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巍,谷小勇
(1.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3.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演进梳理
张巍巍1,2,谷小勇3
(1.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3.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农业技术推广是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改进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技推广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从北洋政府、南京政府、战乱三个时期对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演进过程、推广内容和支持体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发展的特点及启示,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农技推广体系;胶东半岛
民国时期是我国不同政权国体更迭和欧美日资本主义农业持续向我国渗透和入侵的时期,也是农业危机日益加深,传统农业急需改良的时期。为了巩固政权、解决农业危机和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胶东半岛上建立的中外政权都积极建立现代化的农技推广体制,引进、推广欧美日先进农业科技,改良落后的传统农业。这些推广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胶东半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我国关于民国时期农技推广的研究有很多,学者们主要从民国时期农技推广历史的梳理、农技推广政策研究及地区性研究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历史梳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唐启宇(1933),对清末以来包括农业推广在内的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梳理;王希贤(1982)、郭文韬(1989)、曹幸穗(1993)、白鹤文等(1995)、潘宪生等(1995)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农业推广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梳理。农技推广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俊华(2007)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农业政策进行了论述;贾中福(2000)、郭从杰(2005)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推广政策进行总结和评价。地区性研究主要有:庄维民(1991)、戴巍(2007)、赵晔(2011)、杨慧中(2013)、任永玲(2015)、胡茂胜(2015)分别对民国时期山东、甘宁青、新疆、云南、山西、江苏地区农技推广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虽然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民国时期农技推广进行了探讨,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一,缺乏深入探讨民国时期农技推广体系的构成、规律、特点及不足的研究。其二,尚未有学者专门以胶东半岛地区农技推广为研究对象。因此,对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农技推广体制的建设状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建设的特点,汲取其中有益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完成了由全盘引进到本土化转变的过程
民国时期的胶东半岛农技推广机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开始的欧美、日本翻版的启蒙时期到本土化改造的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再到推广工作进展缓慢的战乱时期。
晚清政府时期胶东半岛地区的农技推广发展处于萌芽期,建立的农技推广机构只是向科技先进的欧美等国家学习和全盘引进。而这种毫不甄别的全盘引进,容易造成水土不服问题,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促进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农技推广机构的本土化做出了两方面贡献。一方面,北洋政府首先对当时的农事试验场进行改组扩建。如1914年由日本改组的青岛农事试验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3年将其组建为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仍设李村农场[1]。收回后,北洋政府指导该农事试验场除种当地蔬菜外,还试种由国外引进的甘蓝、芦笋、日本南瓜等蔬菜。另一方面,北洋政府还针对胶东半岛农业实际情况新建了一些具有专业性、地域性特点的新机构。如1917年,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在烟台西沙旺临沂街近海处创建;1921年,烟台东华洋丝业联合会设蚕丝学校于烟台之东南山麓。
南京政府时期(1929-1937年)是中国农业危机日益严峻的时期,是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时期。在此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复兴农村,在农技推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技推广机构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针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农技推广机构,国民政府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改扩建了一些农事试验场,如1929年7月,山东省农矿厅下令对1928-1929年间中断的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进行修整,于1931年6月恢复渔捞、制造两科试验;二是新建了一些地方农事试验场,如1929-1930年期间,分别在海阳、牟平、文登、蓬莱等县成立了建设局农事试验场,更好地为地方农技推广服务;三是为了更好地顺应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趋势,新建立了一些专业推广机构,如1930年4月在栖霞建立了栖霞县建设局棉业试验场,1931年5月在青岛成立了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于敌手,胶东半岛于1938年沦陷,国民政府西迁,把农技推广的重点放在后方,胶东半岛各农事试验场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试验工作陷于停顿状态,连年战乱使得推广工作进展缓慢,主持推广工作的政府也经历了由国民政府、日伪政府到人民政府的转变,均未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经济的衰退及其危机趋势。
