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困境及引导对策

2016-03-19 09:30:48刘媛媛张伟群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乡土农民工价值观

刘媛媛,张伟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城乡一体化视阈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困境及引导对策

刘媛媛,张伟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积淀,增强文化自信、完善文化治理,都需要传承和发展好这一重要文明成果。通过对现代化变迁中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主体、传承环境和传承实践的历史和实证分析,指出传承的主要困境在于:农民主体的缺位与流动及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导致其与乡土环境的剥离、代际传承的松弛和传承实践不利。对策上,既要引导农民科学认识和实践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又要在主体培育、价值观契合、地域文化资源、具体领导组织等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承事业的引领。

城乡一体化;乡土文化;传承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进一步科学推进现代化建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所进行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全面建设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和新农村。当下,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不但推进着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和新市民化,而且势必加速城乡社会文化变迁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存续也有着休戚相关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传统的乡土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甚至急剧转型,随之而来的是乡土社会及其原生文化的变迁。原本以农民为主体、植根于农耕社会,体现农业文明精神信仰和文化交往方式的乡土文化悄然嬗变。“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1]为此,中央提出发展中必须保持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2]新的发展背景下,立足文化建设,破解文化传承困局,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引领优秀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一、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嬗变与现实困境

农民群众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迅猛的城乡一体化等现代化转型催化了乡土文化主体的嬗变,客观上造成了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的缺位与异化,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上的困境。

(一)离别乡土和城乡流动背景下的农民

曾经,“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3]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告别乡土环境、主要在城市和城镇工作,不断迁徙流动的大批身份特殊的人——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中,没有城镇户籍而实际常住的农民工总量为27 747万人,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 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外出农民工16 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4]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乡土社会的转型。在心理意识和思想文化上,随着与乡村环境的日渐疏离,农民工离土不离乡的乡村情结也日渐淡化,乡愁渐失。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不再依恋甚至设法离开自己的村庄,乡土文化的环境载体在现实和观念中日渐消失和淡漠。十几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的不断外流,一些村庄正迅速在消失,有的小村庄变成小镇。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目前,行政村也从原来的七十几万个减少到了现在的不到六十几万个[5],其中包括不少古村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传统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村人口结构和传统村庄关系也在变化。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大户承包和规模化生产,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农村中真正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数量迅速减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外扩内空”“人走屋空”的空心问题比较突出,而固守土地的农民则越发原子化,而由于失去“人”的主体参与,原生的乡土文化在失落中走向式微,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往往缺乏精神动力和活力。

(二)代际关系疏离与文化的失承

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有着非常鲜明的代际传承特点。转型期农村人口流动往往使代际关系疏离,家庭功能弱化。掌握更多知识和技术的青壮年大量外出流动造成“留守”问题,传统家庭结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隔代不完整家庭正失去代际教育和文化传递的功能。村庄里,负责留守、看护的主要是祖辈的老人,他们在家劳作、看护孙辈,而父辈在家庭生活中实际上是缺位的。这种家庭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生活力,文化建设也多缺乏延续性,造成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和创新动力不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恰恰需要历史沿传和切身熏陶。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民族延续的基础,它的传承、传播需要的是涉身其中的浸染和陶冶,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然而由于文化环境和文化主体的缺失,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教养,加上祖辈宠溺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孩子们越来越少地接触土地和农活,不喜欢读书而热衷于网络电子产品,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娱乐化、游戏化等错误取向。虽然国家从上到下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人口空心”、文化代际传承等原因,实际上乡土文化缺乏承接和建设,再加上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非主流价值观冲击,一些地方乡土文化底蕴渐失,气质内涵不足,“乡村传统文化生态日趋衰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弱化。”[6]传统的自然淳朴、互助团结、诚信仗义、仁孝忠厚、耕读传家等观念淡薄,有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技艺甚至缺少传人。

