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晓萍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汉英牛马习语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茅晓萍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又可以称为牛的文化,而马在以英格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为主的英语民族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探究汉英牛马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牛马习语;牛文化;马文化;文化内涵
习语是人们历经长期使用而制造出来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语言的一个独特成分。它总是来源于历史、社会和日常生活,与人类和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们总是喜欢把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动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动物的形象具备特定的文化内涵。我国国内一些学者早对动物习语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早在2003年杨元刚就在《说牛道马:英汉动物的联想意义与翻译》中对牛马习语作了专门研究,骆世平的《英语习语研究》一书就对汉英牛马习语有所提及,戴俊玉的《基于汉英语言的牛马文化内涵之探究》更是对牛马文化做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国内的牛马习语研究大多集中在牛马语言与翻译上,很少针对牛马习语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探讨,本文将通过对汉语中的牛习语和英语中的马习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发掘两者语义上的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记录和载体,清晰地了解习语的出处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帮助。牛马习语来源主要有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
(一)文学作品
1.牛不喝水强按头(Try to make an ox drink by forcing his head into the water)此典出自于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牛在中国是有“倔脾气”的意向,是很难温和地做事的,在这里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对方就范。
2.春风得意马蹄疾(the horse in happy and ro⁃bust mood),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句出自于唐朝诗人孟郊写的七言绝句《登科后》,喻指事情进展顺利,一切都非常好。
3.darkhorse(黑马)此典出自史上曾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的作品《年轻的公爵》。该小说有一处对赛马比赛作了精彩描写:比赛伊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利在望,不料在比赛的最后闯关关头,一匹不起眼的黑马忽然从后面奋力赶上,风驰电掣般超越了前两匹马,最先到达了终点。后来“黑马”一词不胫而走,意指曾不被看好的人迎头赶上,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4.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在封建社会,穷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受富人的奴役。此句比喻穷人和富人犯了错误后被对待的态度全然不同,富人享受着穷人无法享受的特权。
(二)历史事件
1.对牛弹琴(to play the lute to a cow)古代一位叫公明仪的音乐家,有次看到一群牛在吃草,便弹了首曲子给它们听,然而牛丝毫不感兴趣,根本就没有听。后人用此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借此讽刺那些说话做事不顾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2.伯乐相马(One who is good at distinguishing the talents from the commons)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代,有位著名的相马师名叫孙阳,一天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艰难地在陡坡上行走着。于是他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驰骋沙场厉害得很,你用来拉车,才能就被埋没了。”后来比喻那些善于发现、推荐和培养人才的人。
3.指鹿为马(take deer for horse)秦朝的始皇帝死后,宦官赵高身份地位特别高,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了试探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否听命于他,便让人牵了一头鹿来,说这是马,用以测试哪些人是效忠于他的。据说回答是鹿的人后来都被赵高派人一一暗杀了。这成语比喻光天化日之下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4.Do not trust the horse.Trojans!whatever it is, I feel the Greeks,even though they bring gifts(勿相信马,特洛伊人!不管怎样,我惧怕希腊人,即使带来礼物)这是古罗马诗人Virgil的名言。希腊对特洛伊的战争长达十年,久攻不下,于是佯装败退,所放弃的木马被特洛伊人当成战利品运回城里,而木马里是暗藏了武装的士兵的。此计谋使特洛伊城出其不意地被攻击而陷落。随后,Trojan’sHorse便有了独特的内涵。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电脑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也来源于这个木马故事(The Trojan’s Horse)。
(三)宗教信仰
1.牛鬼蛇神(monstersanddemons)按照字面来译,就是指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牛鬼蛇神原是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的鬼卒和神人等。后来在中国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牛鬼蛇神被当成了反革命的代名词。