(二)良种推广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水产养殖为主转变
清末,良种的推广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为粮食作物。民国成立后,随着各地农技推广机构陆续兴办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胶东半岛良种推广的内容逐渐丰富,除了粮食作物良种的推广,还进行了花生、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藻类繁殖良种的推广。
胶东半岛地区原来种植的花生品种为龙生型品种,即小粒种,其特点是生长迟、产量低、适种性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种植规模。因美种大花生较小粒种产量高、品质优,民国初年,种植区域迅速扩展。1914年在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胶东半岛单是种植大花生获奖的就有胶县、招远、黄县等县[2]。此后,由于近代工业和出口市场的需求增加,加之美国大花生较传统品种出油率高、油质好等原因,新种代替旧种的趋势不断发展扩延,使大花生种植业逐渐覆盖了各主要花生生产区,胶东地区尤以胶州、莱阳最为著名。由于良种的引进与推广,大大促进了花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20世纪20年代初,青岛设立榨油厂和精制油厂17家,年产能达到1 500万箱,1927年青岛果、仁、油、饼四项出口总值达2 400万海关两,占青岛港出口土货的第一位。
民国初年,民族纺织业的兴起,加之日本在青岛等地投资设厂,进一步刺激了胶东半岛棉花良种引进及推广工作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胶东半岛美棉种植尚不普及,所产棉花因棉种退化,纤维短,纱捻低,不适宜纺纱。为了满足纱厂对棉花的需求,青岛工商学会决定以青岛为中心,在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提倡植棉,同时决定设立植棉试验场来选育推广优良棉种。1930年,青岛商品检验局首先在青岛设立研究场。1933年,青岛工商学会棉业改良委员会在李村设立植棉试验场总场,棉场分改良、研究、推广三个部,棉作改良包括美棉纯系育种、美棉驯化、品种比较试验、混合选种等[3]。经过十余年的连续推广,美棉良种的种植比例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和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胶东半岛是我国放养柞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主要饲养区域为栖霞、文登、海阳、胶县、荣成、莱阳、福山、牟平等县[4]。1921年,烟台东华洋丝业联合会借上海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及南京东南大学农科蚕桑系的协助在烟台之东南山麓设蚕丝学校,由浙江省海宁县一带采摘柞树种子免费赠送给胶东各县农民种植,以提倡柞蚕饲育。1922年又在牟平县屯车乔辟蚕桑试验场一处,1923、1924年在牟平县的凤凰崖、广泉寺、栖霞县的桃林、文登县的口子合四处,各设蚕桑试验场一处,颇具成效。1927-1937年,胶东地区年产桑茧约60万斤左右,1933年前后,全省蚕户共计22 604户,产量约为19 581.5担[5]。
胶东半岛横跨黄海和渤海,有适宜海产养殖的丰富资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海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海产养殖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开始增多,其中以裙带菜、海带等藻类的推广成效最为突出。20世纪30年代,青岛进行了裙带菜的移植和养殖。1933年,朝鲜人文德进从朝鲜济州岛移来长有裙带菜苗和石花菜苗的石塊,投置于青岛小港、团岛以及大黑欗一带浅海,从此裙带菜、石花菜在胶州湾口逐渐繁衍。1933-1943年,投石总量为1 875吨,平均年产干裙带菜10~15吨[6]。20世纪40年代后期,烟台进行了海带和裙带菜的移植和试养。1942年烟台在芝罘湾养殖裙带菜,1949年3-5月,烟台水产试验场首次将从烟台港内采捞的自然繁殖的裙带菜幼苗分别移植于威海、养马岛、芝罘岛、崆峒岛诸海域。海带养殖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943年至1945年,烟台芝罘水产组合浅海养殖部在烟台进行海带育苗试验。1946年3月,共产党胶东行政公署烟台水产养殖试验场开始从大连向芝罘湾移植海带,1948年收鲜海带八千公斤。
(三)技术推广由栽培技术向灌溉技术、化肥使用等方面拓展
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工灌溉技术、化肥、农药和新式渔船使用方面。
胶东半岛春秋两季干旱缺雨,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无河渠可利用的地区,凿井灌田、使用水车成为当时抵御干旱的一项有效办法。20世纪20年代,胶东半岛的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区开始发展人工灌溉,推广机构均倡导并派出人员指导凿井事宜。大部分地区提水用具使用传统手摇辘轳或桔槹。20世纪20年代中期,水车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发展,如莱阳,有很多人换掉辘轳,改用水车。水车需要砖井或钻井,而旧式的井多为土井,因此,开凿砖井和新式钻井,以水车或压水机代替辘轳,成为当时人工灌溉技术改进推广的趋势。随着水车使用数量增长,性能也有较大改进。20世纪20年代后期,青岛有多家铁工厂生产铁质水车,比传统木质水车省力,出水也多。1933年,建设厅所属交通水利机械制造厂将水车2 000部以工本费价格发售给各县凿井农户。1935年,建设厅曾制定“推销办法”,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向农户推广这种新式水车[7]。
