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儒学发展历程及出路

2016-03-19 10:09王文华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王文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文化批评视角下的儒学发展历程及出路

王文华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儒家思想,简称儒学,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王朝更迭和文化浩劫而不断发展,繁荣—衰落—复兴,至今不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它具有宗教的一些属性,但并非宗教,其在当下的复兴出路便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与时俱进。

文化批评;儒学;发展;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儒释道,所谓七儒二道一分禅,历史上三家此消彼长,但总的来说是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时间都占据着官方思想的位置,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因其长久的影响力而被誉为 “国学”。做为国学的儒家思想曾经面临过很多此挑战,首先是秦朝时期的法家,然后是汉初的道家,然后是唐朝时期的佛教,然后是清末民初的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然后是伊斯兰教等其他的外来文化。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堪称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如果不能自立自强与时俱进,则有被彻底同化的可能。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积极进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儒家思想进行与时举行的梳理、辨析和继承,以应对当今的文化危机。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儒家的学派按朝代划分主要有先秦之儒、汉儒、唐儒、宋儒和明清之儒等,每个对应的朝代都有相应的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极力推崇和维护,才使得儒家一直保有古代中国官学地位两千多年。

(一)先秦之儒

先秦之儒是儒学的源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 (前551~前479),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被后人尊称为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贡献除了在于整理了儒家经典著作和思想之外,还在于他将教育从贵族普及到了平民当中,“有教无类”。其弟子号称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更贤者有孔门十哲,系孔门四科的代表学生,即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分裂成了八派,即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其中子张之儒的 “博爱容众、严己宽人”影响了墨子;子思之儒的 “中庸”影响了孟子;颜氏之儒的 “坐忘”“心斋”“安贫乐道”影响了庄子;孟氏之儒即孟子一派;仲良氏之儒即子夏一派;漆雕氏之儒的 “知、仁、勇”,类似于后世的侠客;孙氏之儒即荀子一派,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乐正氏之儒即曾子一派。八派之中,以孟子和荀子最为杰出。孟子 (前372~前289),山东邹平人,代表作为 《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主张性善论,具有民主和自强的思想,具体表现为 “民为重,社稷次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荀子 (前313~前238),河北人,主张性恶论,代表作为 《荀子》。该书有些篇章写的十分华美,与屈原的 《楚辞》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除此之外,荀子跟孔子一样还是一名杰出的导师,他以 “帝王之术”带出了法家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即李斯和韩非,又堪称是法家的鼻祖之一。

(二)两汉之儒

汉儒是儒学成为官学的开始,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经历了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战乱,诸子百家之学除了法家以外都受到严重的摧残,靠一些知识分子的记忆复写才得以恢复大概,但已变得残缺不全,而且其中还难免掺杂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委托之作,真伪难辨。西汉初年奉行道家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朝强大起来后便想对外用兵驱除匈奴外患,这时便需要集中皇权,于是黄老之学便不够用了,儒家之学因其为政治服务的特性而逐渐受到重用,于是便出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的官学。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河北衡水人,是儒家公羊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为 《天人三策》和 《春秋繁露》。其学说以 《公羊春秋》为主,吸收了黄老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提出了天命思想,提倡 “天人感应”和 “大一统”。其中天人感应论最初的出发点在于劝导统治者以德治国,后来则与神秘主义巫术结合,发展成了谶纬神学。当然,董仲舒的出现并非偶然,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一些著名的儒家人物。他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公羊学派,即公羊高注解 《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二是谷梁学派,即以谷梁赤注解 《春秋》的书为基础的学说,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子夏之儒的传人。其代表人物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郑玄、马融、谯周等人。其中郑玄以注解儒家经书而闻名。

(三)唐宋之儒

唐儒是儒学与宗教的激烈论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朝代,这些宗教堪称是国教,尤其是佛教,在此时达到鼎盛,产生了一些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代表作为六祖慧能的 《坛经》。相比之下,儒家在此时是衰微的,其正统性受到严重的挑战。这时便出现了韩愈。韩愈 (768~824),河南孟州人,自认孟子的继承者,古文成就最高,被苏轼称为 “文起八代之衰”。做为儒家的自觉维护者,韩愈对佛教尤其反感,他曾亲自上书反对皇帝迎取佛骨。韩愈强调 “道统”,继承孟子的遗志,致力于挽救儒家的正统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儒家最终在宋朝时恢复官学的地位。

宋儒是仅次于先秦之儒的儒学第二高峰,其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和南宋两学。其中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的合称,南宋两学是理学朱熹和心学陆九渊的合称。首先是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系儒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研究 《易经》知名,代表作 《太极图说》和 《通书》;其次是张载 (1020~1077),陕西眉县人,儒家关学的创始人,以 “四为”知名,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作 《正蒙》和 《横渠易说》;然后是程氏兄弟,即程颢 (1032~1085)和程颐 (1033~1107),代表作 《二程全书》。两兄弟一起求学于周敦颐,一起创建洛学。哥哥程颢的唯心主义思想后来发展为陆王心学,弟弟程颐的天理思想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然后是朱熹 (1130~1200),福建三明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成为明清两朝的官学。代表作 《四书章句集注》,该书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科举取仕的权威教科书。曾讲学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名噪一时。与心学开创者陆九渊有过论争,即历史上著名的 “鹅湖之会”。他主要继承的是程颐的思想,其世界观为客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认为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其修身方法是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然后是陆九渊 (1139~1193),江西抚州人,心学创始人,曾讲学于象山书院,开创象山学派,被称为象山先生。他师承孟子 “完事皆备于我”“良知”“良能”的思想,发展出了 “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派,主张 “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他的影响下,明儒中产生了王阳明。

