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张秀辉(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北京 100081)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师生多途径交流
白 杨*张秀辉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分析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几种师生交流途径,包括传统的提问法、作业法和即时交流法、电子邮件法,以及合作交流法。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妥善使用这些方法,会使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效果;多途径交流
在高校的化学基础课中,物理化学被认为是偏难的课程,学生需要学习许多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常常有学生反映跟不上进度,少数学生甚至会放弃课堂学习而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过关。因此,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授课方式和授课进度的调整,尽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这样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有优秀的教学传统和传承,历来教授这门课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一套传统的了解机制,比如批改作业、答疑、测验等。但是,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求知欲望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以前答疑时学生多到要排队,现在则经常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对此给出的回答是“想不出问题”。这种情况首先影响到了教师。在几乎没有任何鼓励教学的评估机制之下[1],学生给予教师的反馈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学生以缺乏热情的姿态投入到课堂,教师得到的将是严重的负反馈。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所给予学生的也将不再是对知识的热情追求,而是互相敷衍。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师生之间既谈不上是有的放矢的教,也谈不上是有思考的学,物理化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难教,学生也越来越难学好这门课。所以,要教好这门课,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及时交流和沟通。因此,寻找合适的沟通方法,对于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
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不论采用哪种师生交流方法,这一点都应该格外注意,对某些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态度,甚至可以决定他们对未来的选择。
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它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对课堂效果有一个大致的评估。教师在课前做一些调查,了解一下学生之前课程的学习成绩,在物理化学最初的几节课内,有针对性地多提问,就可以迅速鉴别出一个班里学习程度最好的学生和最愿意展现自己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可以认为是班里的“头羊”,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班级的学习走向,分辨出他们,维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保证一个班级基础的学习氛围。人总是愿意参考身边人的行为,当别人因为某些行为得到称赞,自己就会去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及时称赞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就会激励学生进步。喜欢被称赞是人类的天性,学生得到的关注和称赞越多,他们进步的愿望也就越大。有学习的欲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学习程度最好的学生和最愿意展现自己的学生,这两个集合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对于前者,除了发现和鼓励他们,还要注意不要在无意间增长了他们的骄傲态度。而对于后者,要注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愿意展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想与教师交流,这是很好的苗头,需要教师耐心对待。
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的个人的固定活动和需要、必须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对同样的问题给出了看上去截然不同的答案:对鲁莽的学生,孔子要他凡事多征求父兄的意见;对忍让退缩的学生,孔子要他迅速行动起来。孔子的做法可以给今天的教师很多启发。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有耐心了解学生,也是作为一名称职教师的前提。
提问就会涉及到提问哪个学生的问题,或者说,涉及到教育的另一个基本层面: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如果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提问时眼看着学生,直接叫出他的名字,这对学生的震撼力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确切地被叫到自己的名字,和泛泛的一声“那位同学”,对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越感到自己受重视的学生,其表现会越好,因为他不愿意使重视自己、尊重自己的教师失望。调动起学生这种情绪的做法很简单,然而在忙碌的今天似乎又很难,那就是从少到多、逐渐记住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以前物理化学是大班上课,学生动辄超过百人,现在的班级规模逐渐缩小至两三个自然班,一般在六七十人左右,记住学生名字也就成为可能了。
今天的大学课堂和一二十年前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学生的个性更为突出,而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权威性却降低了。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到现成答案,在传授知识方面,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也在降低,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网络搜索。但这并不是说,课堂讲课不再重要,恰恰相反,在这种条件下,能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讲解得清晰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教师而言,是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普遍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科学就是知识的积累,而很少注意到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这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知道仅有现成的结果而不知道结果的来由,并不是对问题真正的理解。对于以前的大学生而言,所接触到的教师基本都是“权威型”教师,而以前的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以尊重和仰视为主。