在肥料使用方面,民国之前胶东半岛以粪肥、厩肥、堆肥为主,也有用豆饼、花生饼的。1906年省农事试验场从日本购进化学肥料十多种,逐一试验。德国洋行也投入资金和人员,在各地推销硫铵肥和磷肥。到1910年,化肥的销售和使用范围,已从烟台周邻农村扩展到胶济铁路沿线和运河沿岸的部分乡村及经营农场。20世纪20年代以后,化肥的效用渐为农民所认识,特别是硫铵肥,已在大部分美烟栽培地区得到采用,并逐步扩展到其他作物的种植上,使用数量日益增长,如1925年青岛硫铵肥进口只有945担,而到1930年进口增至56 094担[8]。
病虫害是困扰近代胶东半岛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初,山东农事试验场和青岛李村农场曾连续多年试验用冷温水浸种和硫酸铜浸种等方法,防除黑穗病和白发病,并将试验成果刊布,向周围农村示范推广。20世纪30年代,在推广使用农药防治病害方面,各地农场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青岛李村农场每年都在播种前用盐水和硫酸铜浸种,分发消毒种子给农户播种,还使用硫黄烟精、硫黄铜石灰液等农药,帮助农户驱灭害虫。
新式渔船的使用是近代渔业生产改良的重点,也是整个农业改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前的胶东地区,渔船使用的是依靠自然力的帆船和风船,捕捞范围很少超过百里,每船平均年产量仅2 000公斤左右,严重制约了海洋渔业的发展。德国侵占胶澳后,德商文窦林在青岛创办“中国渔业有限公司”,首次在山东沿海使用西洋渔具,用小轮船捕鱼,实现了渔船的动力化,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捕捞范围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来随着近代新式渔业和日商侵渔的刺激,胶东民族资本开始积极筹划兴办新式渔轮业,在烟台、青岛、威海、石岛等地相继有华商渔轮业兴起[9]。1921年,烟台商人从日本引进一种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手操网渔轮,取名“富海”“贵海”,一般吨位30-40吨,由于投资少、获利厚,引进后发展很快。1922年,烟台又增加了30马力单气缸渔轮4艘。1931年5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购进渔轮“永安”“久安”两艘,年捕鱼量1万余箱,青岛市私营渔轮业由此开始。到1933年,烟台渔轮已达140艘,共有船员1 600余人,同期青岛有拖网渔轮92艘,渔轮动力多为50-70马力,每艘渔轮船员8-12人,威海有渔轮26艘,船员286人[10]。
(四)农技推广方法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改进
伴随农技推广规模和内容的不断发展,农技推广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推广前的示范、宣传和指导逐渐受到重视。农技推广机构除了向农户分发良种、给予现场指导外,还采用建立推广实验区、设立特约农田等方式,提升农技推广的效果。
为了消除农民的疑虑,一些推广机构设立推广实验区,通过举办技术示范,用实例说服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1932年,青岛农林事务所分别在李村、沧口、九水等地设立农林推广实验区,到1934年共设实验区65处[11],进行技术示范推广。
有的推广机构采取特约农田的方法,将农家生产经营与农技推广项目相结合,带动乡村农技推广。1932年,青岛农林事务所制定了特约农田规则,在各区乡村选设特约农田,选择农户为特约农田户。1945年文登县的东海专属农场,在周围若干个区和村,特约了一批农户,专门试验、示范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影响群众。培养劳动模范也是当时推广机构常采用的方法,给农民群众树立榜样,促进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1945年文登县重点培养了张富贵带动生产。
推广机构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事讲习所,由技术人员分赴各乡担任主讲,宣传有关农业科学知识。如青岛农林事务所几乎每年都在冬季农闲期举办农事讲习会,会期通常为7天,听讲人数约700人次。农产展览会也是推广机构常采用的推广好方法,1917年和1918年,青岛李村农场举办过两届农产展览会。1933年,青岛农林事务所举办了一届规模更大的农产展览会,送展农产品共1 590种。
为了促进良种和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推广机构曾在不同时期编印散发了涉及农作物的选种、栽培、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等诸多方面的农业普及读物(见表1),用来指导农户并为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探索。
表1 胶东半岛地区农技推广读物
(一)法规的支持体系
全国及地方农技推广法规体系的建立,为农技推广的持久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从1927年至1934年,中央级机构颁布涉农法规、计划达76件。主要有1929年农矿、内政、教育部门颁布的《农业推广章程》,1931年的《全国农业推广计划》,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农业推广规程》,等等。山东地区有关农技推广的法规主要有1917年公布的《山东省推广造林章程》,1939年《山东省推广林业办法》,等等。其中,胶东半岛地区有关农技推广的法规主要有:1923年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制定的《胶澳商埠水源涵养林计划书草案》,1930年山东省农矿厅针对烟台渔轮业颁布的《渔轮许可证》,1931年山东省实业厅针对胶东沿海各县颁布的《渔业警察规程》,1933年青岛农林事务所制定的《小林地简单经营法》和《果树修剪概要》等规范性技术材料,以及1947年青岛农林事务所规定的《青岛主要树木造林法》,等等。这些法规政策使得胶东半岛民国时期的农技推广得到规范,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资金的支持体系
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农技推广的资金支持体系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工商实业家、经营地主、新兴的农业垦殖场、国外商会公司团体等为辅的体系。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明确了作为农技推广资金支持主体的责任。如1930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经费来源等方面做了规定,在全国农业推广经费预算、各省县负担农业推广经费预算等方面也分期分年做了详尽的计划。国民政府时期,实业部负责补助农业推广经费,各县的县政府或建设局负责筹划全省或全县农业推广经费,如平度县建设局农事试验场常年经费600元。
