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广西桂林 541001)
桂师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黄羽新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广西桂林 541001)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简称桂师)是一所坚持抗日、坚持民主进步的学校,成为在白色统治区中的红色堡垒,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先后有50多名师生为革命光荣牺牲,学校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文章爬梳桂师办学历史资料,归纳桂师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及特点,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一定启示。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特点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简称桂师)是当时全省第一间中级师范,是在桂系统治者“建设广西”、培养抗战英才、培植基层教育骨干的指导思想下诞生的。然而,广西当局意料不到的是,形势比人强,在一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原拟蔚为建国之用”的桂师,竟成为“今该校竟为共匪制造党徒,为地方孕育祸源”。桂师从1938年12月创办起至1949年6月被勒令停办共经历了10年又8个月。在这十年的岁月中,在各级党组织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师生们艰苦奋斗,将桂师办成坚持抗日、坚持民主进步的学校,成为在白色统治区中的红色堡垒,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先后有50多名桂师师生为革命光荣牺牲,学校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体,一所肩负着教育救国的师范学校,一个敌我争夺青年学生斗争的主要战场,一个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桂师的办学经历和红色足迹,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笔者拟爬梳桂师办学历史资料,归纳桂师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及特点,希望能够为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一定启示。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桂师立足中级师范这一最大实际,在校园环境建设彰显“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色。当年,桂师在学校附近公路上竖起大标语牌:“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再向前的左侧又是醒目的大标语牌“一往无前”!这些标语对一些认为“穷学生进师范,当教师没前途”的人来说,是莫大的振奋和鼓舞。学校二重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燃烧着自己,下联为照耀着他人,横额是为人师表。“燃烧着自己,照耀着他人”也就成为桂师的校训。经唐现之校长审定的“校歌”第一句话就是“百年大计树人,教育根本在心”。各种标语牌、对联、校歌、校训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年累月,无声无息,浸润着桂师学生的心田,促进民主自由、乐于奉献校园氛围的形成。
(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多样
当时,桂师有各种学术研究会和社团,有“社会科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歌咏队”“剧团”“演讲团”等等。经常举行各种内容的座谈会、报告会,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如陶行知、宋云彬等到校作报告,增添师生知识,开阔眼界,增强校内的学术气氛。1938年12月,学校邀请陶行知到校作“世界形势与抗战教育”的讲座。中共地下党员宋云彬应邀到学校作时事政治报告,分析时局,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桂师成立读书小组,引导学生学习活动。读书小组由各班进步学生组成,每班约10多个人,不公开成员名字,经过读书,思考读书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向周围同学宣传,推动团结进步。在学习中,主要针对一些突出的问题,诸如“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国民党与共产党”“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等开展专题讨论。桂师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搞得很活跃,对于提高学生红色文化意义重大。
(三)刊发进步刊物
在白色恐怖之下,进步师生秘密出版进步刊物,帮助同学及时了解到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红色文化又能够指导同学们明确革命方向,坚定革命信心,走上革命道路。桂师出版了《桂师月报》,后改名为《国民教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广西省部曾密令对各高校和高中(包括中师)进行内部书刊清查工作,派人到桂师清查书刊,并封锁“禁书”柜。抗战胜利后,桂师又于1946年出版《桂师纪实》和《少年生活》两本进步刊物。1946年“五·一”出版了《少年生活》创刊号,内容有国内著名文化界人士林励儒的《话真话》,张锡昌的《跑上时代的前面去》,桂林老师张毕来翻译的《格黎权童话》等。然而,《少年生活》出版六期后,被国民党以“未经登记”为借口下令停刊。桂师进步刊物,由进步学生具体负责,编写和刻印工作都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刊物印好后,给学校核心组分发,让核心组成员、进步同学传阅,免费供应。同时,以桂师在各地的校友为依靠,组织发行网,在当时的桂林平乐两专区的各县以及桂、柳、邕、梧等四市发行。
(四)重视实践和乡村教育,促进学生边学边干
