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翔
(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伦理的界限:《山羊》的动物伦理观研究
杨 翔
(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在戏剧《山羊》中,马丁夫妇因为丈夫与山羊之间的性关系而爆发了一场剧烈的伦理冲突。这场冲突反映的是动物伦理问题,即动物是否具有伦理地位。比较夫妻二人的动物伦理观,分析他们确定伦理主体范围的理由,可以发现斯蒂薇否定动物伦理地位的主张不可取。但反思马丁对山羊的荒唐行为,我们也应当警惕隐性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对语言的解构我们可以揭开隐性人类中心主义,而通过对生存的反思我们可以达到对其他生命的真正尊重。
动物;伦理地位;反思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著名的戏剧家,曾两次获得托尼最佳戏剧奖,三次获得普利策最佳戏剧奖,并获得四项终身成就奖。阿尔比的作品常常反映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人际伦理问题,这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他的作品中也经常透露出对动物伦理的关注。《山羊》是阿尔比最近的一部作品,它叙述了年届五十的马丁因为与动物的性关系而爆发了和妻子之间剧烈的伦理冲突。马丁是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他的妻子斯蒂薇成熟大方,两人的婚姻美满幸福。儿子比利虽是同性恋,但由于父母的理解与包容,一家人生活都很幸福。然而,马丁与一只山羊的性关系将这一切打得粉碎。斯蒂薇得知这个秘密后完全失去控制,和马丁争吵起来。在争吵中,斯蒂薇受不了刺激,最后跑出去将山羊杀死了。
婚外情在文学作品中不少见,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人际伦理问题。但如果对象是动物,事情就完全不同了。这不仅涉及感情背叛,更涉及乱伦问题。在传统伦理看来,只有人才有伦理地位,动物是没有的。马丁与山羊的性关系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界限,把动物上升到只有人才能拥有的特殊地位,必然会引发传统伦理及其守护者的强烈反对。动物是否可以被纳入伦理主体的范围?这是传统伦理与当代动物伦理争论的焦点。本文拟从生态伦理视角分析这一伦理焦点,为动物平等的伦理地位寻找历史的和理论的证据;同时反思马丁鲁莽的行为,就如何实现动物平等的伦理地位展开研究。
好友罗斯可以很愉快地回忆大学时和马丁一起嫖妓的往事,但在确定马丁和山羊发生性关系后,却忍不住爆发出来:“你在和一只山羊发生关系!你在操一只山羊!”[1]。儿子比利虽是同性恋,但在知道情况后立刻指责父亲,“你在干吗?!你在操一只山羊?!”“你他妈的在操一只山羊还让我别骂?!”[1]26妻子斯蒂薇也很愤怒:“越界的事情有时会发生,那同游戏规则无关。”[1]33她认为婚姻出轨最起码不违反人伦规则,而马丁违反了基本的“游戏规则”,那是乱伦。她认为“无论你的口味何等狂野,如果还有一件事你不能去碰,那就是……兽交”[1]33。罗斯不反对婚前性行为,比利喜爱同性关系,斯蒂薇也多少能理解婚外性行为,但是众人都绝不能容忍和动物的性爱。在他们看来,性的对象只能是人,这是人才能拥有的特殊地位。动物不是人,不是伦理主体;动物不能作为性爱对象,和动物发生性关系是可耻的。
马丁对于这种“可耻”行为做了诚恳的解释,告诉大家整件事情发生在他去乡间物色别墅的时候。那时,都市生活令他疲惫不堪,他去郊外寻找世外桃源来满足自己的田园需求,想让鲜花绿叶代替钢骨水泥。在山顶上,他与一只山羊有了感情交流。“她在注视着我……用那双眼睛。”“我觉得,我融化了。”[1]45接下来,他和山羊发生了关系。马丁认为他是在和一个灵魂沟通,与性交无关。马丁一直觉得自己内心痛苦,精神受害极深,已经严重分裂,即使事业有成也难以弥补,因此他希望通过回归自然来愈合心灵创伤。他也曾去过一个心理治疗场所,在那里人们讲述自己与动物的关系。他们有各种精神痛苦,而动物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山羊也给马丁带来了安慰,“那是……一种狂喜和一种清澈,还是一种……爱……是无法想象的那种”。马丁强调,这种感情与性欲无关,“与一切都不相关”[1]45。
以斯蒂薇为代表的传统伦理观认为马丁的婚外性行为可以理解,但马丁以动物作为性对象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而马丁认为他和山羊的关系在本质上与性无关,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爱,是超越肉体的灵魂之间的交流。“许多神话故事里的人与动物交媾是一种隐喻,动物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而主人公渴望得到这种力量,渴望与这种力量结合。”[2]马丁渴望回归自然,然而他的渴望却在与山羊的对视中突然爆发,最终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发泄出来。众人能容忍人之间的各种性关系,包括婚前性、婚外性以及同性恋;然而他们都一致反对马丁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中是否掺杂了欲望。从生态伦理角度看,在性问题下隐藏的是动物的伦理地位问题,争吵在本质上是关于动物伦理地位的观念分歧。
马丁的妻子斯蒂薇对于马丁行为极为愤慨,这种反应源于她传统的动物伦理观。在她看来人的地位高于动物,两者不能等量齐观,更毋说发生性行为。她区分人与动物的第一个理由是两者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理结构不一样。斯蒂薇说,“可我是个人。我只有两个乳房;我站着走;我只在特定时期内哺乳;我用厕所。”[1]29她的第二个理由是人有灵魂和理性,而动物没有。斯蒂薇指责马丁说:“他儿子一定躺在床上不住地流泪,他妻子应该伤心哭泣……而你却没法让一只山羊流泪?!”[1]35这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动物伦理观,认为动物等同于物,没有理性、情感和智慧,因而也不具有伦理地位。这种观念的代表莫过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认为动物是“完全受物理定律支配、缺乏情感和意识的自动机。人则不同:人有灵魂”[3]。
斯蒂薇认为人天生就是伦理的主体,伦理的主体也只能是人。但在历史上,伦理主体的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它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西方,伦理与权利的扩展肇始于1215年的《大宪章》,它首次阐明“社会的某些成员因其存在本身就享有独立于英国国王意愿的某些权利”[4]。随着时间的推移,伦理的主体渐渐由贵族扩展至所有男性白人。接着,又渐渐扩展至妇女和有色人种,甚至还包括了同性恋。斯蒂薇可以理解丈夫与别的异性女子发生关系,甚至认可儿子与同性之间的关系,但她坚决反对动物分享这一权利。她的伦理主张是不彻底的:生理差异何以能阻止动物获得平等的伦理地位?如果某种伦理地位可以赋予所有人,那又为何不可以赋予动物呢?生态伦理学坚持彻底的平等主义,认为如果妇女、同性恋和少数族裔可以成为伦理主体,那么动物也可以。
