个很大的问题”等来说明他提出这七点意见时的战略思考及其战略意义。〔29〕他这次讲话的精神,反映在了9月形成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工业二十条》)。

《工业二十条》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1961年主持制定的《工业七十条》的继承和发展。文件根据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系列讲话的精神,吸收工交战线整顿的经验,对工业的全面整顿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对整顿企业、加快发展工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指导工业全面整顿的一个重要文件。虽然,因为“四人帮”干扰破坏,《工业二十条》没能形成正式文件下发,但它的主要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邓小平不仅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而且具有怎样去实战略谋划的远见。在领导全面整顿中,特别强调提倡科学和教育,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战略远见。

科技教育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当时,由于“四人帮”的严重破坏,许多科研机构长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为此,邓小平提出,必须对科技教育领域进行整顿,尽快把科技工作搞上去。

9月,他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胡耀邦等汇报《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汇报提纲》)时说:“我在大寨会上说,农业搞不好就要拖工业的后腿。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议一下。”他说:“要后继有人,这是对教育部门提出的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要解决教师地位问题。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0〕他还多次强调:“教育工作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水平,今后二十五年发展远景,关键是我们教育部门要培养人。科学研究工作后继有人问题,中心是教育部门的问题。”〔31〕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科学院起草《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即《汇报提纲》)。邓小平后来说:一九七五年,我过问了一下科学院的工作,搞了一个《汇报提纲》,但“四人帮”说是一株大毒草,现在变成香花了。《汇报提纲》对一些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写得很委婉。“四人帮”胡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32〕

四、放眼世界:国际形势变了,就要用新的战略概念来代替过时的、不符合现实的概念。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是我们制定世界战略的出发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后,有了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的机会。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同时,还分工主管外事。期间,他接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各种代表团或外宾60多批次。在对外交往中,他根据不同对象,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宣传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国际形势、对和平与战争等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从更宏大的国际视野谋划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是1974年4月由邓小平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发布到全世界的。在领导全面整顿的过程中,邓小平是除了毛泽东之外,对“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阐述得最多、最深刻的。他说:去年年初,毛主席同卡翁达谈话时第一次向外宾阐明了“三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这是他考虑了好几年才提出来的。现在,两个阵营已不复存在,过去所谓两个阵营是两个世界的概念,已不能反映现实了。阵营的划分是一个战略概念、战略估计,国际形势变了,就要用新的战略概念来代替过时的、不符合现实的概念。〔33〕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是我们制定世界战略的出发点。〔34〕

5月12日至17日,邓小平出访法国。访问期间,邓小平“利用时机,多做工作,扩大了影响,增加了中法相互了解,推进了我们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联的国际统一战线”〔35〕。他提出,正是“出于政治上考虑”,中国愿意在“同等优先”的原则下,同法国发展经济关系。 他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支持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改变旧的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合乎现在实际的新的经济秩序”的立场;赞成用对话的方式而不是对抗的方式同石油生产国解决能源问题。〔36〕

这一时期,邓小平多次会见美国客人,在处理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方面,他既坚持原则立场,以我为主,又求同存异,耐心说服,促使美方接受中方的条件,使中美关系朝着逐步实现正常化的目标前进。基辛格后来说,毛泽东和周恩来希望改善中美关系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邓小平与他们不同,他更重视国内的发展,并且已经在考虑改善中美关系能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哪些好处。〔37〕

当时,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卡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关于“反霸权主义”条款的问题上。中日两国政府从1974年11月起,就对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谈判。一开始,日本就对条约是否写上“反对霸权主义”条款犹豫不决。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各界人士时,反复阐述并表明中方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的立场。由于中方的坚持,并且在外交谈判之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对日本朝野做工作,以民间推动官方,《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最终写上了“反霸权主义”条款,于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签订。

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邓小平1974年、1975年先后到了美国和法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从中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他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有利条件,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的水平”相比较,从动态的分析中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我们这个国家还很落后。我们也有一些雄心壮志,看能不能在20世纪末达到比较发展的水平。所谓比较发展的水平,比你们、比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我国人口多,有八亿人,人均国民收入还是很低的。钢要达到你们和欧洲、日本的水平,至少要50年的时间,而到那时候,你们又发展了。又说:我们要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内还办不到,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情况,首先是人口比较多。但还有25年的时间,我们有信心达到比较接近通常说的西方的水平。〔38〕

9月,他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还很穷、很落后,不管是工业、农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说形势好,有希望,大有希望,但是,头脑要清醒,要鼓干劲,不仅路线要正确,而且要政策正确,方法正确。”〔39〕

邓小平既看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又反复强调党和人民有信心实现这一雄心壮志。按照他领导整顿的思路,如果没有后来的折腾,我国现代化建设是能逐步走上预想的正常轨道的。但是,事与愿违。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小结

重视研究战略问题,善做战略谋划,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最具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伟大的战略家。他在领导全面整顿中展现出来的抓大局、抓关键,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在把握世界大势的基础上确立建设思路的战略思维,对于我们党在当今领导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和价值。后来,他在领导我们党和国家实现历史转折,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曾几次谈到战略领导的重要性:

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40〕

1990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41〕

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重视战略领导,提倡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战略定力,要善做战略谋划、注重战略落实。他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43〕邓小平1975年领导全面整顿时的战略思维,值得全党干部很好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4〕〔5〕〔11〕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7,279,279,279.

〔2〕〔6〕〔23〕〔24〕〔29〕〔30〕〔4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4-5,35,35,28-31,32-34,90—91,

〔3〕〔7〕〔8〕〔9〕〔16〕〔17〕〔18〕〔19〕〔22〕〔25〕〔31〕〔32〕〔33〕〔34〕〔35〕〔36〕〔38〕〔39〕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0,48,25,56,12,12,12,12,29,1316,109,184,210,22,48,44,12,30、53,98.

〔10〕〔26〕〔27〕〔28〕〔41〕〔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369,81,255,355,378,

〔12〕邓小平.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47.

〔13〕〔14〕谷牧.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抓对外开放[C]//回忆邓小平: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3,153.

〔15〕袁宝华.千秋功业永世流芳[C]//回忆邓小平: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66.

〔20〕〔21〕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徐海地区贯彻执行中央九号文件的情况给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报告[J].党的文献,1999,(06).

〔37〕[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5.

〔43〕习近平.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责任编辑王生胡学举)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001-10

〔作者简介〕张爱茹(1963),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0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战略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实例与核算数据分析研究
——评《国民经济统计学》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河北省国民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