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影响,唐现之校长非常不满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书做官的传统儒家教育模式,提倡实践教学,主动与乡村教育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主要采取建设“教学实验区”的做法。如生物学师生建设了一个“教学实验区”,作为生物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对全校师生开放,对生物课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自己田地上搞农作物高产实验。学生对这种集劳动生产实践和课堂教学于一身的教学模式反映很好,热情较高。在“教学实验区”大量种植蔬菜,平价卖给学校,还开展劳动竞赛,举行“丰收庆祝大会”,并把部分成果送给附近苏桥伤病医院。同时,桂师还重视校外实践和乡村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和进行农村状况的调查,为附近农民开办文化夜校。由学生去授课,还专设了妇女成人班,教师由女同学担任,使他们边学边干,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共同提升,实现改造思想与服务农民相结合。如,在学校附近的福村、大岭头村办农民夜校,教老乡们读书识字和宣传抗日,识字课本是围绕抗日和农业生产自编并免费发放给农民的。每周周日组织一班学生到距离学校10余里外的苏桥伤兵医院慰问伤兵。1939年10月至12月组织“少年工学团”和青年补习班,组织十二三岁失学儿童边学习边劳动,学生既可获得一定报酬,更重要的是接受抗日教育。青年补习班则是组织一些小学毕业生继续深造,开设有语文、数学、抗日等功课。这些活动,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体现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对于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促进学生走工农结合道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了很大作用。
(一)坚持红色文化教育的革命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桂师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浓厚的革命性和灵活性。从表面上看,所安排的课程也是按国民党的部颁课程,教材很多是正中书局出版的。但实际上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有的教师往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结合来讲,向学生灌输一些新的思想。如教农业的陈学人老师,是从延安来的,讲农学课时,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启蒙学生思想。在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书刊日益严厉时期,桂师学生还多次采用过“偷梁换柱”方法,把进步书刊伪装起来。唐校长对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不予干涉。他常说:“我是主张让学生博览群书的”。因此,在桂师教育教学中,不乏有一定的民主、进步、抗战、革命内容。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也具有革命性。如,桂师学生经常以诗言志,编写山歌,编排话剧等,抨击社会压迫、男尊女卑、投降倒退等现象和问题,师生、群众看后,群情激愤,感受深刻,效果很好。
(二)坚持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在红色文化教育上,桂师办学深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影响,培养目标是力争培养健全的人——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良好的情操。唐现之先生很注重实践环节,主张边学边做,做上学,学以致用。作为中等师范学校,桂师开设语、数、理化、生物、工贸、图、音、体等主要课程,教育课程设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材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实习和参观等一共16科。课程安排必须保证每天不少于2~3节课外活动,而且还安排劳作课,主要种植蔬菜,按作物生长情况,平时劳动态度,与卷面评定成绩。红色文化教育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培养可用之人才,主张教育要为改造社会、改造乡村服务。
(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的民族性与大众性相结合
桂师地处民族地区,学校里有很多壮、瑶、侗、苗、回等少数民族学生。桂师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非常注重民族性和地方点相结合,积极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普及文化教育,把革命文化的新内容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书报、标语、口号、通告、布告、传单、顺口溜、漫画、彩调、革命歌曲、诗歌等作为手段进行宣传。如,在壮乡瑶寨公演前,请当地有文化的人用少数民族语言先介绍剧情,以方便群众理解,强化宣传教育效果。桂师疏散到三防时,开办的补习班,以讲桂柳话为主,用山歌的形式编教革命歌曲。戴自俺的《儿歌选辑》中的《纪念五一节》:“不做工,要吃饭,什么人?是混蛋”。“不做工,吃好饭,什么人?王八蛋”。我国杰出的漫画大师、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丰子恺先生,注重把浓郁的民族感情色彩和当时抗战的形势相结合,画出不少的宣传画,帮助学生搞画展,宣传抗日,反对黑暗,争取光明。1949年3月底,数千名南京学生一致通过了争取和平宣言,表示要团结一致,反迫害、反饥饿、争生存、争自由、争和平。1949年4月,桂师学校大门张贴出“百姓瘦、学生瘦,教职员工更瘦,地主肥、官僚肥、四大家族最肥”的醒目标语。
(一)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加强内涵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成为各个高校的生存法则和成功秘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当年,桂师就是通过校训校歌校标校徽对联及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等方面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及特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励一大批学生成长成才,为桂北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开展的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就是立足挖掘学校独特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构建一套集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融合为一体,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新路子。
(二)重视实践育人,增强协同教育
