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模式——以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景观环境建设为例

2016-03-19 01:01徐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6期
关键词:田园城市特色环境

徐晓明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12)



大型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模式
——以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景观环境建设为例

徐晓明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12)

介绍了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营造居住区环境特色进行探索。通过对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生态景观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分析,针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建设要素以及存在的不同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居住区环境规划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居住区环境与城市环境因素的协调建设关系,旨在对如何营造良好的大型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宜居乐活的生活环境提供参考,期望对已建或未建的大型居住区有或多或少的正面指引。

田园城市;新城运动;新城市主义;居住区环境特色;丁桥大型居住区

《2001世界发展指标》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77%,我国的城市化空间十分宽广。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4年的41.7%。城市化对于我国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发展机遇。正是在此背景下,杭州市委、市政府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彻底改变丁桥地区面貌,推进城市化进程,确定了丁桥大型居住区建设项目。目前,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已展开全面建设,笔者试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探索居住区特色营造方式,进而为创造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特色建言献策。

1 西方城市化理论和实践

“新城”概念源于英国,最初是为了疏散大都市人口,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之后新城概念逐渐发展,强调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交通方便、多样化、吸引人且有充分的物质设施。

国外新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比较著名的有乌托邦设想、空想社会主义、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市主义等,最初意在控制大城市增长,而后向提供城市增长空间、建设多心城市转变。新城从单纯的大城市人口、产业外溢的接纳地变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地。

1.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著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且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2-3]。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田园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于此,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 000人)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6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两侧均为居住用地。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

1.2英国“新城运动”英国的新城建设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新城运动”在英国开展20几年,先后经历了三代,效果显著[4]。

1.2.1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①新城发展目标侧重于带动区域发展。新城不仅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为目的,更注重从就业功能、消费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以摆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区的角色。②新城规划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未来成长空间。新城发展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主要城市,力求错位发展,并从空间上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备用地。③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以吸引人口。通过环境建设使新城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达到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保证足够的城市人口规模。

1.2.2英国新城建设的教训。①分散布局虽然使就业和居住用地结构适应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但难以组织高效率的公共交通;②虽然有完善的人车分流系统,但设计初衷是以车为主,因此步行系统只能在局部地段发挥作用,难以在大范围内有效组织;③就业平衡的问题难以解决,导致今天新城的人口仍没有达到当初规划的规模;④整齐划一的道路结构、缺乏特点的建筑形象和轮廓线造成社区的极大相似性,使城市的可识别程度不高。

1.3美国“新城市主义”美国“新城市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最主要的理论思想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及“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其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5-6]。

1.3.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①体现在对城市规模的限定上。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②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存在互补关系。③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建设,强调城市发展不论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的位置和规模。

1.3.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认为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二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1.3.3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因为多样性可以增加其稳定性,所以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主体人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2)功能的多样性。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生活,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3)物质环境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新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1.3.4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以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②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城市内其他车行系统应该体现出对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的充分尊重,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新城市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实例就是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区的规划和美国滨海城的设计,两者充分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的理念。

2 创造富有特色的居住区环境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按照居住区的方式开展的,其基本模式受西方的城建理论和实践,尤其是美国的“邻里单位”和前苏联的居住小区规划的影响较大。营造富有特色的居住区环境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要将自然人文环境组织到设计方案的结构、布局及造型中,构筑一个人工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有机整体[7]。

2.1历史文化特色居住区历史文化环境构成包括城市历史景观、文物古迹、节日庆典活动、娱乐休闲活动、生活习俗及所处的城市文化环境等。居住区人文环境特色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重任。①把具有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物、构筑物直接组织到新规划的居住区空间之中,留下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保持特定的文化氛围。②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手法,如借景、渗透、过渡等,把居住区周围的人为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居住区的内部环境之中,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③把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生活习俗有意识地组织到居住区空间环境之中,并为此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如节日庆祝、集贸活动、宗教习俗等。④居住区特色的创造不能脱离城市文化环境,它必须与所在城市的文化、社会经济水平、生活习俗等方面相和谐。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不仅要着力于可见的物质环境特色的创造,而且要重视无形的隐性环境特色的组织与发掘,良好的隐性环境是城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

