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冠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互联网微空间视域下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究
莫冠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互联网微空间信息生产的自由化会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信息传播的辐射化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信息阅读的碎片化会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文章全面分析互联网微空间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的“微渗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建立互联网微空间的舆情监控机制,筑牢互联网微空间的法律防火墙,打造互联网微空间治理的话语平台。
互联网微空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所有拥有移动客户端的大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朋友圈、腾讯空间、微博等移动客户端实现微内容发布,互联网微空间的存在事实上扩展了人类物理空间的生活领域。现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大学生活跃在各类互联网微空间中。在释放了网络自由的互联网微空间场域下,将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些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播的快速性,又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微空间上大肆以令人新奇的方式包装与贩卖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意图开发西方意识形态全面渗透的微领域,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的“微渗透”,提升大学生辨别有害信息的能力,使互联网微空间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型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下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大课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QQ、微博、微信等APP以及在此平台上延伸出来的微新闻、微视频、微表情等各种“微产品”相继出现,“微空间”则是这些微产品的互联网空间形态。[1]从哲学层面来看,互联网微空间的流行实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又一平台。[2]从传播学层面来看,人们在互联网微空间中的虚拟化存在实质上是人类以各类可以快速便捷地传送信息动态的通讯工具为媒介,以多种多样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内容,以信息接收和传送为主要特征的传播革命。[3]互联网微空间的形成意味着传播主体大众化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持有移动终端的个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微发布。“微”就是它的核心特质,互联网微空间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呈现出“四微”特点,即:“微内容生产”,一两句短语、配上几张图片、形象的表情符号、以及秒拍视频等;“微介质传播”,借助移动终端及APP软件;“微受众对象”,以青年网民群体为主;“微动作体验”,只要轻点击屏幕完成点赞、评论、转发、关注等操作。[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5]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深入大学生的心中,首先必须要向他们传播。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愈益彰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媒体技术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力量,现代传播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媒体新阵地,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7.1亿,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也达到51.7%,更重要的是,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就达到了6.56亿,占到了92.3%,而这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数量是最多的,达到了30.4%。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等移动终端依赖性极高,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各种信息。传统的说理式、理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方式早就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必须充分认清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媒介困境,充分抓好“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微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麦克风,自由生产着碎片化的信息,并快速地输出,信息生产的自由化、信息传播的辐射化、信息阅读的碎片化等都会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重重困难。个人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被不断包装在互联网微空间中肆意贩卖,不少辨别能力不够强的青年大学生被其迷惑,这也对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生产的自由化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传统的文化信息生产方式是少数精英权威式的,即通过少数的权威精英生产之后向社会大众输出,而大众则是作为文化消费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精英权威化的信息生产方式,准入门槛高、大众参与度低,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互动少,鸿沟难以逾越。而互联网微空间则赋予了每个主体自由生产信息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的信息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权威垄断式信息生产的不平等特性。这正好迎合了文化消费者不愿再受传统权威约束,希望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自由发表意见的想法,很快便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新的活动方式为广大民众特别是爱好新奇事物、渴望表达自我的大学生们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大学生在互联网微空间中长期处于自主性状态,便渐渐不再轻易接受高校里意识形态教育者的灌输,渴望着平等地进行交流。大学生网民喜爱点击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喜好对部分信息内容作评论,因此互联网微空间中充斥着许多零零散散、五花八门的信息,这些信息更是扩张了话题本身的意蕴,使得信息的辨识难度加大。而网络语言偏爱吐槽、追捧娱乐、热衷游戏的语言风格,显然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态截然相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甚至逐渐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网上充斥着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于辨别能力还不够强的大学生来说,很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被这些不良思潮所侵蚀,长此以往就会发生价值取向的偏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如何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及其在整个文化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传播的辐射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互联网微空间中各主体互动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信息更新的频率快速,海量信息混杂,这无疑会增加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难度。