(三)城市边缘的尴尬及文化生活的贫乏

现代化伴生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流动,在成为新市民之前,这些流动人群的身份是“农民工”。“农民工”主要是身份概念,即是户籍在农村的城市工作者。这种带有边缘化色彩的身份,表明其社会身份是农民,而其职业身份则是工人,他们落户在农村却在城市工作打拼,身在城市却又非城市市民。“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只有用‘边缘人’这样的概念才能较为准确地表达出这个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7]身份的尴尬曾使农民工进得了厂,却进不了城,或是进得去却融不进去,其身份及薪酬往往也使得农民工及其子女缺少享受文化服务的时间和条件,享受不了或消费不起城市的文化供给服务。此外,受文化程度和认识水平所限,农民工文化需求观念和水平往往不高,甚至多选择一些不够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这也进一步造成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单一和贫乏。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5.1%,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为44.5%,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还有从事保姆、保安、修理等其他服务工作,社会生活空间对于大多农民工来说呈相对封闭状态,不少居住在工棚或城中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这些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农民工文化方面的开支很少,工作之余多喜欢睡觉、打牌、看电视、聊天或玩手机。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多选择独立租房、购房,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早出晚归,相比父辈,他们的经济文化生活已有很大改善,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然被城市化、现代化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造,不少人乡土情结淡化,已经很难从他们身上看到优秀乡土文化流淌于其血液而透发出的情怀和气质,他们热衷于城市文明、互联网文化和娱乐性文化,喜欢上网,沉溺于网游或流连于网吧,有的则喜欢赌博或乐于去电影院和歌舞厅,其文化生活方式已然异化为城市化、私人化了。

二、引导科学认识和实践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一)把握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

文化底蕴和精髓是乡愁的源头,存续传统文化底蕴和精髓是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农村和城镇富裕起来,也要把精神家园守护起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繁荣发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无论是建设新型城镇还是新农村,都应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并不只是物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也不是简单地把农民全都变成市民。无论转型期农村人口的身份怎样变化,都不能掘取文化根基,割断乡土情结和文化血脉。传承优秀乡土、地域文化,延续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既看得见过去也摸得着未来。

(二)挖掘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

农村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地缘、礼俗为底色的文化,本质上是农耕文化。“一时一地之社会构造实即其时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干”,[8]传统经济社会结构使这种文化滋生出如家族主义、小富即安、自给自足、乐天安命、散漫被动等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一些落后观念和小农意识。但乡土文化也有着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保留下来,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这也是后乡土时代的历史记忆、现代化中的乡愁之源和灵魂归宿。正是这些精髓滋养整个中华民族。

首先,重视伦理。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是靠伦理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族文化,这些伦理观念和礼教思维一代代地传递,成为乡村民间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直接表现为乡村的公序良俗,很多家族则往往以祖训家风形式世代相传,如倡导孝、忠、仁、义,强调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等;其次,崇志尚节。中国之长处在有伦理情谊、人生向上两大精神,传统乡村也是如此。中国农民崇礼敬老、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克俭节约、自强不息,在中国革命和改革中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再次,耕读传家。虽然农民普遍缺乏文化知识但其又普遍渴求文化知识,耕读传家是他们根本的治家之道,教育子孙崇文向学。又次,乡音多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乡音也是乡土文化的基因,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但由于现代社会交流沟通的需要,乡音更多地被统一的普通话甚至被网络用语替代;第五;风俗特异。如节日风俗、民间社火等都具有显著的乡土和地域特色,有了他们中华文化才更加丰富多彩。

(三)重建和优化城乡基层文化生活方式

转型中国有了更多褪去传统外衣的现代农民,却也正在失去越来越多原汁原味、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优秀乡土文化,新城镇新农村的文化生活方式需要重建和优化。传统中国,“乡土环境不改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度也慢”,[9]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及网络文化的猛烈洗礼,传统乡土文化更经历了颠覆性的改造,其与现代社会的血脉联结正在被隔断,靠宗族、伦理维系的农村文化生活也开始异化,在时代的进步中也在远离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化思潮、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民间传统文化附庸于时代的潮流,逐渐远离了作为其生存之本的民间语境,成为脱离了特定文化场域的文化形态,甚至不再具有原来的形态特征和基本功能,原来意义的民间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并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10]如今的农村和城镇,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十分重要,而传播传统的、人文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却面临着无视和接受困难,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民文化需求亟待加强和引导。特别是广大农民进城以后,群众性的、集体的、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越来越少,一些村镇的文化底蕴暗淡,传统表达流于形式。如春联不再手写而是印刷版,内容形式统一,人们不关心内容的信达雅,甚至不关心顺序是否弄错;民间艺术、传统综艺形式等也较形式化,且往往后继无人,很难传承下去,一些精绝的传统艺术、技艺等不得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集体参与的说书、唱戏等戏曲曲艺形式、放电影及其他集体节庆或群众性活动均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聚会打牌和跳广场舞等小众、私人活动。有的村镇,棋牌室和家庭式麻将机较普遍,甚至有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等偶发事件。而与文明传承发展不相称的是,图书馆建设和读书风气营造通常是村镇建设的短板,村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普遍较高,阅读习惯普遍较差。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引领