马丁身上体现出这种彻底的平等主义伦理观,他在情感里处处流露出对动物平等地位的尊重,在言语中一再用“她”而非“它”来称呼那只山羊。他强调山羊和人一样,也是一个灵魂。当斯蒂薇指责马丁将自己下降成为一头动物时,他干脆承认“我想我是的,我想我们都是……动物”[1]49。马丁冲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拥有灵魂的生命,也应得到尊重。他以生命的生存权利作为伦理地位的判断标准,认为凡是有生命的存在物都拥有伦理地位。他的观点与生态伦理思想不谋而合,“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5]由此,传统伦理的价值标准得到了彻底逆转。“过去的伦理学则是不完整的,因为它认为只涉及人对人的行为。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5]9马丁反对针对动物的歧视,反对以生理结构、理智等作为区分伦理地位的标准,他的言行体现了彻底的平等主义伦理观。
虽然作品中处处都充满对物种歧视的质疑,但又不时流露出几分暧昧。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山羊并没有在作品中出现,它只存在于人物的对话之中,是一个沉默的他者;马丁虽然强调动物与人的平等,但他的目的是为了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以至于这种爱实际上变成了强奸;在对山羊的激情褪去后,马丁还是选择了回家,回到妻子身边,回到人类社会。作品努力探索动物的平等地位,却又时不时散发出一缕回归人类中心主义的气味。在表面上,马丁充满了对动物的关心,但是实质上马丁对动物的关心另有目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压抑造成了马丁的内心极度痛苦,他梦想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精神的宁静。马丁对山羊的感情只是他回归自然、疗愈伤痛的一种方式。人类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任意解读动物,这种貌似关心的做法其实是对动物精神的强奸,是一种隐性的人类中心主义。隐性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意识中的残留,不彻底清除它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但在深入批判马丁之前,还必须对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做出区分。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方式是指人类从自身特定的视角出发感知物自体世界,它具有客观必然性。马丁感到身心疲惫,看到乡村美景,发现奇妙的山羊,这一切都属于人类中心主义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客观存在于一切物种之中,任何生命体都必须以自己为出发点,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感受世界,它不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一个存在物或一个物种只能从它自身的特定角度来看世界,这本身无可厚非。”[6]这种“观察视角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7]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与认知方式不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指“这样一种做法:在关心人类利益时排斥对其他物种的利益的关心,甚至以牺牲其他物种的利益为代价”[8]。马丁为了缓解内心焦虑、满足自身感受,便一厢情愿地与山羊发生关系,这就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才是我们要加以批判的。
马丁秉持一种隐性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他虽然一再强调动物与人在伦理上是平等的,但仍然以自我价值为中心,没有真正考虑动物本身的利益。马丁只承认山羊的工具价值,否认其自身价值。他对山羊的爱只是因为山羊能让他的心灵得到宁静,有强烈的功利性。隐性人类中心主义在表面上虽然也要求保护动物,但实质上还是坚持人类才是价值的最终目的,动物的价值只在于它对于人类的有用性,保护动物只不过是间接地保护了人类。隐性人类中心主义从表面看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几分相似,但在本质上两者截然不同。它要求善待动物,理由是虐待动物会污染人类心灵;它要求保护自然,但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然本身,而是为了保护人类利用自然的权利。山羊对于马丁有价值,因为它能够帮助马丁回归自然,治愈内心的伤痛。对于马丁来说山羊的存在意义仅在于此,至于山羊独立于马丁功利性价值的自身幸福状态则被彻底忽视了。这是马丁亲近山羊的原因,也是马丁最后选择离开山羊、回归社会的原因。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巨大悬念:人类可以避免以侵犯的方式回归自然吗?这个问题成了横亘在伦理扩展前面的巨大难题。
摆脱马丁式的悲剧,将伦理地位真正赋予动物是当下生态伦理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人类的认知方式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何由不可避免的人类中心的认知方式走向非人类中心的价值观?尽管从表层逻辑看要实现这种飞跃似乎不可能,但是历来的解放事业还是给了我们希望。纵观历史可以发现,男性可以为了妇女的平等权益努力奋斗,白人也可以为了黑人的平等地位奋勇反抗。人类可以突破认知方式的局限性,从他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做出虽然不符合自身利益却符合统一价值观的决定。但是实现动物的平等地位和实现人类的平等地位有本质性的不同。在人类社会内部,不同群体的人可以通过语言彼此交流,语言是他们获得平等伦理地位的关键。而动物和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语言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人类无法通过语言得知动物的思想,主观臆断又难免会造成对动物的侵犯。伦理的扩展尽管有可能实现,但如何实现却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德里达认为,要彻底去除人类中心主义就必须改变关于动物哲学思辨的基础,即语言。