当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在今天依然没有停止,而且方式变化多端,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更加隐蔽化、细微化,稍不留神就可能受到误导。一方面,在微空间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使得原本传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被重新审视,当大学生发现主流意识形态传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不符合甚至相互冲突时,很可能不是去质疑现实而是反过来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如果得不到有效解答很可能就会只选择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排斥的情绪,从而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自身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在网络上大肆以令人新奇的方式包装与贩卖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甚至将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暂时出现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问题无限放大抹黑,这必然会弱化我国公民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现在大学校园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世界匮乏、意志消沉、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这些价值观念如果任其蔓延,得不到及时引导和扼制,很可能就会滋生出奉行这些价值观念的群体,进而影响到周围人群的生活方式,使这些不良价值观念不断扩散,威胁国家政治安全。另一方面,互联网微空间的信息内容大多以娱乐性、通俗性为主,很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相比之下,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说教化、概念化的输出方式则显得枯燥乏味许多,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不了大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在不断弱化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三)信息阅读的碎片化降低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由于互联网微空里不同身份的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时空分离的特性,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当中不断被分解或者重新排列组合,导致了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信息内容构成形态上,互联网微空间发布的内容多为小型的图文形态;在信息的量上,以各种不同形态分布不同服务器上的海量信息混杂在微平台中,割裂了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在信息的质上,互联网微空间上发布的信息注重娱乐性、商业性,但对信息的质量却无法保证。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各种思想观点都可以在网上自由传播。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选择空间,也加大了大学生信息选择和辨识的难度。现实世界当中的各种文化包括真、善、美、丑、恶、骗等同样也会在互联网微空间中发生,人性的善和恶同样都会表露无遗,甚至有些在现实世界中被抑制和隐藏的丑恶更可能会在互联网微空间这一虚拟时空中暴露,只是在两种时空中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微空间里,每个主体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对原发信息进行改编、评论或重组,或者将自己编辑的文字、自拍照片、秒拍视频等内容随意发布在网络上,有些网民为了博得更多的关注和转发,故意添油加醋夸大事实,混淆视听,而目前互联网微空间尚缺乏信息证伪机制,在消息没有得到证实之前,网民很可能被网络水军利用,无意中将谣言扩散。特别是当前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而且社会转型期引发的多样化思想观念,也凭借网络传播到大学校园。大学生处于互联网微空间的碎片化信息海洋之中,对于喜欢新奇事物、辨别真伪意识还不是很强的他们来说,无疑时刻遭受着来自网络的诸多诱惑和困惑,增加了他们思想发展的不确定性。
当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虚假信息泛滥在互联网微空间中,如不进行合理整治,势必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进而弱化其控制力。全面分析互联网微空间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的“微渗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建立互联网微空间的舆情监控机制,筑牢互联网微空间的法律防火墙,打造话语平台。
(一)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
唱响新时代互联网微空间思想文化主旋律,将主流意识形态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互联网微空间中的各个角落,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思潮。一是要坚持以鲜明的旗帜、先进的理论和坚定的立场为原则,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最新的方针政策有机融入互联网微空间中,掌握互联网微空间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大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使互联网微空间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新型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党的政策的新园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用真、善、美的文化去塑造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二是要注意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在互联网微空间中的完整展现,不给别有用心者针对只言片语作歪曲解释的机会。传播的过程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三是要在互联网微空间场域建立官方的宣传平台并且及时更新消息,给大学生提供客观、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咨询,特别是对国内外重要时政热点事件进行全面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避免不实消息乃至错误的谣言对大学生的误导。目前,许多高校依据学生的需求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等,除了推送校内重大新闻或活动通知以外,还应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媒介,弘扬正能量,吸引学生关注。四是善于吸收整合互联网微空间当中的有益文化。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微空间中的信息内容,也不是纯粹去批判,而是善于练就一双慧眼去识别,以批判的视角去看待。对于有益文化要善于主动吸收借鉴,而对于带有反动、消极倾向的信息要坚决抵制,以主流意识形态来批判引领。
(二)建立互联网微空间的舆情监控机制
互联网微空间是以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学习运用技术治理手段加强对互联网微空间的监控,推动互联网微空间的校园用户实名认证制度,高效甄别各种冗杂的信息,建立高校互联网微空间的舆情监控机制。一是高校要分类采集互联网微空间的各类话语类型收录到网络语言监测数据库当中,分析其发布的频率、语言的风格、话语的特征等,主动研判和掌握大学生在微空间场域里的舆论信息和动态。把握微空间场域舆论传播的规律,对大学生发布的微内容进行过滤和筛选,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占领微空间这块阵地的最高峰。二是高校要建立校园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被热烈回复的信息、被大量转发的信息进行跟踪检测,提高警惕,关注信息走势,并对所掌握信息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引导。三是注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沟通、监管。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内容发布机制,发布真实可靠、内容健康向上的内容,营造正向舆论环境。三是建立高校网络舆论管制机制,建立一批优秀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题网站。高校网络宣传部门要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依法查清及惩处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结合使用新旧两种类型的媒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互联网微空间场域的舆论引导,加强高校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建设力度。四是加强网络舆论监控评价机制建设。针对每件网络舆论控制与引导工作进行事后评价,修复漏洞,总结经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质疑精神和辨析能力,引导他们增强自律意识,不哗众取宠,不制造、不宣扬、不转发虚假反动信息,一旦发现虚假反动的信息要敢于站出来澄清事实,不让有害信息泛滥成灾。