2.牛头马面(a bull head and a horse face)据传说讲的是地狱阎王爷手下的两名小鬼:牛头和马面。现在用来比喻各种形形色色的坏人。
3.Chariot of Fire and Horses of Fire(火的战车上的马)此典源于犹太人Elijah的预言,此马是被神主耶稣从天上派下来的,完成任务后又被神主召回到了天堂。
4.Pharaoh’s fat cows and Pharaoh’s lean cows(法老肥壮的牛和瘦弱的牛)圣经中记载:有一天,埃及国王法老梦见在尼罗河旁边走出了7头羸弱的牛,紧接着肥壮的牛也走了出来。他请预言家约瑟夫解梦。约瑟夫说7头羸弱的牛是农作物饥荒,是不丰收的预示。而紧接着的7头肥壮的牛则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和社会的繁荣昌盛。国王听后便高兴起来了。
(四)神话故事
1.牛郎织女(a cowboy and a weaver maid)根据传说,牛郎和织女本是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只因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之一,人仙结合触犯了天条,因而被王母娘娘用银簪子画线分隔开来,使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年只能在七月初七见一次面。后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恩爱的夫妻离得很远,不能常常相聚在一起。
2.害群之马(a horse that spoils the whole herd)相传在中国远古时期,黄帝当政,一天他微服私访,偶遇一个小男孩。谈吐间,小男孩表现了超强的治国雄才和伟略,把黄帝都震撼了。小男孩主张把国家中那些无才无德的管理者撤掉,让位于德才兼备的人士。后来便用“害群之马”比喻那些给团队带来不光彩的、让人耻辱的人。
3.A cock and bull story,此典来源于伊索寓言。在故事中,牛、公鸡和其他的动物都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意指不可能发生的、纯属无稽之谈之事。
4.winged-horse,此典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达那扼之子、英雄玻尔修斯杀死怪物美杜莎,从她头上流出来的血中,跳出了一匹长着翅膀的白马帕加索斯。玻尔修斯骑上这匹飞马,救出了仙女安德洛墨达。后来这飞马被天神宙斯提到天上,形成了星星中的飞马座。
动物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产物。“牛”是汉文化里的宝贵之物,而“马”则是西方文化里的宠物,是西方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生活中有许多习语来自于牛、马两种动物。如:牛头不对马嘴(Horses’jaws don’t match cow’s heads),常用来比喻做事情不合逻辑。宁为鸡首,不为牛后(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the lion),常用来比喻宁愿在小的天地里一展拳脚,也不愿意在大的环境中任由人支配。俯首甘为孺子牛(to 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来自于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喻对劳苦大众像牛一样俯首听命,而对敌人则绝不屈服。
牛马习语一般有两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和联想意义。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汉语和英语有时候采取不同的形象表达同一种意义。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壮如牛);“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据说马的乳门齿、乳中齿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磨损脱落。因此可以此判断马的年龄,后来用以比喻有可靠的消息来源);“horse for courses”(物各有其道,人各有其能);“to drink like a horse”(牛饮);“to hit the bull’s eye”(正中靶心,比喻完成事情精准而又有效率);“to milk the bull”(给公牛挤奶,寓指徒劳、做无用之事)。等等这些大量汉英中的牛马习语,都在反映着汉英两国不同的文化。
又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闯进瓷器店的公牛),此典源自于1816年勋爵阿姆赫斯特勒奉命出使中国,代表大英帝国与清朝交涉贸易业务,谈判结果却一无所获。当时英国多家媒体刊登漫画把阿姆赫斯特勒勋爵画成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对这个行事鲁莽到失败的外交官进行讽刺。这里一语双关: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国,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国。
在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no bad thing),据中国史书《淮南子》记载:住在边塞的一个老翁,家里唯一的马跑掉了,邻居来安慰他,他说何以见得不是好事呢?过了几个月后,这匹走丢的马回来了,还带回了另外一匹马……这个故事说的是眼前受到损失,有可能往后得到好处。它告诉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中带给我们的苦难。
又如人们熟知的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主人公“约翰牛”就是寓指人格化、形象化了的英国,他颇有牛脾气,粗暴冷酷,欺凌弱势群体。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圈地活动”(theEn⁃closures),表现的就是这种牛性。在西方文化中,牛被认为是“粗鲁的”“倔脾气的”。
由上可见,英汉的牛马习语表达是有相互的语义对应性的。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汉牛马文化的内涵差异。
(一)地理环境
中国自古是个农耕大国,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牛作为主要的劳动力对农民的帮助居功至伟,如用牛习语来表示文化节庆的就有“牛王护神”“春牛芒神”“神牛图腾”“鞭打春牛”等。用牛表示这么多与中华民族相关的重要节庆,可见牛和中国人民的生活休戚与共。更为重要的是,牛还被赋予了“责任”“甘于奉献”“踏实”等特征,这些在“如牛负重”“力壮如牛”“力大如牛”“牛劲”“老黄牛”和“孺子牛”等习语中都有所体现。可见中华民族对牛这一动物形象是有美好祝愿心理的。然而在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牛则是牛肉和奶制品的主要来源。相对而言,马作为生产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却用得更多。在英国18世纪农耕改革后,马作为主要的劳动力逐步地取代了牛在农业上的地位,甚至还可以用于战争和运输方面。相关的马习语有“as strong as a horse”“to work like a horse”和“willing horse”等。英格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马有“优雅、高贵、速度”等寓意。可见,西方民族对马这一动物有表达美好愿望的心理。在这点上,汉语的牛和英语的马在内涵上是有对应性的。