语言中隐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剥夺了动物的伦理地位,以理性、能力等人类才有的品质剥夺了动物的权利。然而,又因为它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打破它就必须首先从语言切入,运用语言解构主义,将顽固地隐藏在其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揭露出来。他以“动物”一词为例,指出这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涵盖大量的物种”[9],完全忽略了各种形态的动物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用‘动物’这一概括性的、单数形式的称谓来谈论所有这些不同的物种无法展现隐匿在这一词语之后的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正是这种过分简化的语言在逻辑上设定了人与动物的直接对立,为此,德里达发明了‘词语动物’来取代‘动物’这一不确切的命名。”[10]他通过对人类语言的解构揭示了隐藏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然而,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德里达还要唤醒人与动物所面临的共同生命体验——必死性。“正是在这种共同命运面前,人对动物产生了最根本的‘同情心’,把人们重新引向对于‘同情心’、‘苦难’和‘怜悯’这样重大问题的思考,从而为在道德、法律和政治上反思动物伦理开辟了道路。”[10]84-85
斯蒂薇对人和动物作片面的生理比较,将之归为低级物种;而马丁随意转移自己的主观情感,将之强加于动物,两者皆不可取。人类不应当以动物的主人自居,而应当尊重动物平等的伦理地位。但尊重动物并不意味着以自己的意志取代动物的意志,而是要认清人类语言中隐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解构隐藏的人类中心意识可以帮助人摆脱语言的束缚,认清世界的本质。当然,仅仅解构语言还不够,人们还要勇敢面对、认真思考死亡这一生命永恒的主题。不仅是动物,人也必须面对死亡,死亡是生命共同的命运。只有当人类认真思考生命与死亡时,才可以摆脱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和其他物种置于平等的伦理地位。当人类真正尊重动物时,他们解放的不仅是动物,他们也解放了自己。
[1] 爱德华·阿尔比.山羊[M].胡开奇,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25.
[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4.
[3]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9.
[4]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3.
[5]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9.
[6] 杨通进.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申辩:评海华德的开明人类中心主义[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5(2):28.
[7] FREDERICK F.Personalistic Organicism:Paradox or Paradigm?[C]//Attfield,Robin and Belsey,Andrew.Philosoph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72.
[8] TIM H.Political Theory and Ecological Values[M].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8:46.
[9] 雅克·德里达.“故我在”的动物[C]//汪民安.生产.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9-132.
[10] 张羽佳.当德里达遇见猫:一种关于动物伦理或“人的自传”的哲学话语[J].世界哲学,2010(6):79.
[11] 刘洋风.好莱坞电影运作中的基督教[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16-120.
[责任编辑 夏 强]
The Boundary of Ethics: Analysis on Ethical Value ofTheGoat
YANG Xiang
(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aizhou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In the dramaTheGoat, Mr. and Mrs. Martin quarreled because of husband’s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 goat. This conflict reflects an animal ethic issue, that is whether animals have moral positions as human beings. By comparing the couple’s animal ethic values and analyzing their reasons on the range of moral subjects, we can find out that it is improper for Stevia to deny animal’s moral position. But due to Martin’s absurdity to the goat, we also should be alert to the hidden anthropocentrism. By deconstructing language we could reveal the hidden anthropocentrism and by reflecting on life, people may really respect other life entities.
animal; moral position; reflection
2016-07-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项目编号: 12&zd036);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现代性道德危机解决的道家样态”(项目编号:TZXY2013JBJJ009)。
杨 翔(1982-),男,江苏泰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和生态批评。
I106.3
A
1008-6021(2016)04-0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