2.2自然环境特色自然因素对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具有相对永恒的价值。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和永恒魅力,而且难以模仿。2.2.1宏观自然环境。居住区规划中的空间格局、住宅朝向和环境设计等方面均应以城市大范围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依据,如气候特征、风向特点、地理位置等。江南水乡城市居住区环境应充分利用河网、水系组织水文化环境和水景。

2.2.2居住区相邻的自然环境条件。居住区周围能体现地方特征的山峰、河流、大海、绿地等自然条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组织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之中,达到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形成居住环境的标志性和整体性,构成独特的居住区环境特色和地貌标志。

2.2.3居住区微观自然环境。居住区范围的地形、河湖水面、绿地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形成居住区环境特色的最直接素材和最显著特征,规划设计应予以利用、强化和再创造,突出环境个性,塑造环境特色。

2.3形体环境特色形体环境是居住区环境特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表现形式,是城市居住区环境最直观、最有感染力的表现特征。

2.3.1结构框架。指规划布局方面所体现的特色。居住区结构布置对体现环境特色和城市景观组织影响极大。在规划居住区时,首先应结合现状及环境条件巧妙建构结构模式,从而形成结构特色,为丰富形体环境特色提供先决条件。

2.3.2建筑群体形态。形体环境中给人信息量最多、感染力最强的是建筑群体形态和建筑形象,直接关系到形体环境特色创造的成败。建筑群体形态特色的创造应从两方面入手。

(1)空间组织。目前不少居住区规划设计空间组织或是自然拼凑而成,或是模仿四合院等,毫无生机与活力。正确的思路应该结合现代居民生活规律特点,形成富有生机,开放、自由流畅、舒适宜人的空间内容与形式,并应巧妙地进行序列空间组织。

(2)建筑造型与建筑群体布局。建筑造型雷同、平淡,建筑群布局呆板,使得有些居住区面貌千篇一律。这应当是居住区环境特色创造重点突破的方面,比如一种住宅平面的多种立面设计、檐口和屋顶的处理、阳台及住宅入口的变化、顶层退台造型变化等。另外,通过建筑群整体形象的塑造改变以往单元住宅呆板的布局模式,赋予居住区整体建筑群的美感特色。

2.3.3环境设计。环境设计应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来体现不同环境的特色。①环境设计的特色要以满足居民心理、行为等精神方面需求为前提条件,而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使用者的游憩、交往提供舒适的场所。②环境设计应注重体现场所精神。③建筑小品设计要做到标志性、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结合。

3 杭州市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生态景观环境建设

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位于杭州市主城北部江干区丁桥镇辖区内,规划总用地约366.07 hm2,用地内河网纵横、地形平整,一派水乡田园风光。根据杭州市总体规划纲要,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将承担起中央居住区的重要功能,成为新杭州的城市副中心,建成后将是一个居住人口达10万人,功能完备的大型现代化居住区。毗邻开发建设的有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长睦居住区、半山田园居住区和天都城,这些区块一并建成后,将形成约40万人的居住规模,形成一个集生态、和谐、休闲、产业、居住为一体的重要卫星城和杭州东北部生态型核心居住区。

目前,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区块内道路路网基本形成,安置房、部分经济适用房、部分配套公建项目基本建成。因此,现阶段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营造并突出地方特色。

3.1需要进一步明确居住区定位,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丁桥大型居住区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居民住房难的实事工程,但不应成为杭州市郊外住区角色,而要注重拓展城市功能,进一步从就业功能、消费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方面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生活中。

既要使新城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又要考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达到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这样才能聚人气,保证足够的城市人口规模,从而缓解主城区住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功能、增加内部就业可大大缓解居住区与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周边交通环境。因此,需进一步进行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区块定位。一方面,要结合周边区块综合考虑,尤其要从配套公共建设等方面通盘考虑、优化配置,形成各自特色;另一方面,要从一期区块内部进行优化定位,建议在下一步土地出让、村留用地等的招商引资中通盘考虑,有意识地引进一些优化城市系统、增加城市活力的特色项目,使大型居住区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现代化新城。

3.2需要进一步深化设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居住区的可识别性标识是形成有生活力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包括广告、店招、雕塑、标志建筑等。好的标识能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归属感。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通过问询力方式找出心理形象与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他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自己所处城市环境的感觉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形象建立的。城市的形象不只是由客观的物质形象、物质标准来判定,而且是由主观感受来判定。他总结出简单找到城市形象的5个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为使每一个地方都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便于识别,易于记忆,就应该注重这些基本要素的组织。

