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蔚
高校图书馆多媒体UGC服务探索——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本文系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q201536)研究成果
李晓蔚
摘要随着大视频时代来临,读者对知识的接收方式要求可视化和互动化,用户生成内容(UGC)逐渐成为知识生产和积累的模式。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从用户参与、运营环境和接受程度三方面论证高校多媒体UGC服务的可行性;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多媒体制作环境、信息共享空间和馆员深度参与等方面提出提升高校多媒体UGC服务的策略。
关键词大视频时代UGC用户生成内容多媒体服务
引用本文格式李晓蔚.高校图书馆多媒体UGC服务探索——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2):101- 105.
Exploration on Multimedia UGC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y——Taking Sichuan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LI Xiao- wei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ig-video era,the ways readers receive knowledge should be more interactive and visual,and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With case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provide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multimedia UGC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y in terms of user involvement,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user acceptance,and then takes Sichuan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library multimedia UGC service.
Keywords big-video era;UGC;user-generated content;multimedia service
随着互联网信息承载能力提升,多媒体越发受到重视。2014年我国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媒体复合用户达20.7亿,视频消费量增长50%- 70%[1],大视频时代来临。对图书馆来说,从文字时代的文献典藏,到读图时代的图片展播,再到视频时代MOOC教育的兴起,服务形态的变迁一直契合着媒介进化方向。随着Web2.0模式成熟,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已成为知识生产和积累的重要模式,读者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浏览者和下载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针对这一变化,读者咨询、书评和阅读推荐等服务在UGC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2]。然而,多媒体服务应如何跟进,亟待探讨。
在国外,图书馆多媒体服务与UGC结合初见成效,如鼓励馆员在Youtube、blip.tv等视频UGC网站上分享图书馆活动、场景及日常工作等影像资料,这种方式更“容易进行项目和服务的展示”[3]。在国内,针对多媒体UGC的实践尚不多见,现有研究集中在对评价机制的理论探讨[4]和商业视频网站的分析[5]等方面,而对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层面如何进行对接尚缺乏深入探究。笔者于2015年5月21日在CNKI中以“图书馆”和“UGC”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有效结果7条;以“图书馆”和“用户生成内容”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10条;以“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和“UGC”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0条;以“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和“用户生成内容”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0条。
从内容来说,国内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多媒体服务类型主要有三种:(1)租买的资源商视频库。通常来自从数字资源商购买或租用的数据库,如超星学术视频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2)自建的精品课程库。主要是各高校摄制的特色课程,以及图书馆信息检索课或新生培训讲座。(3)定制或自制的图书馆宣传片,既包括对馆藏资源或历史渊源的介绍,也包括以图书馆为主题的故事片,如清华大学系列短剧《爱上图书馆》、台湾大学音乐短片《早安,图书馆》。目前高校馆的多媒体服务以购买或租赁的OGC(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为主,自制内容较少。我国近90%高校馆引进1种以上多媒体数据库[6]。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人们获取知识方式的嬗变,OGC的服务模式遇到一些问题。
1.1差异化难以体现
在线学习是多媒体视频服务的主要功能,因此与语言学习、考试测试、讲座报告等有关的专业学术视频成为视频服务的重点。其缺点显而易见:千人一面的视频内容很难体现各馆的特色,而读者在视频时代的个性化新需求也难以彰显。实际上,除在线学习,高校馆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承担着提升读者媒介素养、展现校园文化的职能,过于强化在线学习功能而忽略信息获取技能和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对读者的全面发展无益。