(四)明清之儒

明清之儒是儒家的盛极而衰期,其代表人物是王阳明和曾国藩。王阳明 (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 《传习录》,开创了姚江学派,世称阳明先生,其学说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力遍及日韩。在儒家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一开始他十分推崇朱熹理学,后来因为“格竹”病倒而产生怀疑,从此走向心学。他死后谥号为文成,又被称为王文成公,提出了 “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的思想。曾国藩 (1811~1872),湖南长沙人,是镇压天平天国时期兴起的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代表作 《治学论道之经》。他是王阳明的信徒,也被后世认为是最完美的儒家“立言、立功、立行”的典型代表,深受李鸿章、梁启超、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的推崇。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教义

儒家的真正创始人是孔子,但是他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孔子秉承的是鲁国创始人周公的文化传统,系周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的教义便是周朝的政治的总结。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政治便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子 “述而不作”的文化作风也暗合了他集大成者的性质。

(一)伦理思想

伦理亦称道德,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方式。儒家是儒释道三家中最重视伦理的,认为伦理是家国稳定的基础,具体要求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安定。具体的要求便是六德 (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和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变 “学在官府”为 “有教无类”,认为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仁者要尽个人的力量来影响整个社会,引领教化。孔子是后世无数儒生的榜样,是大成至圣,后世儒生们秉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追随着这位圣人。

(二)政治思想

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其政治学建立在 “家国”的概念之上,即治国如治家,一样要讲究 “三纲五常”。在国的范畴中,天子和官员是百姓之父母,做为父母官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好百姓。而老百姓呢,在家要为父母尽孝,在国要为天子尽忠。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便是儒家家国观念的具体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忠臣孝子,天子也不例外,他也要当列祖列宗的忠臣孝子,不然便会被推翻,改朝换代。在这种理论中,要求国家大一统,大同,要一样的忠孝,因此便极力反对分裂。落实在具体的治理上便是要求人治下的法治,即法治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相关的理论体现在著名的 “儿子告父亲偷牛”的公案中,孔子是不赞成大义灭亲的,他对此事的看法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其政治理想便是“致君尧舜上”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辅佐君王把天下治理得兴旺发达,万世流芳。其中最著名的榜样便是诸葛亮,他 “择明主而尽心辅佐”,始终站在忠孝的高点上。

(三)外交思想

儒家的外交体系是建立在华夷之辩上的朝贡体系,即中国是天下,是天朝上国,是世界中心,高于邻国。邻国无非是东夷、西戎、南蛮、北胡,它们要以其与中国的亲疏远近来定其国际地位。于是在这种国家伦理中,便出现了 “朝鲜是孝子,日本是逆子”的说法。这种外交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型,与周朝分封诸国的治理措施有关,在五胡乱华之后,这种观念开始受到挑战,元清时期则被彻底挑战,但是这种朝贡体系却依然稳固。只是在少数民族主政中国时,“中国”的正统观念被偷换为主政中国的政府。当然这种观念的置换只发生在现在中国的这个区域,边缘小国则另有看法,比如宋朝被元朝灭亡后日本就自认是中国;明朝被清朝灭亡后朝鲜和越南就自认是中国。总的来说,这种朝贡体系类似于当今的冷战结束后唯一独霸的美国干涉下的世界格局。美国当今的国际地位便是以前中国在其周边国家中的国际地位。但是美国 “世界警察”的角色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因为在它的 “民主干涉”下,那些国家却越来越乱,说明这种外交模式是不得人心的。反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适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成为未来外交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具有宗教的三要素,但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宗教的观念是清末民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在此之前,国人所理解的宗教与西方人所理解的宗教是不同的。西方人概念中的宗教一定要有神,是神教,而古代中国人概念中的宗教则不一定要有神,也可以是人教,儒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便是人教,其宗教性在当代是值得辨析的。

宗教有三要素,即教义、教仪和教团。依据这三个要素来分析儒家,我们发现儒家是符合这三项标准的。首先是教义,儒家的教义是 《十三经》,历代都有注释;其次是教仪,儒家的教仪是祭孔;然后是教团,儒家的教团是儒生。因此,有人认为儒家是宗教。

虽然儒家思想符合宗教的三要素,但是儒家真的是宗教吗?并非如此。宗教三要素的定性是可疑的,儒家思想并非宗教,从孔子对于宗教的态度便可看出来,他的态度是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保持现实主义的理性,与宗教保持距离,因此,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有人认为儒家只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员,不需要特别强调,也是不对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影响力,远非其他家思想可比。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曾经担当了很长时间的国教功能。正是由于儒家两千多年来的熏陶,才使得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无神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儒家文化圈国家中产生和持久发展下去,不是偶然的,两者有共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儒学不是宗教,虽然两千年来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一直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但是直到现在儒学仍然不是宗教。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学自始至终都扎根于孔子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自始至终都秉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态度。这一点与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态度是一致的,可以相互打通,互相促进。所以,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载体的儒家思想,若想延续下去,最佳的可能和方向便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这便是儒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出路。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程志华.将孔、释、耶、穆及祖先揖入一堂——唐君毅之新宗教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版),2010(2).

[5]许丙泉,王新军.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J].船山学刊,2010(3).

[6]符文忠.简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和非宗教性[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6).

[7]李明.儒家思想中国宗教的文化基础 [J].中国宗教,2008(3).

[8]朱群.中国传统宗教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9]陶清.儒学的历史与未来——我的儒学观[J].学术界,2013(3).

[10]严瑞.论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相通[D].安徽大学,2015.

[11]周国黎.宗教与儒家文化的本质区别[J].世界宗教研究,1996(3).

[12]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 [J].孔子研究,1996(2).

[责任编辑:姜卉]

G122

A

1671-6183(2016)10-0047-04

2016-10-07

王文华 (1985-),男,山东临沂人,喀什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