那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氛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其实就是不尊重知识,就不会得到知识的内涵,只能收获一些皮毛。但是这种氛围,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统和家庭方面的问题。可是无论如何,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还要努力克服学生经常因自以为学会而带来的轻忽和懈怠态度,把课程进行下去。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突然提出一些为什么,比如推导过程中为什么忽略一些条件、为什么等号或不等号成立,图形相似的相图是否表明了相似的物理过程等,基本上,这些突然而至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一惊,然后进入到思考状态,思绪完全回到课堂,不再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学习内容。在提问一两位学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或者公布答案,或者布置为课后作业。物理化学内容多、课时紧张,抽时间提问确实不易,尤其是遇到学生毫无思路的时候,可能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布置为课后作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这种作业,在学生习惯以后,是很喜欢完成的。有时候,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候,要求学生当场完成一个小题目交上来,这些题目都和当堂所讲授的内容有关。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可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出勤情况。这种题目不会很难,但也不是简单到可以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以避免有学生代替别人做题目。对于物理化学课程来说,出勤是学习的最基本保证,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提问法的另一个辅助作用。
广义的提问是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交流方法,不仅随时可用,而且能随机应变。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法是另一种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基本交流方法。
作业的意义不只在于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跟上进度,更重要的,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笔谈。有很多学生在一些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已经习惯了教师不批改作业,也习惯了教师对作业不做要求。这使他们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认为只要最后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对于物理化学这门课来说,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练习。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包括有效数字、物理量的单位、运算过程等,都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所有这些看似繁琐无趣的训练对学生日后的科研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第一次作业的时候要强调不能抄袭。这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但这个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如果学生在做作业时就习惯了互相抄袭,则很难指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自觉杜绝抄袭现象。物理化学的作业范围涵盖很广,既包括课堂随机作业,又包括教材上的习题,还包括教师从国内外其他教材中得到的习题、例题和评述,以及相当数量的延伸讨论。无论是何种作业,教师都应该认真批改。批改作业是一件很劳累的事情,判断其中是否有雷同作业会使劳累加倍,但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再怎样劳累,教师也应该坚持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利用手中的《物理化学习题解答》,直接抄好答案交给教师,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几乎全班学生作业都一样的现象。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过程,不论是物理还是化学,都和实验联系密切,化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别的课程而言看似很难解决的抄习题书的问题,因为物理化学本身的特点,却可以有一些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实验中对数据的处理必须考虑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有效数字。有效数字决定了一个实验的精度。有效数字是由仪器精度决定的,不可随意更改其位数。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因使用仪器的不同,都伴随着有效数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则的,不是任意的。这就表明,在物理化学的作业中,尤其是和计算有关的作业中,有效数字是随时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由严格的规则束缚的,否则,就不能说明真实的实验过程。大部分《物理化学习题解答》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在书中给出的答案以及运算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有效数字的意义,其答案位数随意,表达也常常不采用科学计数法。
遇到这样抄来的作业,教师会在下一次上课时专门找其中一道或几道题目,在黑板上解题,给学生展示计算过程中每一步有效数字的变化,让他们知道现成答案的不可靠之处。这样一两次之后,抄答案的风气就会显著改善。虽然这样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却是值得的。科学不仅仅需要有答案,还要有重要的过程。忽视过程,就无法真正领会科学的精髓。
在其他类型的作业中也会遇到抄袭,笔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作业雷同者均分作业成绩。如果雷同的作业得到90分,涉及两人,那么每人45分,计入平时成绩。抄别人作业的固然应该受到惩罚,提供作业给别人抄的人,也应该受到同样的惩罚,因为他们同样破坏了学习秩序。不愿意连累别人的心理会使抄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
如果发现学生有抄袭作业的现象,教师可以公开表示不希望再有这种现象,却不宜当众点名批评。批评学生最好在私下,态度要严肃,但是言辞一定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无论如何,都要使所有学生知道教师对抄袭的反感,不能心存侥幸;这样,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开始会很难,但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学习了。不对学生提要求,他们就永远不知道这些要求的存在,很多事情都是要经过学习才知道的。
之所以称作业为师生之间的“笔谈”,是因为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将对某一个学生的想法直接批在作业里。学生可以单独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用心和关注,这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生也会模仿教师,把自己的想法附在作业后边和教师交流。及时鼓励作业有进步的学生,一种上进的氛围就会渐渐包围在每个学生身边。
