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李秀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探析
王鑫,李秀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各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他们在学生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实现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育人,需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二者的互补平台,在形式上构建互通平台,在方法上构建互融平台,在保障上构建互享平台,有效发挥二者的合力。
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思想观点对学生价值观的渗透作用显著,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对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也需主动配合高校德育工作,与高校德育一同发挥育人功能,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协作。
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理论为合力育人提供了直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包括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应涵盖所有专业课教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帮助高校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便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教学中也能够将德育融入其中,任课教师的榜样示范、人格魅力和联系实际的生动教学都会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协同学”理论为合力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协同学”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协同学”就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理论,它力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中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1]“协同学”理论对于开展高校合力育人,形成育人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科学整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职工的功能,做到课堂内外的时空互补、内容互补、形式互补等,从而形成整个育人体系的协同共建,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特殊效果。
当前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效果遇到新的挑战,决策部门通过加强辅导员工作、思政理论课工作相关建设力图缓解育人效果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专业课思政应运而生,逐渐成长为日常思政、课堂思政的有益补充。
(一)有助于弥补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然而,高校辅导员大多面临着事务性工作繁杂,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的尴尬境地。“现实中,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行政管理的形式出现,以处理各类事务性工作为主,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少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疑惑,构建‘意义世界’,恐怕还值得怀疑。”[2]高校德育并非“是一个箩筐,什么都能装”。高校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似乎已被默认为高校学生课堂以外的一切活动。[3]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繁杂且任务较重,而大大忽视了其本职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及精力去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了。[4]此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多是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协调和组织,只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多重领导”的现象,且对辅导员的职责出现了泛化。[5]可见,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力不从心”和有效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二)有助于解决高校思政课“课堂思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些学者研究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单向灌输,“压制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热情和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形成了依赖、麻木、厌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形成”。[6]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表现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巧妙运用,缺乏对教材的活学活用”,由此导致思政课教学成效不足。[7]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问题意识不足不仅体现在思政课学生不善于发问,课堂教学中缺少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更体现在对所学知识和内容缺乏科学的反思、批判和提出质疑的意识和能力。”[8]诸多问题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能力下降,迫切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协助。
(三)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打造“育人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而提出构建“育人共同体”,发掘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以外群体的育人功能,乃至发掘社会组织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当下开展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探索。正如上海市教委在多个文件中屡次提到的:“注重全员育人,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深入推进‘学科德育’或‘课程思政’的落实,引导辅导员把育人要求和岗位职责统一起来”。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已成为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形式。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构协作育人机制,有利于缩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高校各类专业课在教学中都可以将育人工作融入其中,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当与辅导员“日常思政”、思政课教师“课堂思政”实现“互融、互通、互补”,构筑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共同体”。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一致性,职业目标具有一致性,均服从和服务于开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方法具有互补性。对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双方是互补的关系,因而有可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作创新,一些专业课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德育功能,我们在实践中应全力构筑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互补平台、互通平台、互融平台和互享平台。
(一)在内容上构建互补平台
首先,鼓励专业课教师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
高校在加强辅导员日常和专题培训的同时,应着力建设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体制,确保高校各类专业课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指导下开展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政治方向上的出现差错的“一票否决制度”,一旦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的不当言论后,应坚决将其清除出高校教师队伍。同时,高校可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定期集体学习的制度,防止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发生内容冲突的情况,从而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课堂,达到高校学生德育入脑、入心的目标。
为推动专业课教师主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认定中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考核,可以逐步探索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资格注册制,每两到三年,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继续教育和师德评价情况给予教师资格认定。此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每年要安排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专题培训。在校内应坚持政治学习制度,进一步强化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确保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基层教师理解和贯彻。
其次,要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内容的相互补充。
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和服务中育人,育人内容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沟通和组织能力等。多数辅导员年轻、有活力,但面临经验不足的困境,而不少专业课教师德高望重、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深厚,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知识交流、言谈举止处处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不少专业课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高校学生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可见,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思想教育”“敬业教育”“品德教育”方面的优势,与辅导员形成育人合力。