基于以上认识,建议居住区下一步需要重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深化道路标识系统设计,特别是对道路指示牌、城市家具、公交停靠站、广告牌、照明夜景等方面进行设计、施工,既要体现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又要突显现代化大型居住区的个性特色。②深化居住区建筑及组合形态规划设计。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除了要考虑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容积率、立面、风格、材质以外,还要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关系,以及建筑群体同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的相互依存和传承。当前,如果能形成一套体现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个性特色的建筑及组合形态规划,用以指导开发商进行地块开发,对于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形象、增强居住区特色将具有重要意义。③要特别重视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以水为依托,布置居住区绿地系统,体现水乡特色;以河流为骨架,将块状的丁兰公园和小区健身公园与河道带状公共绿地相结合,并通过沿河带状绿地向每个居住组团延伸,形成水体与绿化水乳交融的网状绿地系统。

目前,丁兰公园建设及大部分河道整治正在进行,在下一步建设过程中,对水景的营造、材料的选择、苗木的选择要同设计师随时沟通互动,不断探索通过小品、雕塑等多种形式体现历史的延续和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增强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可识别性。

3.3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居住区环境功能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进行室外环境设计时要考虑人的心理、生活、安全、休闲、活动、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在追求美的同时,更应当注意环境功能的适用性,重点应考虑以下几方面要求。

3.3.1满足环保功能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强调以绿为主的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因地植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植物配置应注重乔木、灌木、草本等复层结构植物的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率,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

3.3.2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要求。当前,要充分利用水乡特色,结合公园、河道景观带,从土坡造型、园路设置、硬质铺装、出入口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①健身活动器材;②适合少年儿童活动、游戏的各种场所和设施;③供居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④供居民散步、纳凉、邻里交往等的场所;⑤为居民就近购物等生活需要提供方便的各类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公厕等。此外,还要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不同使用者。

3.3.3满足安全性的要求。①水景观的安全问题,包括水的深度、驳岸的高度与构造的安全度、步行石的安全度以及水质的卫生洁净度等问题;②石、假山的安全问题;③绿化植物是否有毒、有刺的问题;④活动场地、道路的防滑性能问题;⑤儿童游戏设施的安全问题;⑥临崖、依水的休闲场所、运动场所、游戏场所、散步道等的安全防护措施问题等。此外,还要满足居住区紧急情况的要求,如消防、急救等。

4 结语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关键在于规划设计时要把握特有的环境条件和制约因素,塑造居住区环境特色。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居民生活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区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因此,应结合当地的人文气息、地域特性、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及经济城市飞跃发展的节奏,建设以生活、居住、生态、景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良好的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不仅有利于美化居住区环境,更能提高居民生活情趣,同时使居住于此的人们能够在居住区就享受自然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碧水蓝天。

[1] 叶齐茂.21世纪城市区域的规划:访布拉格全球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维斯先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3):56-58,66.

[2] 马万利.田园城市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J].浙江学刊,2005(2):84-89.

[3] 骆尔提.关于田园城市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4(4):27-28.

[4] 师武军,王学斌,周艺怡.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2006(5):36-38.

[5] 王健.“新城市主义”思想对我国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4(1):30-31.

[6] 刘吕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2(1):55-58.

[7] 刘武文.居住区的环境特色与创造[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2):66-70.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Model of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Large-scale Residential Region——Case in Dingqiao Large-scale Residential Region (Phase I) of Hangzhou City

XU Xiao-m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Som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 are introduced. On this basis, it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Via systemic analysis on ecologic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Dingqiao large-scale residential region (Phase I) of Hangzhou City,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nstruction factors of the residential reg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It is proposed tha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region should correctly handle with the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region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w to create good ecologic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large-scale residential area and liv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ave more or less positive guidelines for a large residential area built or not built.

Garden city; New urbanism movement; New urbanism;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Dingqiao large residential area

徐晓明(1976- ),男,浙江金华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工程管理工作。

2016-08-08

S 731.5

A

0517-6611(2016)26-0157-04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特色环境
特色种植促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中医的特色
环境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完美的特色党建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