无论教师多么努力,总会有极少数因以前成绩差而不愿意做作业的学生,他们对课程往往是先来听一两次,觉得跟不上了就不再来。对这些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弃他们,可以先通过课堂点名和课堂作业使他们不得不来,然后不断地要求他们,发现他们有进步要及时鼓励。只要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坚持,很少会有人真的自我放弃的。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在一学期的坚持之后,这个学生慢慢地补齐了所有的作业并通过了考试。在他认识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和别人一样之后,他的人生,就可能会因此有所不同。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3]。能够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他人的鼓励,学习就是有意义的。
在今天这种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里,即时交流非常便捷。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了问题,不好意思当面问教师,他们更愿意采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文字以期得到教师的回复。当面问答,很可能会有遗漏,而形诸文字,就可以反复地阅读。师生之间通过短信、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都可以方便有效地互相了解。
一旦教师进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原来师生间存在的一些隔膜就会渐渐消失。学生不再觉得教师高高在上,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很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不见面的交流,会使人感到更放松和更自然,也更能表现出自己本来的面貌。即时交流不同于对面交流之处在于,它的本质还是文字交流,而文字是能够比语言组织得更周到的表达,学生不必担心自己一着急辞不达意,也不必担心因此在教师面前丢面子。对于某些问题,双方都可以不马上回答,有一个情绪的缓冲期,可以进一步避免因一时言语误解而产生的龃龉。
电子邮件的某些作用和前一种方法是类似的,即都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一对一的电子邮件是一种纯粹的私下交流,这与即时交流法不同。乐于写电子邮件的学生,往往是更加想保护自己尊严不受伤害的学生,他们更怕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所以,教师应认真回复学生的邮件,在邮件中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此外还应注意一定要对邮件内容保密,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
对于提出看起来可笑的问题的学生,不能轻率地对待,因为这也是他们的一种思考。善意的引导和指点,会使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更大,对科学的兴趣也更浓厚。
传授知识也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任务。排在它前面的,除了保护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还有教会他们得体的言行和表达。写电子邮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从主题、称呼、行文直到落款,教师都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在回复学生邮件的时候,就要指出他们在邮件中存在的问题。邮件礼仪是礼仪的一种,而礼仪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气度和思考方式。严谨的人绝不会在邮件中写出很多错别字,更不会忘记称呼对方;指出学生熟视无睹的错误,会帮助他们更加严谨、更加有礼貌。
在接近期末时,笔者通常会布置一个论文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教师。这份作业的要求不只限于论文本身,还包括电子邮件的格式,每一点都要记录分数。第一次收回的作业,大部分不合格,再次强调要求之后,绝大部分就都合格了。这对于学生未来参与社会活动应该是有利的。
前述的几种交流方法,多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完成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每到期末,笔者布置的最后一份作业,是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由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较大的论文,内容包括物理化学课程所学过的全部内容,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课题。以前学生做实验还会有合作的机会,现在学生基本都是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合作的训练少之又少,所以这种经历也是很宝贵的。
一般而言,学生会有一种自组织行为,自发地集合起来讨论每个人该做的事情。其中不免有想少做事的学生,教师的要求是在大论文后写明每个人所做的工作。这样一来,想少做事的学生就不好意思了,反而会积极地参与进来。由于一个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数相同,谁都不想让别人因为自己而丢分,这能促使学生用心对待自己分内的工作。
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教师会在批改之后给出成绩和具体理由;学生再次交上来的作业,就会有很大改观。学生的潜力,往往超乎想象。合作过的学生,会有荣辱与共的情谊,如果需要,会主动分担别人的任务,这都是令人感动的现象。
物理化学是公认的难教又难学的课程,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耐心的交流。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学生才能够真正投入到物理化学的世界中来,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希望本文所述的几种虽然并不一定新颖、但确实有一定实效的师生交流途径,能够多少有益于物理化学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1]龚孝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6), 46.
[2]洪燕琴.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7 (10), 90.
[3]周 序. 教育科学论坛, 2010, 31 (1), 8.
• 知识介绍•
The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Physical Chemistry
BAI Yang*ZHANG Xiu-Hui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100081, P. R.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chemistry,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questioning approach, homework, instant communication, Emailing,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and care, using these methods properly can make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chemistry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effect;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通讯作者,Email: baiyang@bit.edu.cn
doi:10.3866/pku.DXHX20160128www.dxhx.pku.edu.cn
中图分类号:O64;G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