1.2服务方式落后
高校馆视频服务形式大多停留在“你播我看”的web1.0模式,视频内容多为课堂的实况录播,互动性和趣味性不够。对习惯表现形式丰富的“网络原住民”来说,从现实课堂中“照搬”上网的课程或讲座视频难以引起其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1.3专业技术缺乏
多媒体服务专业技术包括搭建多媒体播放环境技术、视频脚本创作和实景拍摄技术、后期剪辑、格式转化及内容存储技术。大多数高校馆受制于这些技术条件和专业人员的缺乏,多媒体服务难以得到与其重要程度相对应的重视和支持。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中文翻译为用户生成内容,是基于互联网知识共享、协同创作、自由开放之web 2.0精神的新型信息组织模式。简单来说,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都将成为该网站(website)或应用(application)的组成内容。在UGC模式下,对普通用户而言,其能动性能得到充分展现;对运营商而言,不仅能节省内容成本,还能带来内容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包括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在内的主流视频网站均采用这一模式。将UGC模式运用于高校馆多媒体服务是否可行?笔者从三方面进行论证。
2.1用户参与的可行性
普通用户的摄制技术是UGC的第一道障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摄录设备的普及,该障碍开始瓦解。弗雷斯特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44%,普及率超过30%就意味着它进入大众市场,不再是小众的技术或解决方案[7]。加之Instagram、美拍、优酷拍客等众多短视频应用的出现,工具属性增强,为用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可视化编辑方案,赋予个人创作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快捷的制作体验。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手机视频应用软件见表1。
表1 有关视频制作的手机APP
2.2运营环境的可行性
通常情况下,多媒体作品可以在电视屏幕、户外电子显示屏、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站页面等平台上进行声、图、文、影像的共现。但对图书馆来说,多媒体作品的运营环境较为特殊。考虑到必须保持安静这一特性,馆内展示的多媒体作品不得不在无声环境中进行,这要求重视多媒体UGC作品的视觉主导地位,即字幕或说明文字的必要性。
为拓展多媒体作品的接触渠道,高校馆有诸多尝试。在线下环境,可以将馆内传统用于播放静态图文通知的电子显示屏,在空闲时轮流播放多媒体UGC作品;每一台检索机首页上都可以加开视频窗口,自动播放多媒体作品。对线上环境的营造可以用于弥补无声环境的缺失。比如,利用开源软件PHPvod等搭建视频频道的点播平台用于存储和点播多媒体UGC资源,或利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作为收集和展示多媒体UGC作品的渠道。线上线下的平台都为高校馆开展多媒体UGC服务提供了基本的运营环境。
2.3用户的接受程度
对当下的用户而言,UGC并非新鲜概念。2005年YouTube引入UGC模式,开启UGC与多媒体的融合之道。经过近10年发展,UGC模式在互联网视频行业经历了从“解救版权危机”到“工业废水”(UGC内容耗掉巨大的带宽成本却不能带来收益,甚至引起版权麻烦)再到“重回UGC”的定位寻址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培养了庞大的用户群。2013年,优酷网的UGC内容占总流量30%- 40%[8]。这种内容“众筹”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为视频网站贡献了大量原创内容和点击率,另一方面也使用户养成了以视频方式记录整合、表达分享、生产创造的社交习惯,为多媒体UGC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因此,高校馆开展多媒体UGC服务既是顺应媒介技术发展潮流,也是应对全媒体时代读者新需求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馆开展多媒体UGC服务可行,UGC模式将弥补现有多媒体服务的短板。
以多媒体UGC模式中最常见的短视频制作为指导理念,四川大学图书馆打造了“微拍电子书”系列活动,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相继推出第一季和第二季。该活动以宣传推广数字阅读和多媒体UGC服务为目的,鼓励读者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推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微拍电子书系列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多媒体UGC服务进行概念推广。
3.1多媒体化的宣传方式
在前期宣传上,与传统依赖海报和传单的宣传方式不同,本次宣传主要依靠多媒体尤其是视频的宣传力量。为凸显多媒体UGC特色,活动开始之前自制1分钟左右的宣传片和活动样片各1部,秉持青春活力、开放创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图书馆大厅的电子显示屏、各楼层检索机主页等线下渠道进行滚动播出,同时在图书馆视频频道主页、四川大学图书馆微博和微信等线上渠道同步推送,进行预热和造势。
3.2 UGC技能的培训讲座
为减少技术壁垒给读者带来的行动障碍,降低活动参与门槛,提高读者的媒介素养,活动期间专门针对零基础的同学开设多媒体技能培训讲座,提供包括前期脚本创作、实景拍摄、后期剪辑、动画特效等一整套完整流程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回应读者对多媒体技术的疑问,鼓励读者在讲座培训后提交多媒体UGC作品。
3.3 UGC作品的集中展示
通过线上线下投稿,两次活动共收集多媒体UGC作品60余件。除通过图书馆大厅的电子显示屏、各楼层查询机、视频频道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展示外,还特别设置“微拍电子书”视频展播周,将部分优秀作品在图书馆报告厅进行集中展示,强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扩大多媒体UGC理念的影响范围。