社会即学校。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社会才是最广阔的舞台。为了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增强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唐现之主帅桂师办学过程中,注重将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重视实践育人和协同教育。既把学校生活变成校外生活的一部分,使学校各科之作业能与学生所感受的社会生活之需要相密切,又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育人功能,促进桂师学生成长成才。值得一提的是,唐校长对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有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天感叹、痛骂企业、社会缺乏责任意识的一些高校来说,唐现之的“假如我们的教育能真正给他们以利益,能把他们的子女教得又勤勉,又精神,又可爱,又能做事,学了许多农业上的好方法。他们哪有不帮助学校,希望学校发达的道理?”真可谓振聋发聩,足以引起高校高度的重视与反思。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协同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是每所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讲好师生故事
一是贴近群众。桂北地区居住着壮、瑶、汉、苗、侗等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能歌善舞。桂师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立足于当地特点,采取民族形式,普及文化教育,宣传革命思想,收效很好。如,战时服务团以自己打鬼子的实际行动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救亡、生产支前,以演出、歌咏、演讲、个别宣传、墙报海报、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向群众和各界人士进行宣传。又如,桂师到达三防后,桂师剧团考虑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喜爱舞狮,剧组制作了三个狮子,指导同学排练。整个剧团的节目安排上,注意运用民间艺术形式,尽量做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内容与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使群众喜闻乐见,以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公演时,开演前剧团还组织当地小学老师用壮话向观众讲解剧情,拉近与当地群众的情感。二是贴近生活。为配合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广大青年学生及各阶层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9年4月学校大门张贴出“百姓瘦、学生瘦、教职员工更瘦,地主肥、官僚肥、四大家族最肥”的醒目标语,琅琅上口,入木三分。1942年夏,在王河天同志的追悼会上,六班学生送的大花圈正中写着“痛失良师”四个大字,旁边挂着一副由梁嗣学执笔,李荫、梅品清等几位同学合作的挽联,黑底白字写着:口快心直多招怨,妒嫉啦,憎恨啦,死者而今已矣!笔枪舌剑少留情,盖棺了,论定了,生的还有何说?这副挽联震撼人心,真切地表达了学生对王老师的评价与哀思,对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桂师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力求通俗、实在、生动、形象、有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高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特定的。这些特定的环境和区域文化由于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正日益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校园是每个生命自然生活的地方,更是师生的生活场和学习场的复合体。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应该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讲好师生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师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容易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1]中共桂林地区教育学院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组编著.党在桂林师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蒋士会,龙安邦.论基于仁爱的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128-132.
[3]唐小翠,刘玄启.关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80-182.
[4]杨丽萍.“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143-146.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Enlightenment of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Guilin Normal School
Huang Yuxin
(Dept.of Politics,Economics&Management,Guilin Normal College,Guilin,Guangxi 541001,China)
Guangxi Guilin Normal School was a democratic progressive school,adhering to fighting against the Japanese,and it trained large quantities of revolutionary cadres.More than 50 teachers and students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the revolution,and the school was known as the cradle of revolution in north Guangxi.The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running the school and sums up the main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Guilin Normal School,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 current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Guangxi Guilin Normal School;red culture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G41
A
1001-7070(2016)05-0029-03
(责任编辑:杨建香)
2016-10-10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桂北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5BDJ005)。
黄羽新(1972-),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