(三)农技推广人员配备的支持体系
大部分正规的农技推广机构都配备了新式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拥有专门的场地,有相对固定的技士、技佐等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能够依靠自身力量从事一系列农业试验改良和推广工作。如1919年成立的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内设渔捞、养殖、制造3个科,有职员(包括主任兼技士、技佐、司机、事务员及练习生)共20多人;1946年,胶东水产学校有教工24人,青岛的山东大学水产系有教职工23人,其中正副教授5人,教师6名。
(一)初步形成了农业试验研究与改良推广体系
民国时期的胶东半岛经过几十年努力,初步形成了农业试验研究与改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县三级综合性试验农场、专业性农事试验场及大学农学院和工商组织兴办的试验农场等。农技推广体系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传统农业自发无意识的旧格局,具有制度创新的含义,有助于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二)推广的重点与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市场状况息息相关
试验农场的设立及其进行的各项改良推广,与当时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市场状况息息相关。事实上,正是在政府对于经济作物改良政策的推动及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试验农场出现了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的趋势,棉业、蚕叶、林业及渔业试验场的成立反映了这一趋势,即使是综合性农场,因经费、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试验改良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倾向,经济作物改良比重高于粮食作物。
(三)渔业改良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农技推广的地区特色
渔业改良机构的设置是民国胶东半岛农技推广的一大特色,体现了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水产教育和渔业改良试验机构从无到有,各项改良举措的逐步推行,使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渔业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如1917年在烟台成立的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1923年于烟台设立的山东省立水产讲习所,1931年成立的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均为胶东半岛渔业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四)良种推广多于技术推广,经济作物改良比重高于粮食作物
纵观民国时期胶东半岛的农技推广,良种推广是工作的重心,而化肥、农药及新式农具等技术推广由于投入大、难见成效、农业报酬风险大等原因,未见广泛推广。1928年至1932年由青岛港进口的农用机械,价值总共只有56 000元,尚不足以对农耕技术产生明显影响。
良种推广中的经济作物比重高于粮食作物,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且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倾向于经济作物的改良。如1915年山东公署劝业道颁布的植棉奖励条例,规定凡种植美棉改良者,每亩棉田奖励银30文[12]。其二,随着近代工业和口岸贸易的发展,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成为农民创收的新渠道。如1920年青岛设立榨油和精制油厂17家,加之美国大花生较小粒花生出油率高、油质好,刺激了农民对引种美国大花生的积极性。
(一)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农技推广不论是良种还是技术的引进与推广,都对提高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新品种产量、质量均超过未经改良的传统地方品种,如青岛小麦华农3号,耐寒旱,抗黑粉病和黄锈病,产量超过普通麦种28%,小麦青农1号抗寒旱及黑粉病,丰产,产量超过普通品种20%。由于良种的推广,大大促进了胶东地区小麦产量的增长,1924年至1929年期间,年产五十万担以上的县有胶县163万担、平度65万担、掖县76万担、莱阳164万担、即墨77万担;1933年,平度产量最高1 774 204市担,胶县次之,1 470 000市担。与传统地方品种相比,改良品种不仅具有产量高、适种性强等优点,更适合近代工业机器生产和市场的要求。美种大花生引进推广前,胶东半岛几无花生出口,引进后出口量迅速增加,成为重要的出口土货。20世纪30年代,胶东花生产区年产花生180万担,其中输出137.5万担,商品率高达77%。1924年至1932年,青岛平均每年出口花生248万担,若与烟台、龙口两口岸的出口合计,约占全国花生输出总量的一半以上。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虽成效与影响不如良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新式渔船、渔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渔业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渔业的发展。1932年烟台渔轮业的捕捞量已达2 739万千克,产值250万元。
(二)农技推广效果与经济关系和社会状况有关
农技推广的成功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状况,对良种和新技术有强烈的经济需求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农技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近代工业原料生产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作物良种推广取得了重要进展,棉花、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新品种被迅速引进并推广开来。此外,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农技推广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民国三个时期的胶东地区农技推广,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由于战乱较少,农业生产有一相对平和稳定的环境,农技推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完成了由全盘引进向本土化的转变;而1935年后由于战争频发,天灾人祸不绝,农村经济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技推广效果有较大幅度倒退。由此可见,农技推广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良好的经济关系及一个稳定、健康、繁荣的社会状况。