“微拍电子书”系列活动显示,读者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丰富的创造力,但技术障碍和设备匮乏情况较为突出。对第一季的读者UGC作品进行统计发现,73%的同学选择用手机拍摄的方式制作视频(见图1),这一数据印证了由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用户参与的可行性,真实地反映出读者渴望进行UGC创作但多媒体技能浅表化的现状。面对这一矛盾,高校馆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服务系统予以解决。
图1 UGC视频制作方式统计
在美国,多所高校馆开展多媒体技术服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和多媒体中心,伯克利大学图书馆设立多媒体资源中心。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立多媒体制作室,北京大学图书馆设立数字应用体验区。多媒体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是读者寻求多媒体技术支持、掌握多媒体技术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四川大学图书馆创建多媒体信息共享空间,使读者对多媒体信息的识别、获取、汇聚、创作、加工、展示、传播等需求都能够在多媒体信息共享空间中一站式实现。
4.1为读者提供多媒体制作环境
为培养读者对多媒体摄录设备的操作技能,为读者的多媒体实践和学习提供软硬件条件,四川大学图书馆购置摄影机、录音机、话筒、灯光、蓝布背景等视频音频采集设备以组建虚拟演播厅,为读者的室内拍摄创作、采集教学素材等活动提供支撑;引进Apple终端、图形工作站、3D打印机等图形图像处理设备,为后期编辑和成果输出提供集成的多媒体软件服务。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支持下,读者的多媒体UGC制作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拓展。
4.2为读者提供知识网络建构平台
根据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之间自发的交流协作、建立关联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因此,除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实时交流和互动分享也是web2.0时代流行的学习方式。为此,四川大学图书馆拟建设若干个多功能研讨间开放给师生预约使用,提供包括投影仪、幕布、高清电视、白板、活动桌椅和无线网在内的设备,使读者在多媒体UGC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充分进行演示和探讨,促进知识网络的建构,提高多媒体技能的学习效率。
4.3为馆员提供深度参与契机
馆员的深度参与不仅是推广多媒体服务的必然要求,更是馆员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发挥技能优势的契机。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多媒体UGC服务的概念推广活动以外,借鉴MOOC理念,由技术中心拍摄制作“‘分’析图书馆”系列视频,以1分钟获取图书馆使用小技巧为出发点,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经常遇见的问题以视频的方式解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媒体制作实践讲座,介绍国内外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和编辑技巧,并通过实际上机操作为学生介绍从捕获、剪接、转场、特效、覆叠、字幕、配乐到输出成片的完整编辑流程解决方案,引导读者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取和整合多媒体资源,提高多媒体UGC的整体质量,营造更加丰富的UGC服务内容。
多媒体UGC服务仅仅是高校馆业务与UGC结合的众多方式之一,此外尚有大量其他形式的结合有待深入发掘和充分论证。整合知识创新、技术提升和协同共享的UGC服务既能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能推进读者参与、创新和协作,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式,应受到高校馆的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海潮,姜雨杉.探究视频市场生态洞察媒介融合趋势——解读《大视频时代——中国视频媒体生态考察报告》[J].电视研究,2014(12):17- 18.
[2] Pecoskie,J,Spiteri,L.F,Tarulli,L.OPACs,Users,and Readers’Advisory: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User- Generated Content for Readers’Advisory in Canadian Public Libraries[J].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4(4):431- 453.
[3] Tomaiulo,NicholasG. Library Usesfor User- Generated Content[J].Searcher,2011(8):18- 29.
[4]赵宇翔,朱庆华.Web2.0环境下用户生成视频内容质量测评框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4):51- 57.
[5]陈欣,朱庆华,赵宇翔.基于YouTube的视频网站用户生成内容的特性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9(9):51- 56.
[6]黄勇.高校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的调查分析[J].现代情报,2011(4):100- 105.
[7]预计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44%[EB/OL]. [2014- 12- 03].http://www.techweb.com.cn/data/2014 - 12- 03/2103051.shtml.
[8]优酷土豆高管解读财报:自制内容提升归属感[EB/OL]. [2013- 03- 01].http://tech.sina.com.cn/i/2013- 03- 01/ 16128103713.shtml.
收稿日期2015- 04- 14
作者简介李晓蔚,女,硕士,四川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