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向度

2016-03-19 10:07肖春花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性异化理性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向度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独特的逻辑运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批判与建构的双向过程。具体而言,从哲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原则超越抽象原则,揭露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从经济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揭示现代性的深层根源;从人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摒除一切束缚和奴役人的异化力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目的的学说。

马克思;现代性;哲学;经济学;人学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虽然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明确使用 “现代性”这一概念,但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马克思一生在批判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1]313。 因而, 有的学者指出, “马克思或许是早期现代性一一一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一一一最出色的社会分析家”[2]。此外,英国知名学者吉登斯还将马克思与韦伯、涂尔干并称为三大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代表。同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理论分析视角,正是这一独特的逻辑思路和理论运演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具有不可超越性。在哲学向度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是通过建构实践哲学超越抽象理性形而上学论,揭示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在政治经济学向度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是通过阐释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指出现代性的深层根源;在价值诉求向度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主要是阐述了摒除一切束缚和压制人的异化力量,实现人的多维度解放学说。

一、实践原则超越抽象原则: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哲学向度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理论逻辑起点是从哲学层面开始的,在这层面上的理论运演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大量有关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并认同理性主义学说,提倡一切现存的问题在理性主义指导下都将得以解决,相信理性光芒可以征服整个世界。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转移研究视角,再次埋头研究曾经排斥的黑格尔哲学,接触了黑格尔的现代性思想。此时,马克思还不是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现代性,更多的是以赞美和歌颂的眼光发现现代性。黑格尔认为,国家表现为精神和道德高度上的独立性实体,将国家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所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必须由法律手段来解决。然而,在1843年春 《莱茵报》被查封之后,同时,现实社会中出现了林木盗窃案、出版自由问题,理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给马克思带来困惑。马克思绞尽脑汁,着手思考这些不断发生且得不到合理解决的社会问题,反思黑格尔理性国家的抽象性观点。最终,他发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学说根本不能解决现代化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他指出并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观点是为资产阶级代言的,是为资产阶级谋取更多利益及提供更多迷惑工人阶级的虚假性的 “实证主义口号”。

至此,马克思并没有放弃现代性过程中的哲学探索,反而更加专一地结合社会实际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研究前人的思想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发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也作了深层次的批判,即费尔巴哈超越抽象的理性主义提出人本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对世界和人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机械形而上学,它无法全面代替抽象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在经过辩证分析费尔巴哈哲学和以前的一切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建构了认识自然界、人、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逻辑思维起点,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全面认识万事万物,终于在1845年春完成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诚如他在书里写到: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一一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一一一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的,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58由此可以看出,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由发现、批判抽象理性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对形而上学、抽象性观点的积极扬弃,要求以实践原则完全超越和取代抽象原则,实现对现代性解放叙事哲学基础的全面批判。

首先,在逻辑思维方面,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表现为由抽象理性转向实践理性。从发端于古代哲学的 “巫术理性”,到中世纪的 “神学理性”,再到近代的 “形而上学理性主义”,最后到抽象理性主义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塑造了一座 “绝对理性”王国,搭建了一套完美的形而上学体系,将现实的、具体的存在看成是悬挂高空的、抽象的存在。马克思极力拒斥形而上学思想,指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哲学应该更多地关注 “人类社会” “现实世界” “行为活动”等。因此,必然要求在逻辑思维上实现实践理性取代抽象理性,真正从实践环境视域分析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实践观点出发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存在,以实践方式勾勒现代性解放逻辑的图景。

其次,在主体认识方面,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表现为由抽象直观的人转向现实活动的人。启蒙的现代性起点和归宿是从人的价值、体面、尊严及理性方面进行构思、赞扬,而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建立在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大厦之上,将一切事物包括人都视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同时,黑格尔也指出劳动可以创造人,但这种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创造的人是理性的、抽象的。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这些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现实来抽象直观地诠释人的自由和现代性的解放,指出: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1]73也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倡导的抽象理性原则是从人们大脑主观设想甚至是以空想美好的模式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市民社会的国家建立在理性本质基础上。马克思彻底地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缺陷,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哲学。马克思强调对现代性的批判立足于全面认识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进而揭示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从实践视野关照、把握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从具体实践活动中解绑人类异化力量的束缚。

