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村族修祠缘由与祠堂建造过程探析

2016-03-18 20:35:52夏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祠堂徽州

夏淑娟

(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



徽州村族修祠缘由与祠堂建造过程探析

夏淑娟

(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研究追溯了徽州村族形成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认为秀丽的山水和相对封闭安全的自然环境吸引中原士族迁居徽州。参考家谱、方志等文献材料,选取其中的典型代表案例,分析徽州村族热衷修建祠堂的原因,并且探讨廊院式祠堂和天井式祠堂的建造过程,进而探讨祠堂的规模型制与管理方式等。

关键词徽州;祠堂;廊院型;天井式;建造过程

Analysis on Reasons and Process of Building Ancestral Temples in Huizhou Villages

XIA Shu-ju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22)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uizhou villages were studie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the relatively closed security environment attracted huge clans of Central Plains migrated to Huizhou. By referring to genealogy, records and other documents, selecting typical cases, the causes for building ancestral temples in Huizhou Villages were analyzed, the building courses of gallery type and patio type ancestral temples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scale, form and management style of the ancestral temples.

Key wordsHuizhou; Ancestral temples; Gallery type; Patio type; Building process

徽州处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群山环锁,因偏安一隅而免遭战乱。得益于此,中原动荡,北方战乱之际,徽州的秀丽山水与相对封闭安全的自然环境吸引避乱求安的中原世家大族纷纷迁徙徽州。其中,因“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乱”形成几次规模较大的迁民高潮。基于山多地少的生存条件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迁徽的中原士族为了宗族的生存与发展,高度团结,传承“中原衣冠”的文化传统,聚族而居。“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1]。这些徽州村落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族众日益增多,裂变形成新的村落,各氏族为团结族人,通过修建祠堂、祭祀祖先、修谱明系等活动,维系和保持宗族群体的认同感与组织性。笔者拟以文献材料为中心,分析徽州村落祠堂的建造缘由及建造过程。

1徽州人修祠的原因

聚族而居使徽州传统村落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为维持宗族团结与实现宗族统治,徽州各村各宗族热衷于修建宗祠、家祠、支祠等,将修建祠堂作为头等大事,主要是因为追远与利今两方面的考量。祁门善和程氏是徽州第一大姓程氏的重要分支,注重修祠以报本,指出要追源报本,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修建祠堂。宗族不仅要有合族之祠,各家还要有合户之祠,同时还提出建书院之祠、墓下之祠,以期前人保佑宗族的繁荣昌盛与家族的和谐发展[2]。歙县溪南吴氏是当地望族,在谱牒中明确指出要想将本族本宗发扬光大,避免人心涣散的最好办法就是修祠堂。“创建宗祠,上以奉祀祖宗,报本追远;下以联属亲疏,惇叙礼让,其晟典也”[3]。在徽州人看来,报本是出发点,最终目的是希求祖宗先人保佑子孙后代,增强宗族内部凝聚力。新安各族居于万山之中,避战移居养成了徽州淳厚简朴的民风,村族敦本务实的作风,惟有在修建宗祠、编写家谱方面不吝重金。基于此,明清时期徽州村落可谓家构祠宇,各氏族大兴土木,修祠之风盛行。“自五代以迄于今,民生不见兵革。聚族而居,或累十世,祠宇之绵亘连云者,远近相望,不可枚举”[4]。

修祠、祭祀、追远既是源于祖宗崇拜,亦是强化宗族思想的表现。作为宗族的精神寄托,祠堂对宗法观念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祭祖活动与宗族事务的管理体现的。徽州村族认为“报本之礼,祠祭为大”,对祭祀的规格、仪式、程序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为之寝庙以安之,立之袥主以依之,陈之笾豆以奉之,佐之钟鼓以飨之。……一世营之,百世守之,可云报矣”[5],不忘先人功德。祠祀活动一方面是以祭祀祖先达到“上以妥先灵”的目的,同时也是“受族治人”的务实手段,徽州村族强调人人参与祠祀活动,借以通过出钱出力与教化倡导完成对族众行为上与心理上的整合,从而使祠祀活动达到“下可合宗族”的使命。

祠堂的修建与维护以及祭祀活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徽州修祠之风盛行与徽商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此类记载比比皆是,绩溪人王中梅家贫不能读书,远出经商数年后,家渐富裕,族中子弟请命营建第宅。“祖宗露处,而广营私第,纵祖宗不责我,独不愧于心乎?”[6]王中梅认为历来君子营建宫室都是以宗庙为先,而今家族祠宇尚未兴建,于是慷慨捐资修建祠堂。歙县人郑石陵经商家业大振后,不仅购买数十楹房舍为祠,岁时祭祀,还买祠田以补充祭祀费用,然后才治宅第,将修祠放在营建私宅之前,足见其重视程度。婺源商人胡孔昭经商发迹归乡,看到宗祠倾圮,集众议修,于是聚村族商议,倡修祠堂,并带头捐资,“鸠工庀材,昭董其事,辛勤三载,栋宇焕然一新”[7]。侨居在外的徽商也热衷于家乡祠堂建设。《汪氏谱乘》记载,汪氏的支派散衍天下,其中歙县汪氏族人以盐业发家,居住在扬州的最多。寄居扬州的汪氏族人因不能按岁时返故里参加祠堂建设与祭祀活动,于是建有公祠,“凡值春露秋霜之候,令族姓陈祖豆、荐时食,而又每岁分派族人专斯其事。”[8]数十年来,人口增加,人员变换,但祭祀的礼文器具未尝稍驰。

