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2016-03-18 19:14杨琼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段写作文题目

杨琼安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会说、会写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下,每位在校的中小学生都会说汉语,每一位教师都在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可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汉语写出好文章来。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尽管教师已经很少让学生写作文,可是一旦要求,学生还是会如临大敌般不知所措,甚是痛苦。好不容易搜罗枯肠拼凑出几百字来应付差事,过段时间,作文发下来了,上面却只是草草地批个“优良中差”,算是评语了。也许是连教师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该从何下手修改吧,可想而知,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真是极尽痛苦却不得其法,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阅读面狭窄的学生,更是“谈文色变”了。

语文的作文教学不能完全脱离课程文本,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渗透作文的训练。小到字词,大到篇章,都应该充分用好教材这个现成的范本。具体操作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课文“起别名”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要想让学生学会拟文章题目,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给课文“起别名”了。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目都十分精准,它们要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么是贯串全文的重要线索。有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引人注目,有的使用反常方法来吸人眼球。总之,要给文章拟个好题目可以从很多种角度出发,而课文的题目往往只顾全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给学生的训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不妨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回过头来让学生看看题目的特点,尝试着从其他的角度给课文起个“别名”。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题目的特点和作用,又能锻炼学生拟题目的能力。

二、名家“画龙”,我来“点睛”

现在的中考作文中,有些考生喜欢在文题后面加上一个“题记”,或在文章结尾坠上一个发人深思的“后记”。不可否认,题记和后记确实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可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其实,这块空白用好了,也是训练作文的一块福地。既然没有,何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它配上一个合适的题记或后记。或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诗句,或精辟地发表看法,或真挚地抒发感情,或直接引用课文中重要人物的经典对话,等等。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无可挑剔了,更应该将它视作作文训练的极好机会,给作者画好的“龙”点一下“睛”。

三、为精彩的文段“照相”

每次讲解到课文的精彩片段,教师都不会忘了提醒学生注意,让他们了解精彩之处,可能还会多番强调这是课文的重点,甚至要求背诵。可文段再精彩也还是作者的东西,学生再倒背如流也无法将它化作自己的所有。大多数学生知道它的精彩,却只能望“段”兴叹:“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那么好的文字来啊?”此时,教师不如停住手中的粉笔,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给这精彩的文段“照个相”。所谓“照相”,其实就是模仿。只要抓住文段的精彩之处:或景物描写细腻贴切,或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或描绘中使用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为文章增色, 或字字珠玑引出下文,或一字千金揭示主旨,或用词精妙,或抒情真挚,等等。只要抓住文段的妙处,把手中的笔当相机,用同样的方法来仿写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或片段,无论水平高低,只要学生有仿写的欲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汉语的表现方法加深了解,更会在这当中锻炼自己的文笔,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为出色的结构“画蓝图”

文章写得好,与结构的安排得当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漂亮的瓶子会为一壶美酒增添不少诱惑力。而当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有出色的结构安排。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场景变换式,林海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回忆现实交互式,杨振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多个镜头切换式,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范本。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为本文的结构画张“蓝图”,即拟个结构的提纲。这样,既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能为学生以后的作文提供可靠的结构样式。所以,拟提纲并不只是写作文之前的事,更应该是学课文之后有必要做的事。

其实,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模本的不只是教材,学生手里的资料,尤其是作文书也是模仿的不错的选择。或许有人会说:“你一味要求学生模仿,不是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了吗?”是的,模仿并不是学写作文的最好方法,但是谁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是在模仿大人呢。孩子是在不断模仿中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才拥有了自己的思维。中小学生正是在打基础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模仿虽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最实在、最见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文段写作文题目
写作文的烦恼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丁写作文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追根求源
写作文等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