(三)筑牢互联网微空间的法律防火墙
不加监管的互联网微空间会充斥各种虚假、低俗、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以及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西方社会思潮,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现实的法律规范难以发挥约束力。互联网法制建设方面的不足,很可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空子行违法乱纪之事,影响高校依法治校的育人氛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筑牢互联网微空间的法律防火墙。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的管理。但各条例之间相互重叠的内容较多、有些内容规定不明确,而且这些文件大都是属于办法、规章等层面的,比不上法律的强效性,级别较低、操作性不够强。要加强网络立法,不断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法律细则,对微发布的内容及违法处罚等内容给予更明确的规定,明确现有的互联网准则条例以及法律法规的使用边界,使互联网微空间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惩处在微空间中传播可能造成人身安全危害或者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的行为,加大对网络违法举动的惩戒力度;突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环节管理,严格准入、规范传播;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信息的保密制度,增强群众的网络安全及文明上网意识,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最后,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各部门要“擦亮双眼”,严格执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微空间话语建构保驾护航。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法制意识,规范自己在互联网微空间当中的言行举止,不乱撒布、转发谣言和有害信息。
(四)打造互联网微空间治理的话语平台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的汇聚地和各种力量的激烈较量地,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场域的绝对权威。通过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能够缩短理论的晦涩难懂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鸿沟,使大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一是要找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校园文化相契合之处以及与大学生实际的黏合度,使主流意识形态更生活化、通俗化,更符合大学生认知特征及规律。二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互联网微空间新场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化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使其表达方式更活泼更接地气,增强其在互联网微空间领域的微认同和微关注,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合力。三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这是任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素质。四是要求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了解网络话语风格,多接触新鲜事物,进入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善于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话语,注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通俗性、生活性结合起来,增强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外,教育者还需提升自己的话语引领素质。善于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微空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借助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实践载体,使大学生们在不影响日常学习的情况下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润物无声之中自觉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强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做精神支撑,高校要积极适应互联网微空间这一全新场域,全面分析互联网微空间的特性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遵循互联网微空间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新型媒体的运用规律,有效回应和化解意识形态的“微渗透”,把互联网微空间建设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型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
[1]刘兴凯.微空间文化生态的“三俗化”倾向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家,2014(2):150-153.
[2]杨嵘均.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98-107.
[3]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4): 101-113.
[4]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7-19.
[5]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8.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Micro Space
Mo Gu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n the Internet micro space,liber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s threatening the discourse author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and a wide rang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weakening the control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reading information scattered reduce the college students'affective commitment to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micro sp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ffectively responds and resolves the“small penetration”in the field of ideology,leads the micro ideological trend by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builds a legal firewall in the Internet space,and establishes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governance in Internet micro space.
Internet micro space;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mainstream ideology
D64
A
1001-7070(2016)06-0035-05
(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6-10-16
莫冠(1991-),女,广西河池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