正是由于徽商的鼎力相助,明清徽州村落祠堂遍布,据《橙阳散志》记载,歙县江村有三十余座祠堂,宗祠贲成堂祭祀始祖歙州公,其余为支祠,“故有祠以时其祭,自世远人蕃,又各立小宗而大宗祠则并创以修”[9]。据赵华富统计,黟县南屏村建有叶氏宗祠叙秩堂、奎光堂、尚素堂、仪正堂、永思堂、德辉堂、敦仁堂、四家厅、七家厅、枝公厅20多座支祠与家祠,另有程姓、李姓祠堂7座[10]。此外,徽州其他村落都建有多座祠堂,如黟县西递村胡氏宗族建有本始堂、敬爱堂等26座祠堂,其中本始堂为宗祠,敬爱堂与常春堂为总支祠,其余为分支词与家祠。歙县棠樾村建有先达祠慈孝堂等十余座祠堂。

2徽州人建造祠堂的过程

徽州祠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从现存的祠堂来看,就建筑风格与规模而言,大体有廊院式与天井式,两者没有本质区别,经常有重合。

2.1廊院式祠堂建筑廊院式祠堂主要是较大型的宗祠与支祠,一般为四合院式,为砖、木、石结构。祠堂建筑一般是三进、五开间。第一进是仪门,五凤楼建筑,部分设有戏台。如章望南等调研的祁门县现存的11座戏台[11],基本都是与祠堂建筑连为一体。第二进是享堂,均为宫殿式建筑,是祠堂的主体建筑,多呈正方形的大天井,天井四周为由多柱木梁架构的廊庑。正厅厅堂宽阔,是举行祭祀等宗族大事活动的场所。第三进是寝室,二层楼阁式建筑,供奉列祖列宗神主。通常寝室内设神龛三间,中为正寝,左昭右穆。

廊院式祠堂一般规模宏大,“有始建、有改建、有建之人、有建之时、有祀产”[12]。以歙县江村贲成堂与绩溪东关厚伦堂为例,介绍廊院式祠堂修建过程。

歙县江村宗祠贲成堂在村中坝上,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建于天黄山下,祠基为东向,“横十丈,纵一倍有奇,环堵厚皆二尺余”,柱干栋梁“皆合群木而成”,中厅阔五丈,深六丈,正中供奉歙州公及苏氏夫人,两旁列世祖,有德有功之人奉为附主,另建有夹室、楼、台、池等,历时13年,耗资“千有余缗”,规模制度恢宏壮观。至清代,楼、廊、享堂等年久倾颓,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历时7年修成,除原祠材料外,“费资三万余金”。重修后的祠堂在仪门处保留原祠的“古良臣坊”牌坊,三开间头门标有“济阳家庙”,及含门房在内的三开间二门,距离三至六丈(1丈约3 m)不等。大堂为五开间,题额仍为“贲成堂”,享堂七间,中奉始祖考妣像,左右各三间以祀列祖考妣,正堂楼上为诰勅楼,设龛供奉宋、元、明、清历代恩赐诰敕宸翰,另设树滋园、更衣厅、祀谷仓、厨房等守祠住屋[13]。

绩溪东关冯氏始迁祖达宗公祠堂厚伦堂,坐东朝西。明万历年间,先祖冯世德同族人商量,“原形改建支祠,供奉先人”,为岁时祭拜之所。嗣后四派裔丁日益繁衍,族人冯启珠等嫌祠宇狭窄,合族商议拓展规模,东、南、西、北四面四边买屋买地扩大轮廓进行改建,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后历时25年方大功告成,前有广场,建有特祭祠,有房可住宿配享祠,设施完备,规模宏大[14]。由于廊院式祠堂的规模宏伟,加之营建材料讲究,装饰精美,往往耗时长,花费大,动辄万缗千金,是一些村落小姓无法承担的。

2.2天井式祠堂修建过程天井式祠堂是在住宅寝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平面布局、外观设计及内部装饰与民居建筑相似。明清徽州的民居建筑按单栋布局来看,主要有两厅堂四房两厢房、一堂两房两厢阁、一堂一房及上厅下房等结构类型,都带有天井,以三间结构较多,上堂中为正厅,两侧为房,天井两侧为厢房,下堂亦为一堂两房,天井在中间。天井式祠堂格局大体如此,相对于廊院式祠堂,规模小得多。笔者以《黄氏光禄家庙遗据录》为据,梳理普通村族建造祠堂的过程。

