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摘 要: 新课标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巨大变化,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当如何转变进行了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方式
新课标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巨大变化,强烈冲击着现在的教育体系,迫使愈来愈多的教师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但是,由于几十年来高中教学基本上都沿用着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此存在着不少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有:第一,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本身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气氛沉闷。第二,在传统教学中只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没有更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而是沿用传统单一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某些数学知识抽象化,学生难以理解。面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当如何转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一、创设精彩合适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种潜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教学、精彩引入”。情境教学就是以课本教材为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或从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大量例子,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数学信息,能使学生主动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并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教学效果必然良好。例如,在讲解必修三《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这一节时,我这样举例:在我们的班级中,全班所有的男生为事件A,全班所有的女生为事件B。第一组的学生为事件C,第二组的学生为事件D,第三组的学生为事件E,第四组的学生为事件F。在此问题的启发之下,学生立即明白了课本中的这两种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等。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管学生的方法繁简与优劣,只要敢于用各自的方式探求并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即可。只有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并加以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使他们思维既富有个性又更深刻。如果教师仅限于传授知识,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不会闪现,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会相对缺乏;如果教师对个性学习的理解仅限于多种解题策略,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和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很难由自发走向自觉,得以深刻和升华,创造力就会相对减弱。这时教师不要以“传道者”的高姿态出现,而是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其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个性化的学习转变了我们过去的教育过于注重“教”而较少关注“学”的做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中心,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抛硬币的实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课本知识,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老师在上课前把学生分成了4个小组,每组15人,有一个组长,并准备3个硬币,每组抛200次。请同学们做完实验后(20分钟)完成下列问题:每一组的同学轮流抛硬币,组长负责收集每一组的数据并填下表: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各小组讨论并指定一人在班上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和课本上一样的结论。
“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才会刻骨铭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而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统计数据等进行数学探索活动,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相互交流,进行合情推理,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等鲜明的教学特点,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人说话众人听”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棱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选用Authorware或flash软件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如图1),使学生直观掌握棱台的定义,并通过棱台与棱锥的关系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同时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理解,有时需要直观的视觉感知。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函数图像动态变化过程,若能利用动画呈现,则对学生的理解非常有利。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不能代替黑板,有些重要的教学过程或内容还是要在黑板上板演的,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