二、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向度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止步于哲学层面,而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社会,参与各种工人运动,亲身体会工人阶级的一无所有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再次验证抽象性的 “理性王国”是具有虚假性、蒙蔽性的 “理论谎言”。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要超越和颠覆对现代性的批判,真正给予人的自由,就必须深入到现实维度揭示现代性解放的必由之路和内在根源,抛弃形而上的宏大叙事话语,以社会革命走出资本统治下的现实困境。因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哲学批判进一步具体深化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揭露了理性主义者们不愿看到的 “现代经济状况”:工人阶级努力地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工人的价值就变得越不值钱,他自身也就变得越加贫穷。马克思根据这一社会现象,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及生产力加以严谨的理论分析,发现资本逻辑力量使得现代社会逐渐显露出这样的表征:异化。具体而言,异化体现在四大方面:首先,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所承受的奴役和剥削也就越多;其次,劳动行为的异化,这种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劳动,它只会让人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更大摧残;再次,由于人同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共同异化,以致人们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由于前面三种异化的综合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相异化。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资本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资本逻辑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内容。资本不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而且加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在资本未出现以前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部落之间、民族之间都是处于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而资本一旦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社会,就将所有人类创造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似乎一切都变得紧张起来了。神本位思想不再固化人们的心灵,转而突出的是人的价值主体性,资本的产生使得社会成员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获得普遍性的占有,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剥削、交换、占有的关系。总之,现代性蕴含的劳动异化实质上是资本循环造成的让人感到绝望的结果,资本循环不单是资本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资本增值过程。资本增值越快,现代性发展的程度越高,相应地,异化力量越强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越加冷漠、无情,人们也就逐渐失去自由。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统治下的现代化社会给予尖锐的批判,要求以现实的社会变革全面颠覆资本逻辑。

首先,现实的社会变革体现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宏大叙事话语下的现代性是从抽象理性精神层面描绘人类进步、解放和美好未来生活的乌托邦,使得人们对未来社会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憧憬,但在资本统治下的现实社会面前却走向了悖论。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揭露资本家为了资本增值无限制地压榨和剥削穷苦人民,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私有制、颠覆资本逻辑的现实革命力量。同时,马克思还强调批判现代性的武器是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转化为现实的革命实践,正如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

其次,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实践是对现代性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性变革。通过这一历史性变革才能更好解决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在本质意义上实现人类由 “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质的飞跃。现代性的解放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诞生是一致的,共产主义实践是实现人类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这种颠覆资本逻辑的共产主义实践力量就像已经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或者说是自然主义,只有它才能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得以真正解决,也只有它才能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对象化和事物的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单个个体和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厘清楚。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性批判要求消灭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商品经济带来的桎梏,最终消灭人的异己力量的束缚,实现人的解放,让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三、实现人从异化走向解放: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人学向度

关于 “解放”,阿伦特对此概念作过详细的分析,她指出, “解放”这个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政治方面,从专制制度下获得解放,人们不再受剥削、压迫以及束缚;二是在经济方面,从 “生命的必要”中获得释放,人们不再受制于物,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和他人的命令。简而言之,“解放”意味着人要摆脱 “他人”和 “物”的控制,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开辟新路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人们还是无法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个性发展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批判必须将社会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结合起来,并且现代性批判的价值诉求正是通过社会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维度揭示资本逻辑统治的同时指出,人的解放不是在思想领域内作斗争活动,而是一种现实的、历史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改变社会现实,从而实现人的多维度解放。

首先,人的解放要求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不仅包括现有的能力、潜在的能力、社会力与自然力,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体力。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时起着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现代性的到来正是因为人类分工的出现,而人类分工的出现基于人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相分离。这种分离冲破了传统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了矛盾不断激化的雇佣关系,人也就成为畸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在资本统治下的分工劳动,工人阶级成为不幸的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他们的劳动是强制的、没有自由的,劳动失去了本该存在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因此,要将人的劳动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消灭脑体差别,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让人们的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生活劳动。

其次,人的解放在于能够充分彰显人的自由个性。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人的个性不能自由发挥的根源在于 “物化”的困境,人失去了占有和支配物的权力,反过来是物占有和支配人,人们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本质异化,自由个性无法施展。只有走出这种困境,充分彰显人的自由个性,变革 “物化”的政治前提,改革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摒除一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不合理的消费主义思想观念。此外,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拓展为充分彰显人的自由个性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解放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不能陷入物质决定论与人的主宰论。人们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重视自身的个性培养,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过程中为人的能力、兴趣、爱好、品质、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人的解放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1]56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这就必然要与自身、人、社会、自然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伦理、个人道德、宗教以及法律等具体关系当中,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是组成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社会离不开人,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分割的。共同规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要将各种社会关系由原来的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失衡性转向协调性、片面性转向全面性,最终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人的主体性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向往自由、向往解放、向往共产主义生活。因而更加努力参与各种交往活动,与社会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更加主动融入到整个世界的交流和发展,成为世界主人。将每位自由人联合起来消灭异己力量,这样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共享于每一位世界公民。每个人的社会关系越完善、越发达、越和谐,他们也就越能从种种束缚和压迫中解脱出来,人类的自由联合体也将逐步契合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1.

[责任编辑:姜卉]

A811

A

1671-6183(2016)12-0020-04

2016-12-02

肖春花 (1990-),女,江西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现代性异化理性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