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提问
唐俊涛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1515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我们教师常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启发式的基础,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地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目前,正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改变旧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观念之时,笔者试图针对新的课程背景,探讨一下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但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成为“学生型”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学生.新课程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三、数学课堂提问要素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应包括提问目标的制定、问题的设计、发问、听答、评答五个要素.课程观与教育观念不同,则教师对各个要素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1.课堂提问目标的制定
课堂上的问题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来进行,教师不能凭空设置假说,让学生来猜测.教师提出每个问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完善的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 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某个课题或概念上来.
(2)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在教师,学生双向信息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了解关心问题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问是双向和多向的,可以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还可以是学生问学生.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但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4) 诊断学生学习上的疑点和难点,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2.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的大多知识是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完成的,课本无现成的结论性知识,故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数学课堂设计应做到:
(1)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
《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后其节目.”就是说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过高或过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问,或给学生造成重负担,挫伤其积极性,或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如在“求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问题中,设计以下一组问题:
求下列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① y=sinx;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前面的问题都是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了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2) 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迁移性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又要富有启发性.如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中,先复习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填写课前印好的表格,然后提问:你是怎样与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相比较而得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该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提问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分析讨论,经过老师的启发,顺利得出了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探究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将开放性问题引入数学课堂就是从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题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因为要想顺利地解出开放题,必须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充分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既要注意力集中,又要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敏锐;有些开放题还可以长时间钻研,需要意志力和毅力,从而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在“二次函数单调性的问题”中,设计以下一组问题:
①.判断函数y=x2-2x+2在R上是不是单调函数?
② 试确定x的取值范围,使得函数y=x2-2x+2在给定的区间上是单调函数?
③ 若函数y=x2-2ax+2在(-∞,1)上单调递减,求参数a的取值范围?
由于开放题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易下手,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进行自己的思考,体验成功.因此,学生愿意参与,能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思想.
3.发问
发问是提问的核心所在.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发问包括发问的方式和发问的内容.(1)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二是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三是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出24个问题左右为合适.(2)就发问的内容而言,如果教师的发问大多是一些“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则这类问题具有封闭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判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多问属于“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和标准的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发问内容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如复习椭圆的第二定义与判断以过椭圆左焦点F1的弦AB为直径的圆与左准线的位置关系.二是通过猜想的方法设计发问内容.如讲数列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通过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某一项和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是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设计发问内容.如可通过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类比联想出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听答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一是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二是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三是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四是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五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这种技巧会使学生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等待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建议教师:一是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二是留给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时间;三是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线索或时间帮助他们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四是让学生针对问题实质自由发言;五是促进学生通过说话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5.评答
评答包括转问、探问及再组织,是对问题的解答评核阶段.转问和探问是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情况下,教师的两种反应行为.转问是就同一个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再组织是评答的最后阶段,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重新组织概括,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及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而应认真地引导和解答.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