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继建
总结探索 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曹继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后勤集团]
(一)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前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水平,是支撑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进行社会化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益尝试,十几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也足以证明这条道路是行得通的。虽然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各个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的深入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问题不能成为倒退的理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再艰难,也“不走回头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长期坚持改革开放,要始终确保改革方向正确,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总会有曲折,但坚持改革的信念不能动摇,因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才能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二)立足学校是根本
从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高校和高校后勤都一直在强调并坚持着后勤的姓“教”属性,高校后勤也一直以满足学校和师生教职工的服务保障需求为己任,以维护学校稳定为第一要务。高校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源动力和推进者,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人、财、物等宝贵资源和校内市场的有力保障。这可以说是高校后勤得以存在之本,也是高校后勤与其他社会企业的根本区别。高校后勤要将社会化改革推向深入,必然要在经营理念和模式上有所创新,但立足学校,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发展的根本。
(三) 内涵式发展是基本思路
社会普遍认为企业发展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成长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了。”外延式发展主要是通过不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追求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或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作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机构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外来企业的冲击。如何牢固占领校内市场、并尽可能地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各高校的后勤企业在社会化发展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式。有的高校后勤采取了最大化利益、做大企业的外延式发展道路,有的高校后勤选择了着眼于实力、做强企业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高校后勤立足之本的校内市场,其主要服务对象和业务内容都相对固定,在对校内资源市场的占有率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高校后勤要发展,首先应该解决制约自身的运行体制、管理机制、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在形式上创新,导致根基不稳,能力跟不上要求。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呼应相结合
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呼应统一起来。顶层设计是对于后勤发展的整体谋划,基层呼应是对于现实事务的探索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都还处在以提供服务保障为主要业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运营状态,对于如何提高运行效率、优化资源、提高竞争力等问题缺乏主动思考和规划。
后勤人都是实干家,这一方面说明了后勤人的踏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后勤工作缺乏长远谋划的局面。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在实干,每一个人都陷在事务性工作中,无暇思考。这对企业发展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
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要将一部分人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规划后勤今后的发展方向,思考如何在后勤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了解学校和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新需求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调研职工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寻求增强后勤队伍活力的途径和方法。
另一方面,如何让顶层设计精准落地,这就离不开基层呼应。如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是指引,那么自下而上的基层呼应就是动力和标杆。只有当顶层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基层的响应,师生对后勤服务满意并愿意表达新的需求,职工对工作状态满意并愿意进行新的尝试,部门对工作安排满意并愿意继续团结协作,企业运转良好并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行,所有的设计都能落到实处,这样的顶层设计才是有益的,这样的基层状态才是积极的。
(二) 生产要讲成本,经营要看效益
高校、高校市场是高校后勤的存在之本和立足之基,这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否认。高校后勤现有的服务和经营单位都是由原来的行政管理部门脱胎而来,管理和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脱离旧有的模式,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高校后勤以为学校提供服务保障为己任,不计成本,不谈利益,这也有悖于企业发展的理念。后勤只有走彻底的企业化管理的道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得生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后勤服务成本市场化和服务价格行政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必须减少对后勤企业的行政干预,让企业按市场化规律运作。后勤企业不是纯公益性质的事业,在做好基础性服务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经营就要讲效益,就应该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壮大经济实力。
做强企业与姓“教”并不冲突,“三服务、两育人”永远是高校后勤的服务宗旨。但后勤属下的众多部门、中心的履职方向应当有侧重,要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能,服务保障部门就专心做好服务保障,生产经营部门就专注谋求经济效益,高校后勤在维护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两个效益都要抓,服务、经营两不误。
(三)改善供给侧,实现差异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师生教职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基本生活保障,对后勤服务的种类、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差异性的、个性化的要求。高校后勤要发展,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一方面做好基本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和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做好不同服务项目的阶梯化经营,满足学校内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理顺组织结构,提高运行效率
高校后勤成立之初,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企业运作和发展方向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和规划,设立的部门职能多有交叉,甚至重复。在深化社会化改革的需求下,后勤企业要高效运行,必须减少中间环节和职能不清的环节,重新梳理事项运行流程,以大部门、项目制管理的方式运作,规范界定集团和各部门的责、权、利关系,提高运行效率。建立科学的业务板块绩效考核,对服务保障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权衡和合理调整,实现服务质量考核结果、经营管理成效利润分别与绩效管理挂钩。
(五)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高效的运转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不同层面的岗位,要有不同的岗位要求,推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对于中层干部队伍,要注重大局观、决断力和责任担当,跟得上企业发展的变化,能够领会集团领导的精神,在部门内能够独当一面,果断挞伐,是企业开疆拓土的急先锋,也是固本守根的实干家;对于青年骨干队伍,要大胆任用,一岗多能,给予接触企业发展核心思想和事务的机会,充分锻炼,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管理后备军;对于基层职工队伍,要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岗位技能,逐渐改变后勤职工普遍素质较低的状况,打造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的职工队伍。
没有方法是普遍适用、一劳永逸的,高校后勤应该把握新常态,因校制宜,不断总结、探索,寻求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卢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