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南粤长征路之仁化篇

2016-03-19 10:11魏法谱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仁化仁化县长征

魏法谱

重走南粤长征路之仁化篇

魏法谱

结束南雄之行后,我们立即赶往仁化。沿着高速公路1个多小时就到了仁化丹霞出口。但当年红军是从广东“借道”到江西之后,沿着粤赣边界西进,从江西的聂都一带重新进入广东仁化的。绕了一个大弯,耗费时间颇多,又是靠着双腿走,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1934年10月31日,长征红军从江西聂都出发,直入广东仁化。沿途经过长江、城口、红山,直到乐昌五山。在仁化,长征红军突破了蒋介石设置在湘粤边界的第二道封锁线,并进行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休整。

在仁化县史志办徐诚林主任的陪同下,我们仁化的第一站来到了仁化县博物馆。博物馆二楼展厅里存放展出了大量的红军标语,不仅有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还有其他时期的红军标语。因为仁化富有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就开始有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就发生过著名的仁化暴动,打响了粤北湘南暴动的第一枪。双峰寨保卫战更是仁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浓厚一笔。为了加强保护红军在仁化期间留下的大量的宣传标语,仁化把散布于各地的红军标语通过整体迁移的方式,放到博物馆进行集中保存。不仅有利于保存革命文物,也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仁化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加上县委对党史工作和红色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视,近年来,仁化县党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2014年,仁化县史志办就专门召开研讨会,纪念仁化暴动87周年暨红军长征过境粤北80周年,邀请中央及省内外专家就仁化的红色历史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就如何打造仁化红色旅游名片建言献策。仁化县史志办还与其他部门合作,拍摄了《红军长征在仁化》的专题纪录片,去年又拍摄了《红色仁化永恒记忆》的纪录片,并在黄金时间播出,希望将丹霞山的绿色旅游与仁化红色旅游融为一体,打造仁化旅游新名片。

从仁化县城驱车,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铜鼓岭。长征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一部与粤军彭智芳部在此激战两天一夜。当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占领了城口,为防止粤军从仁化反扑城口,在铜鼓岭设伏,将粤军独立警卫旅彭智芳第三团牢固牵制于此。此役,红军虽然牺牲140多名指战员,但阻击了从广州增援的敌军,为城口休整和红军长征部队顺利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奠定了基础。5日,红六团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从午后起分批悄悄地撤出战斗,向主力所在方向转移,迂回到厚坑至恩村之间的岔口分为两路:一路在瑶和塘山腰折向带头村,经官奢村向左坑进军;一路在马岭桥经马奢向新洞进军。现在的铜鼓岭位于106国道边,当年的战场已经是满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旁边是修葺一新的纪念碑,是中共仁化县委员会、仁化县人民政府2008年重建的,并被列为市县级保护单位。拾级而上,庄严肃穆由心而生。

从铜鼓岭出发,再沿106国道走20多分钟,就可以在路边远眺位于半山腰的一座伟岸的墓地,这是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谭甫仁将军的墓,俯瞰整个城口镇区。谭甫仁将军就是仁化城口人,1928年加入红军,后随部队长征。其故居就在镇上,门口的标识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将军的故居,但是条件相当简陋,除了一幅照片再无其他陈列内容。

城口镇位于粤湘边境,是个隘口。镇东临东河,西临西河,东、西两河(都是锦江支流)汇合于城南,形成半岛。镇的四面群山环抱,镇北依托羊牯坳,山峰陡峻,谷狭路隘,地势险要,因此,此镇在军事上有着重要战略地位,扼守着狭谷、道口,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湘粤边境古道的交通咽喉。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在这里构筑“古秦城”城关,成为南越通荆楚之隘口,城口镇由此而得名。当时,城口是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的要塞,沿途建有多座碉堡。城口民团、部队数量也很多。在认真分析敌情后,红军决定智取城口。红军在曾保堂团长的指挥下,带领一个团的兵力,不费一枪一弹智取城口。为长征顺利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奠定了基础。占领城口后,红军曾在此休整两天,补充给养。红军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和打击地主恶霸等工作,并将所缴获的部分物品分发给了贫苦群众,所以红军在城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由于红军在城口活动众多,所以城口遗留了大量的红军旧址。