绩溪黄氏宗祠修建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凝聚了多代人的心血。明代黄氏十二世在绩溪分为三支,人繁族盛,此时宗祠尚在歙县黄家坞。传至十六世黄永隆无传,继配夫人方氏孀居,感念黄氏迁居绩溪后无祠,将住所的厅屋捐为宗祠,创立黄氏绩溪宗祠,属于草创阶段。

修建阶段在明末清初。传至二十世,“道志公、汝志公等之老屋回禄与祠相连,应相公有基地在业内,因报造祠之志”,众人商量劝募,道志公等将基地入族,其余人捐钱派丁,3年后寝室中堂建成,大门比较狭小,作为祠堂,规模还是不足。对于徽州人来说,修建祖庙祠堂是件大事,祖庙修而后昭穆有所序,黄氏也不例外,黄金铉等为祠堂前堂、大门修造之事昼夜焦思,至崇祯年间,集众合议谋划,捐资兴工,奔走催捐,一年后建成前堂两廊。至此,祠堂稍具规模。

黄氏宗祠的装修整肃完善在清中期。康熙时黄钺统众商量装修,“勤劳不怠,寝室并上下堂庑地面明堂俱装修整肃”,但大门外小巷逼仄,八字门面没法兴造。至嘉庆年间,中堂左边门梁与寝廊带梁受伤,供奉神位的龛座倾坏。徽州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白蚁之害较重。黄氏宗祠整体建筑建成十余年后,中堂为白蚁所蛀,寝室左间虽然竖柱皮门未受损伤,而横梁枋桁尽遭蛀坏,黄氏合族皆目睹心伤。黄佩玉等人仔细排查祠宅原因,补砌照壁,将中堂两廊重整,换梁整宇,解决蚁患带来的破坏。后来族人又首捐书院,置田业、庄所及买文昌阁地址屋业等,祠堂八字大门、门厅、照壁诸事告成,由此大费周章。历时3年,黄氏宗祠建设修整完毕。

黄氏祠堂修建倡导户户出钱,人人出力。根据记载,戊子修祠捐钱最多的是8两,统计的89人共计捐钱213两4钱4分2厘,另洋圆18圆[15]。从捐银数字与前期捐祠产、祠田的情况来看,黄氏家族并非显赫氏族,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族,几代人百年薪火相传,以归属感与认同感为号召,有序地组织族人致力于修建宗祠,更能反映徽州传统村落祠堂遗存之多与建筑之宏伟的原因。

3结语

祠堂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同

时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与礼制的象征,《礼记》中宗庙规格有严格限制,唐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此后家族祠堂规格基本遵照朱熹《家礼》规定,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奏疏,请令臣民祭始祖、立家庙,明中叶至清,民间大规模建造家族祠堂,打破了古代礼制与朱熹制定的规格制度。

徽州传统村落以移民型村落为主,宗祠、分祠、支祠等祠堂建筑逐渐形成徽州传统村落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徽州人看来,祠堂是宗族的象征,祖宗神主休栖之所,先祖灵魂所在,聚拢着祖先的精神与神识,因此,宗祠之外,复有支词、家祠,造成村落间祠堂连云。同姓村庄往往祠堂不止一处,多姓村庄的祠堂并存情况也很普遍。

参考文献

[1]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 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3.

[3] 歙县《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M].1602(万历三十年).刻本

[4] 绩溪《金紫胡氏家谱》[M].1819(嘉庆二十四年).

[5] 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M].刊本.1731(雍正九年).

[6] 绩溪《盘川王氏宗谱》[M].刊本.1921(民国十年).

[7] 吴鹗,汪正元.婺源县志[M].刊本.1882(光绪八年).

[8] 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9] 江登云.橙阳散志[M].刻本.1767(乾隆三十二年).

[10] 赵华富.黟县南屏叶氏宗族调查报告[M]//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1] 章望南.徽州古戏台及其建筑艺术[M]//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2] 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M].1643(崇祯十六年).

[13] 歙县《济阳江氏族谱》[M].1930(民国十九年).

[14] 绩溪《东关冯氏家谱》[M].1903(光绪二十九年).

[15] 黄氏光禄家庙遗据录[M].1834(道光十四年).

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简介夏淑娟(1980- ),女,安徽庐江人,讲师,博士,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徽派研究所开放课题“徽派建筑形成的影响性因素”;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SK013B115)。

中图分类号S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3-202-02

猜你喜欢
祠堂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金色徽州
江淮法治(2022年15期)2022-02-04 19:13:47
梁家祠堂史话
徽州人
摄影世界(2021年6期)2021-06-18 09:33:44
徽州绿荫
拆迁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19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42
沈家祠堂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