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和建设目的就在于“育人”、化人,对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是第一要务。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当然,有生命力的文化应为内生性的,新农村和新城镇文化建设需要寻觅乡土的根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延续下去,须善于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善于将传统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建设升级,成为一种融合传统精髓和现代文化精华的更先进、更优质的文化样态。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型农民的主体培育

传统乡土优秀文化的传承要靠自上而下的宣传、引导,更要靠农民自下而上传承和建设实践,靠农民文化需求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11]农民不应是农村文化变迁的看客,农民是有意志的行动者。[12]乡土文化的根脉和基因理应在这些生长于或生长过乡村的人身上继续延续。当然,传承和建设新农村、新城镇的文化不是复位与回归,而是衔接现代化的契合点进而得到延续和弘扬。农村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主要还是靠农民来充实文化主体,即靠新型农民和身份转化的新型市民。新型农民,不仅是在农业技术上的职业化农民,更是在文化上、思想上、思维上、价值观上能承继历史,开拓未来的现代农民。而新型市民,不光是身份的市民化、城市化,还应该要在骨子里留住优秀乡土文明的根脉,不忘却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中国五千年文明脉络相同、相续的城乡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精髓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和深厚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同样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意蕴。[13]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认同是人们思维更新、观念进步的基础,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寻找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契合点是后乡土文化传承和建设的关键。这种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彰显价值”,传承具有普遍性和先进性的规范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即,承接历史源流,传承和放大历史传统的伦理道德、公共规则、公共舆论等精神和价值追求,对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讲好地域性乡土故事

在农村和城镇,居民文化结构、自身水平与城市市民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信仰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及历史传统积淀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必然要善于采用有“土味”、接“地气”的形式,讲好当地人自己的故事,树立“爱国”“爱乡”“爱家”等思想观念;必然要善于用好特有的传统文化素材和形式,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风民俗、人文遗迹等,讲好乡史、村史,增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格意识和精神向往,运用好传统习俗、礼仪节庆等活动方式传达文化精髓,注重突出乡土故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映照的精神价值,使其能更好地被重温和传播,同时让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也能影响和扎根于后乡土时代的心灵。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乡村文化领导、宣传员工作

文化的传承和建设都不能仅靠基层群众自发完成,尤其农民在身份转型和自身发展中,其文化自觉、文化选择意识和能力都不够,需要组织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对此发挥着主要的领导、组织和宣传作用。党员干部应在转型期城乡文化建设中发挥好领导和组织才能,担负起乡土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历史责任,积极带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只有广泛、有效地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肃清和荡涤文化继承中消极、落后文化的遗存和影响,更好地为传承优秀文明提供方向、拓宽道路。不断改进、创新宣传模式,现有专栏文字、图片等静态化、无对象式的宣传模式,看似无处不在,实则难以走心,效果不够理想,可以尝试读书读报、教育培训、展览展示、文化讲堂、群众演出等组织化、集中化、参与化、互动化等宣传模式。建立荣誉评价体系,广泛宣传身边好人好事,树立家庭典范,培育文明乡风和优良家风,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

[1]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6-07-20].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html.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1-162.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4]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文)[EB/OL].(2016-04-28)[2016-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8/c_128940738.htm.

[5] 张茜翼.两会观察:10年消失90万自然村 中国古村落亟待保护[EB/OL].(2015-03-10)[2016-07-20].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310/c172318-26671236.html.

[6] 赵法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共建温情乡土中国[N].农民日报,2015-02-04(3).

[7] 王朝明.城市化:农民工边缘性贫困的路径与治理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5(3):119-124.

[8]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6-97.

[9]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5.

[10] 雷玉明,易文君.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8-102.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5.

[12] 姬会然.社会主义乡村的文化图景及其变迁:以冀中南G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

[13]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0-23.

[责任编辑 李潜生]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under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orizon

LIU Yuan-yuan,ZHANG Wei-qun

(Anqing Med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52, China)

The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it must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s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body,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chang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grant workers’ absence in rural are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lack and low-level of their own cultural life,which makes them peel off the rural environment,cause the slack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inheritance practice disadvantage. As to the countermeasures, peasants should be guided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the core essence of excellent local cultural hericountermea’ sures tage scientifically,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lead the cause of inheritanc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ubject, value fit,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pecif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plight; core values in socialism

2015-07-20

2016年省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大别山片区文化扶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CXF078)。

刘媛媛(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422.6;G122

A

1008-6021(2016)04-0013-05

猜你喜欢
乡土农民工价值观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我的价值观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乡土中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芬芳乡土行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