在徐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河边的水东桥。现在的水东桥只剩下了5个桥墩。但在当年,这座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是进出城口的唯一桥梁,当年红军就是从这座桥上跨越过去,将智取城口化为现实。

在徐主任和城口镇相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当年的城口老街,实地查看了红军在城口的相关遗址。城口在当年是附近的著名商贸中心,彭德怀曾在此筹集军饷,红五军攻克城口后,缴获了大量物资,而且比在汝城、桂东和南雄缴获的还要多。据他回忆,当时的“城口是广东省向湘东南出口之小商埠,有三、四百户,在城口缴获步枪数十支,子弹三万余发,筹款约三万元”。红军夜宿的正龙街、河边街,虽然有些已经改变原貌,但不少老房子仍然诉说着当年长征红军曾在此宿营的光荣历史。古街的房子历经几十年,很多已经成为危房,大规模改造不可避免,如何适当地进行保护是个问题。当年红军用来疗伤的温泉旧址,仍然泉涌汩汩。沿着街向上走,左手边曾是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的广州会馆已经不复存在,现已改为城口小学。继续向上走,沿着山坡一路向上,就到了五里山战壕和碉堡,当年红军占领城口后,曾在此警戒,防止敌人偷袭城口。这里地势险要,是扼守城口的天然屏障。

从山上一路下来,过了一条马路,就是萝卜坝,当年,红九军团曾在此举行集会,审判两名纵火犯,并在此之后,踏上继续西进的征途。当地政府希望在此建立一个纪念广场,铭记红军长征经过仁化这段历史。

在城口吃完午餐,我们驱车到了位于粤赣边境的汝城三江口。三江口地处粤赣边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正是由于红二师四团占领了三江口,从北面钳制城口,从而为智取城口打下了基础。三江口和城口的占领使得蒋介石妄图将红军全歼在第二道封锁线的计划成为泡影。现在的三江口马路休整一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俨然一个新城镇建设的样本。

从三江口回来,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红山镇。从城口镇到红山镇的直线距离大概15公里左右。但是两镇之间高山连绵不绝,一路上全是盘山公路,时上时下,路程因此而增加了一倍,很难想象当时的红军是如何走过这些山头的。

红山镇是红军长征在仁化境内的最后一站。这里有一座著名的红军桥,史载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此桥,三天三夜。因此改名为红军桥。距离红军桥不远就是红山镇政府于1969年为纪念红军长征在此牺牲的36位烈士所修建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地处一大片水田的中央,并没有专门的道路。每年清明节,镇里都会组织扫墓活动,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但因场地受限,活动规模等受到很大限制。

据介绍,当年长征的红军战士因伤掉队后,很多人因医治无效而牺牲,或者因地主反动武装迫害致死。掉队的红军战士身上携带的枪支成为重要的夺取对象。当时,一支步枪可以卖到100大洋,价格相当可观,所以不少反动分子将红军战士迫害致死以夺取他们随身携带的枪支。

在距离纪念碑不远处的小典村,还保留着两座无名红军烈士墓。烈士墓紧挨着一条小溪流,墓上杂草丛生,若不是专人带路完全不会发现这里居然有两座红军烈士墓。据村民介绍,两位红军战士在此地养伤,村民冒着风险进行了积极救助,但因伤势过重,两位战士相继牺牲。牺牲后,村民将他们葬于此地。每年都会有村民自发到此进行扫墓,从墓地上遗留的仍然光鲜的花圈可以看出此话不假。

此外,我们还实地查看了一座位于红山镇新田村李氏宗祠的红军临时指挥部旧址,因年久失修,祠堂门的半边已经倒塌,已成危房,修复旧址的工作任重道远。

由于时间紧急,长江镇等距离比较远的长征遗址我们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就匆匆赶往此行的下一站——乐昌。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

猜你喜欢
仁化仁化县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仁化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仁化掠影
好样的仁化 也应“高看”和“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