(二)对待女性的观念
汉英思维方式的相似和文化的相通,势必对不同动物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联想。如牛习语中“as strong as a bull”和马习语“as strong as a horse”都有表现男子气概的内涵。而在英语中,马习语有时也可以是女性特质的语气符号,如“a small horse”(小姑娘或娼妓),“a worn out old horse”(憔悴的女人)。无独有偶,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是依附男人而生活的,因此无法和男人享有同样的尊严和权利。如早在《易经》一书中,习语“元亨,利牝马之贞”就把马喻指女性、把劳苦妇女当成畜生,如“呼牛唤马”“做牛做马”,这都是对妇女的歧视。无独有偶,英习语里“a horse on which one ride”(男人的情妇)也基本是同样意思的表达。就当下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来说,这是对女性尊严的严重践踏。
(三)对待时间的观念
中华民族深受孔老夫子保守和中庸的儒家学说影响,其中把尊老爱幼作为美德之一。在牛习语中,推崇先人古老的思想观念,如“老马识途”(an old horse’s experienced guidance will be constructed),“老黄牛”(to work as a willing horse),老骥伏枥,志在千里(An old steed in the stable still aspires to gallop a thousand li),表现的是对长者、对老一辈的尊重。然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如“to eat the calf in the cow’s belly”(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强调的是明天,是对未来的展望,而不是对过去的缅怀。显而易见,这个享受型的观念在时效上和中国传统的先苦后甜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四)民族的特性
在中国人的眼中,牛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的形象就是勤劳刻苦的、拼搏奋斗的、稳重老成的。如“初生牛犊不怕虎”(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喻指青年人无知无畏地迎接新事物的挑战),“俯首甘为孺子牛”(to 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比喻对劳苦大众像牛一样俯首听命,对敌人则是绝不屈服)。在西方国家,马的形象总是和英雄主义相联系在一起的,“dark horse”(黑马),现在常形容超常发挥而取得成功的后起之秀。还有“winged-horse”(飞马),又名玻加索思,是希腊神话英雄主义中最具典型的,它从女妖怪美杜莎的血泊中诞生,是一匹长有翅膀并可以飞的马,其蹄在赫利孔山上都可踏出伯克利尼灵感泉。
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习语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更是语言学范畴里语言现象的集中且生动的体现,也是我们学习语言学的语料库和汲取西方文化的源泉。尽管汉语言的牛和英语的马在某些方面有对应性,然而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汉英牛马习语应作为学习汉语和英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1]杨元刚.说牛道马:英汉动物的联想意义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2]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宋长宏.中国牛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4]戴俊玉.基于汉英语言的牛马文化内涵之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钱仓水.牛马奔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6]惠伊深.成语与掌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7]侯宁海.英语习语词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周仪.中国文化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9]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Cattle”and“Horse”Idioms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Mao Xiao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owen College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In a sense,the Chinese cultur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cattle culture.And in the American continent,the once colony of Britain,the horse has also been playing an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life and production.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cattle”and“horse”idioms,which can intrigue the interest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cattle”and“horse”idioms;the cattle culture;the horse culture;cultural connotations
I206
A
1001-7070(2016)06-0060-04
(责任编辑:彭志雄)
2016-10-18
茅晓萍(1984-),女,广西合浦县人,文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