再次,要防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德育内容的缺位。
辅导员在工作中将党和国家的意志融入管理和服务中,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活动、谈心等形式接触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应主动融入学生德育工作,防止缺位。譬如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应当勇于直面,用专业课教师应有的正气和感召力引领学生的思想成长。一些专业课教师面对学生课堂迟到、考试作弊、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闻不问,生怕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评教”分数,这种育人的缺位会严重降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在形式上构建互通平台
高校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知识上,辅导员大多只能利用学生课堂外的时间开展思政教育,于是产生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时空隔离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多数辅导员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上远不及专业课教师,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优势,统筹课上和课下两个层面的育人平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内外的形式互通。为了打破高校专业课程课堂内外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高校在形式上应构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互通平台,使辅导员课下育人与专业课教师课上育人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辅导员不仅需要科学有序的课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办法和教育内容,还需要设计一整套如何配合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而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套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方案,同时也要制订一套如何教育学生成长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办法。
(三)在方法上构建互融平台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理论时效性弱,时代回应能力不足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匮乏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政工作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突出的特点,辅导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密切,有助于发掘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但辅导员也面临着理论素养参差不齐的不利局面,因此要将辅导员“重实践”的育人特点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重理论”的特点有机结合,探索辅导员育人活动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互融,使二者的育人工作形成若干协作机制。
在制度协作方面,应将辅导员管理考核体系与专业课教师管理考核体系互联互通,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分享学生信息,建立专业任课教师的德育评估细化规则。在学生信息协作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务系统和学生日常管理系统的信息互通、互联,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和利用系统,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科背景、评奖评优、上课出勤等情况,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在工作载体协作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易班、QQ、微信等社交网络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并通过“会诊”,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在过程协作方面,要建立全程监督体系,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一起监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改变过去那种专业课教师在上完自己这门课后见不到学生的局面,应增强任课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和德育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机制加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互动。
(四)在保障上构建互享平台
为了建构有效的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协作机制,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协作机制建构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打破管理部门不同、序列不同所带来的局限;要创设协作平台,建立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辅导员为主体的科研教学队伍,既使专业课教师了解学生实际,也促进辅导员理论水平的提升;要确保经费和人员的落实,使育人协作机制有良好的条件。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身份,享受双重晋升的待遇,这种“双重待遇”受到高校不少专业课教师的羡慕,在构建全校育人共同体的格局下,如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建立专业课教师育人的评价考核体系,这种“双重待遇”是否可以推广到部分优秀的“课程思政”负责人层面,是否可以为开展专业课育人工作尽心尽力并取得实效的专业课教师开辟专门的晋升通道,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同时,专业课教师拥有的教学评比、课题申报机会、论文发表机会以及各类教学科研培训机会能否和高校辅导员共享,对于开展德育理论宣传工作突出的辅导员,能否给予他们教学先进分子的待遇,对于辅导员开展德育类科研工作,可否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奖励的力度,这些共享平台对于调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了使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协作机制建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运用德育评估理论,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上述合作平台的运作过程、运作效果等进行评估,对不合理、不科学之处及时矫正,以确保德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协作机制建构要避免大而空的可能,高校和德育决策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二者的思政工作互补的潜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来提升二者育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构筑高校育人共同体,提升全员育人的实效性提供持续的制度保障。
[1]刘大伟.协同理论视阈下的德育网络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1.
[2]蔡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职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的结合[J].中国冶金教育,2013(5):53.
[3]贺国元. 高校学风建设中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责任差异[J].宁波大学学报,2015(2):66.
[4]陈恭鑫:高校辅导员的职责研究[J].赤子,2015(1):96.
[5]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89.
[6]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理论探讨与系统构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93..
[7]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78.
[8]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4-156.
[责任编辑李潜生]
On Mor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WANG Xin,LI Xiu-f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Besid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other majors are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ey have priority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of instructors' daily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education, it's suggested to build a complementary platform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the form, a platform for mutual harmony on the method, and a platform for mutual sharing on the security, so as to effectively exert the resultant forc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cooperation;mechanism
2016-04-17
2015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D-061)和2015年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政’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合力育德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YG22)阶段性成果。
王鑫(1983-),男, 山东枣庄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G641
A
1008-6021(2016)03-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