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部署

2016-03-18 11:53王正伟
人民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国梦

王正伟

【摘要】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工作 民族团结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历史悠久,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吉林延边的民族团结宣传月,展开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创建活动内涵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并且系统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这些新思想新部署,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成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推进新形势下的创建活动指明了方向。

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把创建活动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各地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成效显著,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其中关键一条就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把创建活动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来部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认识程度到工作力度,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我们更要抓住贯彻会议精神的东风,把“高位”与“推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全社会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关心转化为对创建活动的参与支持,推动创建活动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最新精神上来,以中央最新精神为指导来谋划和推动创建活动。要认识到民族团结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搞好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过程,就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合力推进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只有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才能防止高举轻放,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程。要消除“抓和不抓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切实把民族团结这个人心工程夯实建好。

二是要努力赢得支持。民委作为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抓创建、促团结,是重大政治使命,更是分内之事、职责所在,必须切实强化责任感紧迫感,做到守土有责,敢于担当。民族工作战线长、协调面广,单靠民委一家单打独斗不行的,必须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资源,积极主动赢得理解、争取支持,防止单兵突击。我们既要争取当地党委重视,搞好创建活动谋划设计,又要协调其他兄弟部门,为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积聚资源、增加合力。实践一再证明,创建活动的水平取决于争取的水平、协调的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高位推动的机制。创建活动规范化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健全调查研究机制,掌握本地区民族人口基础信息、民族关系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创建活动具体办法。要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切实加强督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这几年民委系统搞的“互观互检”,效果不错,要坚持和完善。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测评指标体系,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健全条件保障机制,在经费人员方面尽力争取、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坚持全面立体扩展,进一步实现创建活动全社会广覆盖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国基本实现了省区、州、县三级联动。2014年,国家民委出台专门文件,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六进”内容,使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创建工作应该说任务更重了,但有些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有的传统领域还不够深入,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没有纳入进来,针对新群体做工作的有效手段还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号召各方面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适应民族工作新常态,巩固已有阵地,加紧弥补空白,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纵深度。

一是深入城市社区,寓于服务管理。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切入口。在1月刚刚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统筹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两个大局,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把创建活动融入社区建设。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刚进入城市,还不太熟悉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这时候更要“将心比心”,伸出援手、送上温暖,心灵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要切实防止歧视和变相歧视,坚决纠正拒住、拒载、拒租、拒卖的行为,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当地社会、提高生活水平。

二是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把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埋在孩子心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团结的希望最终在他们身上。要针对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创建活动,增强针对性和感染力。创建活动进大学,要与学生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进中小学,要与教学工作、课余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感性认知。在民族院校、内地民族班,要推进混合编班,营造共学共进条件,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人生第一课很重要,“钉子弯了就很难弄直”。从启蒙时,就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

三是把创建活动延伸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和新群体当中。现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很多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民营企业就业,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接触,如果对彼此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了解、不尊重,容易引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这方面创建活动跟不上,空白就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在新生代和“两新”组织中开展创建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在这方面,民委要积极探索,学习借鉴其他领域相关经验,也可以跟其他平台合作,借势借力、做好工作。

坚持思想文化引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一些地方,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单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就能带来民族团结,工作上运用物质的一手多,运用精神的一手少,不重视做“人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要论述,为创建活动由物质架构深入精神文化层面,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要求,牢固树立重在平时、以心交心的理念,紧抓思想教育这把钥匙,打开心灵的大门,打牢“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思想基础。

一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人口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群众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每个小家庭都难免有摩擦,何况十几亿人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没有一点磕磕碰碰怎么可能?要把握历史大势,引导交往交流交融潮流,构建嵌入式社会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践中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不能无视共性而放弃引导,又不能刻意制造差异;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又不能急于求成、胡乱作为。

二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好“民族文化牌”,把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亮点呈现给全国人民、传承给子孙后代。当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要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很多民族地区的村镇风光秀丽、风情特别,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抹掉了民族特色,如果搞成千城一面,那就非常可惜。要保护和建设好特色村镇,延续淳朴厚重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成为承载乡愁、传承文明的故乡。要加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是强化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要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更是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点。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历史国情和民族常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方便就业和生活都很重要。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样值得鼓励,要有一批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促进创建活动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当今世界进入e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巨大且深刻,这对创建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创建活动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适应年轻人、适应网络时代,简单重复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创建工作在网络时代的新规律。要主动顺应新趋势,更加注重实效和细节,让创建活动更亲切、更有人情味。创建活动来源于基层、发展于实践,必须鼓励基层发挥创新精神、大力探索,每个地方一年只要有一项创新举措,全国创建活动的局面就会非常生动。

一是树立人文化的理念。人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打动人心。要改变“大水漫灌”宣教,针对不同受众搞“滴灌”,少些大路货,多些“私人订制”。要因地制宜,考虑东、中、西部地方的经济文化水平,照顾到不同民族心理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活动。优秀文艺作品,对于展示少数民族时代形象、呈现民族艺术魅力、凝结民族团结美好情感,作用非常显著和广泛。曾经有一些经典作品,如《阿诗玛》等老电影、《北京的金山上》等老歌曲,感动了整整一代人。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好作品,比如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图书《我从新疆来》《茶颂》《狼图腾》、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都比较成功。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民委一直大力推动,有关地方和部门都很支持,希望这类书籍、电影、歌曲、节目再多一些。

二是多用大众化的方式。大众化,重点是要扩大参与、融入生活。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新技术、新媒体方面多动脑筋。用好微信、微博等方式,掌握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达到短、平、快的宣传效果。要动员各族群众一同参加民族节庆、传统体育运动等活动,在交流中加深各族群众的了解,在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中增进感情。“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周)”是创建活动中一个传统项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种形式要坚持,具体方式要与时俱进,找到适应新时代的耳目一新的举措,扩大综合效应。

三是打造实体化的载体。实体化,关键是有抓手、有平台。要将宣传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倾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发掘和培育一批模范单位和典型人物,带动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近年来,国家民委表彰了一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命名了100多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要更好地发挥“模范”“示范”的引领作用,加强宣传推广,讲好中国的民族团结故事。要继续建设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硬件上搞好场景宣传,软件上挖掘人文内涵,运行上要与当地学校和有关单位对接,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把民族团结的细节及意义充分呈现出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坚持务求实效,进一步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

各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促发展、惠民生结合起来,使各族群众受教育、得实惠,让团结创建走进了群众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云南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树立“全面建成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决心,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他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践行共享理念,内在要求必须把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民族团结有机结合,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

一是全面小康同步,让群众有参与发展的获得感。创建工作要瞄准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目标,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政策投入,加大差别化政策支持,培育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激发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发展二、三产业,还是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工程,都要树立民生导向,通过政策举措引导,增加当地群众就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保护当地生态,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

二是公共服务同质,让群众有公共服务的获得感。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大,民生差距更大。要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对口支援的优先位置,项目资金要最大限度的用于破解民生难题、促进脱贫攻坚。重点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很多州县条件艰苦,公共服务人均成本要远远大于内地。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事业经费注重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正是从全国一盘棋、各民族一家人的大局出发的。落实政策时,必须统筹民族与区域因素,使同一区域享有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不要人为造成政策陡坡,让当地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

三是法治保障同权,让群众有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公平正义是所有获得感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法律保障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旗帜鲜明地保护各民族合法权益,旗帜鲜明地打击犯罪行为。对以民族身份作为非法行为挡箭牌的人和事,都要坚决反对、依法治理。只有一视同仁、依法保障,使我国公民不分民族、信仰、性别、职业、地域,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权威,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责编/高骊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国梦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