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磊 侯梦琪*
高校辅导员承担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的意义及途径
◇韩 磊 侯梦琪*
高校辅导员承担人文素质选修课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丰富大学课程资源的创新实践。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体系,科学构建符合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要求的课程体系,并将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授课主体,综合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
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丰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资源,促进学科融合、文理渗透。要大力推行辅导员承担人文素质选修课,探索适应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步提升、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同步提升、共促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在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师占少数,导致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成长需求。而很多辅导员还被排除在人文素质教育之外,很多有能力讲授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辅导员却苦于没有平台发挥作用。同时,当前社会,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全球化背景下,学术交流、文化渗透、国际合作等跨国界的交流日益增多,教育领域改革和高校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日益呈现国际化、个性化、多元化等鲜明特征。为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科教育之中,应将辅导员纳入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行列。
辅导员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是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比如,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可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大胆尝试,能使学生个人成长的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辅导员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通过参加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广泛涉猎到职业发展指导、哲学、传统文化、法律政策、心理学等各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活跃相对僵化的定式思维,激发潜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
辅导员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客观需求。辅导员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这个平台,让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辅导员有了一方讲台。既鼓励辅导员在个人有兴趣、研究有基础、发展有方向的领域里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又能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科学研究,有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课程体系内容
高校可尝试设立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由辅导员担任主讲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根据人文素质的结构体系及人文科学知识内涵的界定,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内容应涵盖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体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等门类[1]。可据此构建四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系列课程组成,各个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显整体育人功能。每一模块课程门类的设置、内容的选择、课程比重、实施方法都要有严格规定。各模块课程的开设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这些门类相对完整、内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教学手段丰富新颖的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修身养性》、《职业发展指导》、《生活与哲学》、《校园生活心理学》、《大学生法律维权》等,将会同高校其他由辅导员主要承担的党课、团课及必修课一道,成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二)课程建设要求
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需要有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要合理,模块化设计要符合学生需求,课程遴选要规范严谨,可请专家学者层层把关,从源头上为提升育人工作水平奠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要新颖灵活,充分贴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课程管理要严格有效,每门课程都成立教学小组,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组织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小组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活动等方面合理、精心设计[2]。要大力推动精品课建设,组织公开课观摩。保障政策要完备有力,教师队伍培训和开展教学科研均需有配套政策支持。
(一)科学构建符合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要求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为原则,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范畴,精心设计、科学规划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体系。只有经过精心构建的课程体系,才能在完善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资源的同时,又独具系统性,对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产生宝贵指导意义。
(二)将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授课主体
辅导员作为授课主体对推动课程建设有以下几项优势。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得到提升。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实际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提升课程的德育功能。辅导员以学生的视角,设计、调整和丰富课程内容,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在与学生授课互动的过程中,辅导员也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辅导员职业认同得到强化。课程的开设可以拓宽辅导员的工作空间,给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一样的身份与舞台,强化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极大提高辅导员实现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使其努力成为在各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三是高质量教学梯队建设得到保证。高校可以结合校情实际,每门课程由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在相关领域有研究专长的辅导员担任课程负责人,并设有1-2名助教以保证授课效果及队伍建设延续性,建立一支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高,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学梯队,对课程质量提升和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必将具有双重推动作用。四是课程建设得到科研保障。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颁布以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得到了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增强,是推动课程建设的强有力科研支撑力量。很多辅导员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工作实践,不但承担了多项部、省、市级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还很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及时应用于工作实践,辅导员德育科研的成果对于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建设管理、课程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都具有强大推动作用。
(三)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结合“90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求知特点,注重以教学模式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程互动性,将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与灵活的分组讨论、课堂演讲、实践式教学、作业反馈式教学等方式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等新手段、新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改革考核方式,将平时考核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立符合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要求的考核模式,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一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优势[3]。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较大,对学习有较大帮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能提供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它的应用及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视频、音频等资料穿插运用于授课过程,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修身养性》课的老师在授课时精心挑选与课程内容、教学情境相符合的优美配乐,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当中达到共情,带领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感受文学之美。
二是分组讨论。课上分组讨论作为教师讲授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可由师生各自带着问题相互交流,有助于使学生对知识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课下分组讨论可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素材搜集整理,课上再由学生自发推选的小组代表进行陈述展示。教师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授课过程中,可积极组织学生围绕就业形势、校园文化、时事政治、法律维权等方面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修身养性》课程中,学生就“我最喜爱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是课堂演讲。可改变教师一味进行传授的方式,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课堂演讲,如讲授《成功学》课程时,针对“积极心理调适”、“远离倦怠”、“成功必备要素”等专题,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配合使用幻灯片进行陈述,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予个性化点评和引导。听众可以向演讲的同学进行提问,这是一种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锻炼机会,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四是实践教学。教师要注重实践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开展过程中,可组织“模拟面试”活动,丰富学生的面试技巧。在《当代中国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课程开展过程中,邀请外籍客座教师,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法律维权》课程开展过程中,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就“手机自带软件是否侵权”等热点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和判断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修身养性》课程中,组织学生欣赏中国民间手工艺作品展,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拳击》课等课程更是将授课地点设在户外,教师边教,学生边练,互动实践相得益彰。
五是作业反馈。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灵活新颖的作业形式,如《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安排学生课后制作个性化简历,观看求职类节目中实力选手的面试视频,为学生就业打牢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修身养性》课程安排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诗词、文章,并将阅读心得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校园生活心理学》课程则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
六是综合考核。目前高校比较普遍的选修课结课方式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提交一篇论文,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建议采取课堂作业、参与课堂和课外实践及课程论文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而且能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考核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确保给予成绩的公平性,保证课程质量。
(一)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科学创建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平台
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平台;为面向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优质平台;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提供了补充平台。通过精品化的课程建设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工作队伍里,承担人文素质选修课必然会成为辅导员的一种主动选择。开设这样一批贴近学生、锻炼队伍的课程,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是长效而深远的,对于切实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高校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实践中,不断焕发光彩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平台。
(二)学生自身获得新知,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特长,丰富课外生活,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新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体会人文之美,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坚定政治立场,内化高尚道德情操,培养良好文化修养。学生从课程中获得新知,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成为专业课程之外的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课程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大学文化资源得以丰富
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必将成为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中的一支生力军,为丰富课程资源、活跃校园文化启发新思路,构建新模式。高校应将培养适应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具有广阔社会责任感、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重点,辅导员人文素质选修课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项具体实践,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大学育人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华,张永辉.论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4,(35):153-154.
[3]许雪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165-167.
[4]傅俭.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1):88-89.
(责任编辑:蔡清香)
G641
A
1674-9618(2016)01-0054-04
韩 磊,女,东北大学学生工作处思想教育科科长,讲师。侯梦琪,女,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