(三)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技推广发展重要瓶颈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技推广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保证良种和先进技术的顺利引进,保证相关政策良好执行,保证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合理配备。反之,财政困难、经费不足等就会导致农技推广发展受阻,效果大打折扣。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的农技推广,由于资金有限,各县直接用于农技推广的事业费通常只有五六百元,导致从事推广指导的农技人员也只有寥寥数人,推广范围往往集中于城郊和推广机构所在农村、经济作物种植区及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推广的影响则微乎其微。20世纪30年代初,有关人士在调查莱阳农业状况时曾不无感慨地记道:“农民耕种方法墨守旧章,新式农具及肥料,鲜有利用者”。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胶东半岛地区初步建立了农技推广体系,完成了由全盘引进到本土化的历程,采用了培养劳模、特约专家、设立示范区等推广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削弱了农技推广的作用及效果,干扰了其正常发展,未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其发展的规律、经验及启示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胶东及其他地区农技推广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农业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78.
[2] 林修竹.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查报告书[Z].山东:山东展览会报告编辑处,1915:171-177.
[3] 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M].青岛: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1934: 4.
[4] “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5册[M].台北:宗青图书公司出版社,1934:206-222.
[5]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63.
[6]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水产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29.
[7] 庄维民.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J].近代史研究,1993(2):62-65.
[8] 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206.
[9]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26.
[10]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水产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65.
[11] 青岛市农林事务所.青岛农林推广事业概况[Z].青岛:青岛市农林事务所,1934:2-8.
[12] 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之物产:第1编[Z].青岛:青岛军政署,1919:156.
[责任编辑 王七萍]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Jiaodong Peninsul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Wei-wei1,2,GU Xiao-yong3
(1. Taizhou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3. College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in J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The effect of the extension depends great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Jiaodong Peninsul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content and supporting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ums up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These efforts ar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Jiaodong peninsula
2016-06-19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供求视角的安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HSKF09-10D20);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4年招标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NYYZB14005)。
张巍巍(1980-),女,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F329
A
1008-6021(2016)04-0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